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个空军飞行员。二战期间,希特勒的军队用六周时间就摧毁了法国军队。圣埃克(圣埃克絮佩里的昵称,他喜欢朋友们这样称呼他)无奈地离开了军队,离开了祖国。1940年最后一天,他抵达纽约,开始流亡生活。1942年底,他在苦闷、压抑的心境下,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小说《小王子》。他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写道:“这儿有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到再也没法生出泪水的心!”在信纸上,他随手画了孤零零站在小星球上的小王子。
后来,他陆陆续续为这部小说画了几十幅插图,其中大部分是随意画在手边能拿到的纸上的。这些插图,是他当时心情的投影,也是他对作品最直接的解读。
从解读作品的意义上说,作者的插图当然有其权威性。而与此同时,其他的解读方式,也为其他的插图提供了可能性。
我作为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译本出版后的许多年中,始终对作者的插图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但渐渐地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我觉得,小王子的形象也许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的小王子,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或漠无表情的形象,他跟一个五六岁的普通孩子一样有喜怒哀乐,只是他的情感更单纯、更透明,其中容不得一点杂质而已。另外在我看来,有些关节点,尤其是一些特别让人感动的段落,没有插图是一种遗憾。比如说,天刚蒙蒙亮,“我”突然被一个奇怪的声音轻轻喊醒,这是小王子和“我”初遇的场景,这儿有个插图多好。后面的文字中,“我”把抽噎的小王子搂在怀里安慰他的段落,以及小王子睡着后,“我”像捧着一件易碎的宝贝那样,抱起他重新上路的段落,都是很打动人,不妨加上插图的关节点。我不揣浅陋就此作了尝试,不仅略加改动地临摹了几幅原作的插图,以示向作者致敬,而且自己画了一些插图——算是创作吧。
这种创作,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往往几易其稿,仍然不得要领。幸亏中学时代的老同学王大豪兄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具体的帮助,这几幅画才得以完稿。
把我画的二十多幅插图和原书的插图,连同拙译和原文做成这个著译者插图本,这个设想是潘敦先生提出来的。我们刚认识不久,他就对我说,我和他的频道是相通的,很感谢他这么说。
我也希望我们的频道是和圣埃克相通,和读者们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