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少贫,然天资奇纵,超越流辈。乾隆元年(1736)进士。乾隆七年授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四年后调任潍县,逢山东大饥荒,他开仓赈济百姓,活万余人。乾隆十八年(1753),终因请赈得罪大吏而辞归。后往来于兴化与扬州之间,以卖书鬻画为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尤为突出。工书法,以篆隶体参入楷行草,有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体貌,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其诗文情感真挚、直率,语言晓畅易懂,为大众所喜诵。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墨竹图 清·郑燮作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 ② ,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 ③ ,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 ④ ,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⑤ 。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 ⑥ ,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⑦ ,守先待后 ⑧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 ⑨ ,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 ➉ ,岂无其人;经济自期 ⑪ ,抗怀千古者 ⑫ ,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挨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未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 ⑬ ,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⑭ 。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 ⑮ ,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 ⑯ ,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 ⑰ 、以斗叶为戏者 ⑱ ,风俗荡轶 ⑲ ,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 ⑳ ,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 ㉑ 。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 ㉒ ,风俗偷则不同为恶 ㉓ 。”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作品注释】
①乾隆十四年(1749),郑板桥订定了十六通写给堂弟郑墨的书信刊刻。其中写于范县任中的有五通,本文是乾隆九年(1744)写的第四通。郑墨:板桥叔父省庵公之子,号五桥,比板桥年小二十五岁,板桥与其感情至深。
②斛(hú):量器,古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③舂揄蹂簸:语本《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舂揄(yú),指舂米。捣米于臼曰舂,自臼舀取曰揄。蹂,搓揉。簸,扬米去糠。
④啜(chuò):食,饮。
⑤四民:指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士为四民之首。由于当时士人无行,故郑燮将士放在四民之末。
⑥使:假使。
⑦“入则孝”二句:语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孝敬父母。弟,通“悌”,尊敬兄长,引申为服从长上。
⑧守先待后:谨守先圣的美德,将其传于后人。
⑨小头锐面:头面小而尖利,形容善于钻营之人。锐,上小下大。
➉束修自好:修身以求上进。束,节制。修,修养。
⑪经济:经世济民。
⑫抗怀:高尚的情怀。抗,通“亢”,高,高尚。
⑬佃地人:佃户。
⑭“殊失”句:郑燮《与金农书》:“赠示《七夕诗》,可谓词严义正,脱尽前人窠臼,不似唐人作为一派亵狎语也。夫织女乃衣之源,牵牛乃食之本,在天星为最贵,奈何作此不经之说乎!”其要义与本文同。
⑮务本:指务农。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以农为本。《史记·文帝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⑯中馈(kuì):指家中供膳诸事。《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孔颖达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⑰鼓儿词:即鼓词,明清流行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用鼓、板击节演唱。
⑱斗叶:即马吊牌,也称叶子戏,始于明代中叶的一种纸牌博戏。
⑲荡轶:放纵,不受约束。
⑳典产:别人暂押的田产。因为随时有被人赎回的可能,所以说“不可久恃”。
㉑古者一夫受田百亩:《孟子·万章下》:“耕者一夫受田百亩。”相传古代行井田制一夫受田万亩。
㉒一德:坚守其德,始终如一。遵王:遵守法令。
㉓偷:衰败,浇薄。
【作品评析】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正是他亲民思想的鲜明写照。在任职期间,他时时关心民瘼,为他们做了许多实事,甚至最后因为民请赈,得罪于大吏而辞归。
在这封信中,他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甚至于“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因为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而许多读书人则“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郑板桥对当时士人的虚伪、丑陋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至今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堂弟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如对佃户要尽主客之礼,不要有贵贱之分,“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郑板桥要求堂弟关心、善待他们,体现了他的亲民、爱民思想。
板桥家书,感情真挚、坦率,有如促膝对坐聊家常话,娓娓动情,感人至深。正如前人评其家书曰:“情真意挚,悱恻动人。”(《清代学者像传》)板桥家书所使用的乃是一种半语录体的语言,比一般古文自由得多,也活泼得多。官腔、书生腔等均淘洗得很干净,故真气、真意、真趣往往有更多的流露,曲尽人情,不事雕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思考与练习】
一、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中,郑燮为什么把“农夫”视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却把“士”列为“四民之末”?这反映了他怎样一种观念?
二、“板桥家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怀?
三、郑板桥的家书情真意挚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结合本篇谈谈其在内容与书写上各有哪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