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息争

清·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早年着意功名,但雍正中两登副榜,皆不获举;乾隆年间一再受荐应试,亦被黜落。最后得到一个黟县教谕,做了没几年便告老还乡。晚年隐居枞阳,以耕读自娱。少年时师同邑吴直,中年时又游方苞之门而传其古文义法,后又传于弟子姚鼐,因此,方、刘、姚成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其中,刘氏实是起了由道致文承前启后的作用。刘氏为文除习儒经外,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熔诸家为一体”而更加讲究“文法”,其气肆,其才雄,雄豪壮阔,见其波澜,其文以奇诡雄豪胜,从而为古代散文开拓新的艺术境界。著《海峰先生文集》十卷、《补遗》一卷、《海峰先生诗集》八卷。有清刊本。编选《八家文钞》、《七律正宗》、《历朝诗约选》。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其鄙有樊迟 ,其狂有曾点 。孔子之师,有老聃 ,有郯子 ,有苌弘、师襄 。其故人有原壤 ,而相知有子桑伯子 。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 。”“杨、墨之言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 。”“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 ,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 ,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 ,有朱、陆之同异 。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 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 ;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 。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 ;斥老、佛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 ,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 。如其不至于是,则吾独何为訾謷之

大盗至,胠箧探囊 ,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 ,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 。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 。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作品注释】

①《息争》:选自《海峰先生文集》。

②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即孔门四教,据《论语·先进》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③鄙有樊迟:樊迟,名樊须,字子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耕稼之事,孔子以“吾不如老农”拒之,并批评说:“小人哉,樊须也!”(见《论语·子路》)鄙,鄙陋。

④狂有曾点:曾点,字皙,孔子弟子,曾参之父。他曾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同侍孔子,孔子问诸生志向,子路等各言其治国治民、修明礼乐的理想,只有曾点志在“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所以淡泊从容。这实是已超越了俗世的功利境界,俗人不理解,或讥笑曾点为狂。

⑤老聃(dān):即春秋时代的老子。孔子曾到周,问礼于老子。

⑥郯(tán)子:春秋时鲁国的附庸小国郯国的国君。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是年郯子朝鲁,昭子问鸟官名,郯子告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⑦苌(cháng)弘(?—前492):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因参与晋国世卿争权事,后遭陷害冤死,传说其血化为碧玉。撰《苌弘》十五篇,属兵阴阳家,今佚。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善击磬与鼓琴。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学鼓琴于师襄子”。

⑧原壤:孔子老友,但二人志趣有异。《论语·宪问》有原壤箕坐,孔子“以杖叩其胫”责其不懂礼节的记载。《礼记·檀弓》又有原壤母死,孔子前去帮他治丧,但原壤却站在棺材上唱歌的故事。

⑨子桑伯子:《论语·雍也》载有子桑伯子其人。但详情无考。杨伯峻注《论语》,从“伯子”之称推断,子桑伯子也是一个临民治事的卿大夫之类。

⑩“仲弓问子桑伯子”四句:《论语·雍也》载:“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冉雍,字仲弓,孔子学生。

⑪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善于言辞辩说,曾相鲁、卫,又好经商,家累千金。

⑫杨:杨朱,字子居,宋人,战国诸子。其学说倡“为我”论,以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墨:墨子,名翟,战国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倡“兼爱”、“用贤”、“非攻”之论。

⑬息:熄灭,停止。

⑭孔子之道不著:孟子认为,杨、墨“邪说”流行,严重影响了孔门儒学的传播。著,彰明。

⑮距:通“拒”拒绝,反对。

⑯以孟子为好辩:当时连孟子的弟子公都子也说“外人皆称夫子(按:指孟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⑰攘(rǎnɡ)斥佛老:中唐时期,佛教与道教兴盛,在思想领域与儒家争正统;同时佛、老寺观,在经济上享有特权,影响国家收入。因此,韩愈著《原道》诸文,推尊儒学,而坚决批判佛老之学。攘斥,排斥,排除。

⑱洛、蜀之党:北宋神宗年代,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推行新法,引起旧党士大夫的反对,主要有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及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洛、蜀二派虽同属旧党,但具体政见有异,因此相互排斥。

⑲朱、陆之同异:朱,朱熹,南宋理学大师,倡“理在气先”之说。陆,陆九渊,在理学家中,开创“心学”体系。公元1175年,朱、陆有鹅湖之会,二人就理学根本及治学方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⑳诋 (dǐ qī):毁谤,诬蔑。

㉑力行:努力实行。《论语·里仁》有孔子教导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终身实行儒家仁孝之道而不懈。

㉒多学:多方面加以学习。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不仅善于言辞辩说,娴习政事,同时又“好废举,与时转货赀”,以善贾致富。可见其才学是多方面的。

㉓无父无君:据《孟子·滕文公下》载:“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㉔弃君臣,绝父子:韩愈《原道》批判佛老之法曰:“必弃而(尔)君臣,去而(尔)父子,禁而(尔)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㉕清净寂灭:佛学认为,通过清净内心的修炼,最后世界色相归于虚空寂灭,达到人生涅槃的最高境界,从而超越生死的烦恼。

㉖訾謷(zǐ áo):毁谤非议。

㉗胠箧(qū qiè):撬开箱子。胠,从旁开物。箧,箱子。探囊:把手伸入别人口袋中以行窃。

㉘北宫黝(yǒu)、孟施舍:皆为古代勇士,其人已无可考。孟子以为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事载《孟子·公孙丑上》。

㉙角:角力,较量。

㉚恢然有余:游刃有余。恢然,宽绰有余貌。

㉛大而无外:宽广伟大而无所不容。

【作品评析】

刘大櫆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政局虽然趋于稳固,经济渐见复苏,但“文治”也日益强化,文网空前高张,宋明理学重新成为整肃人心的统治教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文化人的整体重压,从而在思想、文化、学术上必然形成“同一”的局面,稍有异议,即大兴文字狱予以残酷镇压。如此“同一”,实是“同”而不和,违反了思想与学术的发展规律。这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和批评。刘氏《息争》一文,正是针对学界现状而发的有的放矢之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本文主旨明确,认为通过强制手段来取缔稍异于己的思想专制,是强不同以为同,违背了天理,应加以否定。刘氏指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因此必须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思想强制的“同一”,只能引发“操室中之戈”,“为门内之斗”,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刘氏所称“息争”,并不是禁绝争论,恰恰相反,他是反对以正统思想为标准来讨伐一切非正统观念。因此,其所谓“息争”,正是对正统思想“同一”专制的批评,从而主张和而不同的学术繁荣。

在艺术上,本文从“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说起,最后又收结到孔子之“大而无外”、“无所不包”,首尾开阖呼应,层次清晰而章法自然。还有,以具体生动的故事为例证,略加推理按断,颇有服人魅力,从而避免了抽象的道德说教,这在议论文中,也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以“息争”命篇,其实际内涵是什么?刘大櫆大力提倡“息争”,出于何种现实考量?有何实际指向?

二、在作者看来,“知道者”应当像孔子那样,其门“杂”,其道“包容”,真正做到“大而无外”。请你对刘大櫆的这一独特理念作出历史评议。

三、本文在高度肯定孔子的同时,为何对一脉相承的孟子的好辩、韩愈的斥佛、宋儒的诋异,却多有批评,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同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有何关联? KsK0foqLjyesZvSvVPVKwyRuWkiaLeN7toulaxl9hlPvb0ySy1i7A1xergRwHu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