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虽有解经(为《春秋》经文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止,较详细记载了这二百六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上述特点,对于后来的史书与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齐侯至自田
②
,晏子侍于遄台
③
。子犹驰而造焉
④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⑤
,
之以薪
⑥
。宰夫和之
⑦
,齐之以味
⑧
,济其不及
⑨
,以泄其过
➉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⑪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⑫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
⑬
,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⑭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
⑮
,二体
⑯
,三类
⑰
,四物
⑱
,五声
⑲
,六律
⑳
,七音
㉑
,八风
㉒
,九歌
㉓
,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㉔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作品注释】
①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篇名为编者所拟。晏子:即晏婴(?—前50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世传有《晏子春秋》一书,应是战国时人搜集晏子有关言行而成。齐侯:此指齐景公。
②至自田:从打猎场所归来。田,通“畋”,打猎。
③遄(chuán)台:台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附近。
④子犹:宦者梁丘据。驰而造焉:驱车赶来。造,前往,到。
⑤醯(xī):醋。醢(hǎi):肉酱。
⑥
(chǎn):炊。
⑦宰夫:厨师。
⑧齐(jì):调剂,调和。
⑨济:此指增添。
➉泄:减少。
⑪可而有否: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地方,与下文的“否而有可”意思相反。
⑫献其否:指出其不可行之处。成其可:使其趋于完善可行。
⑬不干(gān):指行为不违礼制。干,违背。
⑭“亦有和羹”四句:为《诗经·商颂·烈祖》中的诗句。诗意是:汤羹调和,滋味平和而适中,献羹神降不出声,秩序井然无争抢。戒,完备。鬷(zōng),通“奏”,进,指献羹。嘏(gǔ),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
⑮一气:首先气以动之。
⑯二体:晋杜预认为是“舞有文、武”。
⑰三类:指演奏《诗经》的风、雅、颂。
⑱四物:杂四方器物而成乐器。
⑲五声:宫、商、角、徵、羽五音。
⑳六律: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六个阳律。
㉑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种音阶。
㉒八风:八方之风。
㉓九歌:晋杜预谓“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㉔德音不瑕:为《诗经·豳风·狼跋》中的诗句,谓品德名声无瑕疵。瑕,瑕疵。
【作品评析】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地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该臣子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思考与练习】
一、何谓“同”?何谓“和”?为什么说在社会生活中“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二、文章认为,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如此方能建立正常的君臣关系。你认同这样的理论主张吗?
三、晏子在本篇中倡导“和而不同”,表达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某种政治理念,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