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后弃官归隐。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②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③ ,难易相成 ④ ,长短相形 ⑤ ,高下相倾 ⑥ ,音声相和 ⑦ ,前后相随 ⑧ ,恒也 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➉ ,生而不有 ⑪ ,为而不恃 ⑫ ,功成而弗居 ⑬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⑭ 。
天之道 ⑮ ,其犹张弓乎 ⑯ ?高者抑之 ⑰ ,下者举之 ⑱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⑲ ,损不足以奉有余 ⑳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㉑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㉒ ,其不欲见贤 ㉓ 。
【作品注释】
①本文所选为《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本亦称“养身第二”)、第七十七章(河上公本亦称“天道第七十七”)。
②斯恶已:意为恶就产生了。斯,这就。已:同“矣”。
③相生:由互相对立而生。
④相成:由互相对立而成。
⑤相形: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⑥相倾:由互相对立而倾倚。
⑦相和: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
⑧相随: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顺序。
⑨恒也:永恒的规律。据帛书本《老子》加。
➉不为始:原本作“不辞”,据敦煌本改。不为始,即不去凿空自造。
⑪有:指据为己有。
⑫不恃:不自恃己能。
⑬弗居:不居功自傲。
⑭不去:不会失掉功业。
⑮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⑯其犹张弓:就像拉开弓一样。
⑰高者抑之:瞄准时高过箭靶的就把弓降低一些。
⑱下者举之:瞄准时低于箭靶的就把弓抬高一些。此处所谓“高”与“低”均就准的而言。
⑲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规则。
⑳奉:供。
㉑有道者:指圣贤及有道明君。
㉒处:居功自处。
㉓见贤:表现贤能才干。见,通“现”,显现。
【作品评析】
老子像 明·陈洪绶作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政治上求“同”,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老子》则不同。它以道为根据,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相互依赖、转化,谁也离不开谁。《老子》从人们常见的现象中揭示了真理。如果强求同一,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及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天道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但是,天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为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社会,却偏偏要逆天而行做尽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阴损事呢?因此,“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思考与练习】
一、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矛盾对立,又互相依存转化。你认为这一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何在?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有什么启迪意义?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文章认为,唯“有道者”能以“有余以奉天下”。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理念?
三、《老子》在先秦散文中以富于哲理性与思辨性著称,请你结合本篇对此略作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