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和为贵”、“致中和”、“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都包含着“和而不同”的哲理,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

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当然前提。“和”不等于“同”:“同”者,一也;“和”者,谐也。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乃是社会常规,人生常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什么都同一的世界其实并不美好,客观上也不存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讲求和谐能谋取发展,只求同一则注定衰亡,这早已为人类的文明历史所反复证明。现今重申“和而不同”,就是要超越“非此即彼”、“有我无你”、“惟我独尊”之类的狭隘、偏执、专制或霸道,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持续繁荣。

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思想通达、胸襟宽广的君子,每每在承认差异中谋求和谐,与人和平共处;而不明事理、缺乏容人雅量者,则往往强迫别人顺服屈从自己。因而,只有明达事理、宽阔胸襟,才能真正坚持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才能真正真诚平等地存异求同。奉行“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

有必要指出并予以强调的是,讲求“和而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同”的比量乃至于消除“不同”,而应当在促进各个“不同”的要素自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和”的合理程度。这样达成的和谐,才是真实的、美好的,才能持久安定。 UeR0GtsFh0hM0RK3LN0TdCOoilGVF6WPYaZIc0ffwb0r7uSDPcx3DXR9/dPat/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