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伯对桓公问

《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前10世纪),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453),前后约五百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对话反映事件,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公曰:“周其弊乎?” 对曰:“殆于必弊者也 。《泰誓》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 ,而好谗慝暗昧 ,恶角犀丰盈 ,而近顽童穷固 ,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 ,刚四支以卫体 ,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 ,平八索以成人 ,建九纪以立纯德 ,合十数以训百体 。出千品 ,具万方 ,计亿事 ,材兆物 ,收经入 ,行姟极 。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求财于有方 ,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 ,务和同也。声一无听 ,色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 ,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作品注释】

①选自《国语·郑语》,篇名为编者所加。史伯:周宣王和幽王时任太史,名颖,字硕父。桓公:郑桓公,名友,周宣王弟,公元前806年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前774年任周幽王的大司徒,执掌朝政。因周幽王无道,故与史伯议论局势及避祸之道。

②其:将。

③殆:大概,恐怕。

④《泰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⑤王:周幽王。高明昭显:指富于智慧光明磊落的贤人。

⑥谗慝(tè)暗昧:指进谗奸险的愚昧小人。慝,邪恶。暗昧,昏暗。

⑦角犀丰盈:指刚正直言的贤臣。角犀,形容额头隆起;丰盈,面颊丰满;古人以为二者为贤哲而能的面相。

⑧顽童:指愚昧无知之人。穷固:思想僵化的不学之徒。

⑨和实生物:古代阴阳学中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有“和”则万事万物蓬勃生长。

➉同则不继:只认“同”则发展难以为继。“和”与“同”是先秦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和”指诸多矛盾的事物组成了矛盾对立又相反相成的和谐的统一体。“同”指只认同类,强调专一,而排斥异己,不与矛盾的事物共处一体,从而否定了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⑪以他平他:对不同事物予以平衡。

⑫丰长:发展壮大。物归之:指万物归于协调统一。

⑬裨(bì):增益。

⑭土与金木水火:五行,古人认为是五种基本物质元素。

⑮五味:酸、甘、苦、辛、咸。

⑯支:通“肢”。

⑰六律:原指音乐中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个阳声之律,此借以泛指十二律吕。聪耳:悦耳动听。

⑱七体:指人的耳、鼻、目、口七窍。役心:受心驱使。

⑲八索:指《周易》八卦在人体中的对应器官,如《说卦》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⑳九纪:指人体内心、肺、肝、脾、肾、胃、肠、胆、膀胱九个内脏器官。

㉑十数:古代社会中人分为十等:王、公、大夫、士、皂、隶、舆、僚、仆、台。训百体:训导百官万民,使之举止得体。

㉒千品:千种品级。

㉓万方:万种方法。

㉔亿:古数十万为亿。

㉕材:通“裁”。兆:十亿为兆,此应指今数百万。

㉖经:通“京”,十兆为经(京),此应指今数千万。入:收入。

㉗姟(gāi):通“垓”,十经(京)为姟(垓),此应指今数亿。

㉘“故王者”二句:据《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对楚王问“兆民、经入、畡数”之义时,答道:“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则“九畡(gāi)之田”与“畡数”是意义相关的,就是无数田地,极辽阔的土地。清俞樾将这两句与《楚语》中的句子相对照,认为此处有缺误,当作:“故王者居九畡之田以食兆民,收经入以食万官。”他的意见可以参考。“畡数”同上文的“姟极”意思差不多。

㉙聘后于异姓:从异姓中聘娶王后。这样的婚姻可以有效避免“同则不继”。

㉚有方:泛指诸侯。有,词头,无实义。方,方国。

㉛讲:校,考察。一说通“构(構)”,义为合集。物:事务,事情。

㉜一:单一。

㉝无果:不成其味。果,成。

(zhuān)同:专制同一。 ,通“专”,指专制。

【作品评析】

“和”与“同”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从本文来看,早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识自然世界和社会政治了。

郑桓公向史伯讨教当时政局的趋向及避祸之道,史伯依据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祸,因而劝郑桓公早作准备。他不仅引《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千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了识见的深刻和思想的通达。

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专制统治,史伯的勇气和胆识令人感佩。然而文章所包蕴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识,却具有更为普遍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声一无听,色一无文”等譬喻,词语浅显而事理昭晰,既充满睿智,又浑厚质朴,达到了孔子所称扬的“辞达”境界。

【思考与练习】

一、为什么说“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请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对此作论证。

二、史伯论政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把“和而不同”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认为统治者一旦奉行“去和而取同”的政策,必然导致专制统治的覆亡。你同意这样的论断吗?请说出理由。

三、本文中的史伯之论与前篇晏子所论,都涉及“和而不同”的命题,试问两者在立论与手法上有何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UeR0GtsFh0hM0RK3LN0TdCOoilGVF6WPYaZIc0ffwb0r7uSDPcx3DXR9/dPat/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