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语

诊室里来不及说的话很多,而这些话对患者还很重要。李博在大学读书跟诊期间,就非常注重《伤寒论》方后注医患配合的价值,他多年的学习工作,接诊了更多的患者,有了更多的体会。他勤于思考和撰写,把中医学的科学和人文融合在了字里行间,对任何一位医者和患者都有很大的启发,推荐阅读和思考。

刘清泉 主任医师、博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叙事循证理念,中医自古有之,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后注就开始了循证和叙事的探索。我的好友李博主任医师熟读经典、精于临床,心存感恩、敬畏谦卑,用独到的视角,探索形成医患共建的学术观点并勤于实践,把中西医诊疗场景中的故事循证化,兼顾循证叙事化,达到了当代中西医叙事循证交互融合阴阳平衡。本书文风轻松活泼、深入浅出,特推荐阅读和践行。

商洪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数智中医学首倡者

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科学,诊疗是艺术,中医药文化更富有人情味。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患者增多,诊疗压力增大,中医药文化在诊疗中逐渐缺失,医学的人文关怀总是不到位。

诊室里总是来不及说更多的话,遗憾之余,李博医生有心记录了这一切,并在工作之余写出来,是让我们欣慰和感慨的一件事情。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推荐阅读和思考。愿以仁和精诚的正能量,让医学人文在医患间传递;让帮助、安慰的心愿达成,共建医患和谐关系。

李萍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倡导者

李博医生的这本新书把患者心理、习性、疾病融合在一起,形象地构建了“社会、心理、生物”的医患共建模式。从疾病观、诊疗观、医患观三方面阐述了医患共建的现实意义。疾病观: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发生不协调,然后才使各种致病因素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障碍。因此,人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是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阴阳失调”。诊疗观:人体与外界存在着经常不断的信息交流,人体内部的病变也必然通过各种途径表现于外。因此,诊断疾病凭借医患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如果病人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不愿意与医生沟通,甚至根本拒绝治疗,则必然使医生的诊疗技能无地放矢,或诊疗效果大打折扣。医患观:在医患关系中,患者自身是内因,医疗手段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病为本”,即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如果病人对康复缺乏主动,或拒绝治疗,或不遵医嘱,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医生,就属于本末倒置。

医学是人文和科学的复杂交会融合,需要医生的技术和担当,同时也需要患者有效的配合。我在高原援藏这几年,恰好也和李博医生相逢在拉萨,共同为守护健康并肩作战的岁月里,正好有机会提前阅读到了这本书。本书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娓娓道出作者与患者间的诊疗故事,生动地呈现作者践行医患共建的决心与热情。疾病治疗的成败,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生的态度。二者之中,有时后者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患者的积极配合,诊疗活动根本无法顺利开展。推荐医患共同阅读。

汪红兵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

李博大夫的书告诉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疾病的背后不只是器官、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躯体故事,更是人生遭逢苦难的心灵故事。患者怀着一串心事来到诊室,不仅期待得到适宜的躯体治疗,更渴望获得身心的眷顾与抚慰。如何疗愈那个受伤的灵魂,是医生、医院、医学的新使命。

王一方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

李博医生笔耕不辍,是践行叙事医学理念的杰出代表。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作品展现了一位人文医者具备的卓越叙事素养,彰显了医患本为叙事共同体的人文精髓。医能厚文,文能养医,医能助患,患能帮医,医患共生。本书堪称平行病历叙事的典范之作,潜心阅读有助于医者职业成长。

杨晓霖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创始人

医患平权,要让彼此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医患共情,也许更需要双向奔赴。读懂李医生不及当面叙说的心里话,无论接诊还是求医,漫漫人生路,理当多一份沉着和从容。

邵卫东 中华预防医学会叙事医学分会秘书长 41YlkBYiR0oTdiOUf8LevVvuwBK84ce7yXx/0GRskafsfJPAiFtpgLzM28bj01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