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能
——无价值的感觉?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与人类的感觉比较而言,动物的感觉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总的来说,动物的行为和感知都是出于潜意识的本能。与此相反,我们人类的所思所想则都是有意识的。在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本能的行为是没有价值的——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本能。对于这个概念,科学的归纳总结是指无意识下的内在倾向,即不经过思维过程而自动产生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可能是遗传决定的,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相同的一点是,由于认知过程是在大脑中实现的,因此整个流程完成得非常迅速。通常情况下,当受到某种刺激(比如生气)以后,大脑会大量分泌激素,导致身体出现某种特定的反应。

那么,动物是完全听命于自然操控的有机机器人吗?在我们过于草率地下结论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查看一下我们人类的情况吧。就是我们自己,也不是完全不受本能影响的,而且可以说是正相反。想象一下烧得红热的炉盘,如果这时我们不小心把手放到了上面,马上就会迅速把手收回来。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这里闻起来有点儿特别,貌似是烤肉的味道,我的手突然好痛啊。看来我最好还是把手撤回来。”这个过程完全没有出现,人的反应和决定只是一个机械的无意识行为。所以说,本能也存在于人的身上,问题只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多少是由本能决定的。

为了能在黑暗中寻找到一线光明,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大脑研究成果吧。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Das Max-Plank-Institut in Leipzig)在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非常令人震惊。在核磁共振成像的辅助下,也就是通过电脑展示大脑活动的状况,被试在做出选择决定(用左手还是右手去按压按键)的过程中,实验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被试的大脑活动。在被试明确地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前七秒钟,实验者就可以从大脑活动的图像中准确地解读到,被试将选择使用哪只手。也就是说,在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还在思考自己该做出何种选择时,其行为已经被设定好了。而引发行动的脉冲却不是理性的知觉,而是非理性的潜意识。几秒钟之后,理性知觉才能提供对此选择的一个解释。

由于对大脑活动过程进行的此类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我们还无法确认哪些选择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上述的过程,也不清楚究竟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抗潜意识所做出的决定。但是,仅仅是这个现象,即现实的自由意志远远落后于潜意识,就已经足以令人惊叹了。在这里,自由意志只是对我们脆弱的自我做了一个补偿,而自我则在任何时候都自以为是掌控一切的主宰。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反而是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理智能够在多大范畴内有意识地去处理事物,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本能反应在整个过程中所占比例之高令人惊讶地认识到:与恐惧和悲悼、高兴和幸福有关的感知,并不会因为是本能引发的而被弱化,只是不会主动发生而已。感觉的强度也不会因此而衰减。

到此刻,我们应该明白了,情感正是潜意识寻求表达时的语言,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至于被宏大的信息流所淹没。手指被烧红的炉盘灼伤引起的疼痛,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以便减少伤害。幸福的快感能够强化正面行为,而恐惧感则可以保护我们,令我们通过理性做出正确判断,以便远离危险。只有少数问题确实需要通过深层思考才能解决,因此必须深入我们的意识层面,在那里得以平和地进行分析并求得答案。

从本质上来说,感觉是和潜意识而不是意识相联结的。如果说动物没有意识,那只是说它们不能思考。而潜意识却是所有形态的动物都拥有的,由于潜意识具有操纵性及控制力,因此所有的动物也都必然会有感觉。本能的母爱不可能是缺乏价值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其他类型的母爱。人的母爱与动物的母爱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母爱(也包括其他的情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并促进其发展——比如当我们收养了一个孩子的时候。这时,并没有在分娩的过程中自动产生的亲子联结出现,而养父母与养子的第一次接触往往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很久才实现的。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强烈的母爱依然可以出现,而且伴随着母爱的发展,在养母的血液中会出现与此相配的混合激素。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人类最终进化出了一个高出其他物种的情感区域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小松鼠吧。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在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区(Yukon)对欧洲松鼠的亲戚进行了超过20年的观察研究。观察对象大约有7000只松鼠,尽管松鼠是独行侠,但他们还是观察到了五例收养行为。不过被收养的松鼠幼崽无一例外都是收养者近亲的后代,它们被不是亲生的母亲所抚养长大。只有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及孙辈才会被收养,从中可以看出松鼠的无私也是有清楚底线的。单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也能发现其中的好处:这样一来,非常接近的遗传基因将得到延续和发展。20年中出现五次的频率,不能有力地证明松鼠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乐于收养的动物。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动物的情况吧。

狗狗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2012年,一只法国斗牛犬芭比登上了报纸的头条新闻。她生活在勃兰登堡州的一家动物养老院里。一天,六只小野猪被带到了她的身边。他们的妈妈很可能已经被猎人射杀了,没有母亲的照护,这些身上还长着条纹的小家伙完全没有独立活下去的机会。在这家动物保护机构里,小野猪们得到了浓香的乳汁和爱。乳汁来自护理员手中的奶瓶,而爱和温暖则来自犬妈妈芭比。这只法国斗牛犬很快就收养了六只小野猪,让它们蜷缩在自己身边入睡。白日里,她也总是费心关照着这一群闹哄哄的小宝贝。

这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收养吗?毕竟芭比没有亲自为小野猪哺乳,而这种情况正和人类的收养相类似。根据有关报道,古巴的狗狗叶逖所经历的是另一种情况。她的幼崽都被带走了,只剩下了一只跟在她身旁,因此叶逖的乳汁大大富余了。同时,农场里还有一窝小猪崽出生。很快,叶逖就收养了14只猪崽,尽管这些幼崽的妈妈还活着。猪崽们跟着它们的新妈妈在农场的院子里跑来跑去,最重要的是:叶逖哺育着小猪崽。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收养吗?还是说叶逖只是把自己过剩的母爱简单地投射到了小猪崽身上?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针对人类提出。人类同样也会把自身强烈的情感有选择地投放到确定的目标上。就是狗狗和其他家养动物收养不同族类幼崽的行为,也是具有可比性的——毕竟相当数量的四腿朋友,已经被我们作为同等重要的家庭成员,纳入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之中。

同样也存在着其他的情况,动物的收养行为并非由过高的激素和过剩的乳汁所刺激产生。乌鸦摩西的故事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例子。当鸟类失去它们刚刚孵化出的小鸟时,大自然给了它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让它们那令人惊讶的本能得以充分发展:这些鸟儿能够干脆从头再来,再孵一窝小鸟。但摩西这样的情况的确是个特例,它原本没有理由去收养其他种类的动物。可摩西却出乎常情,竟然选择了一个潜在的天敌来收养——一只家猫。不错,当时这只猫还很幼小,而且显然十分无助,因为看起来它失去了妈妈的呵护,也很久没有得到什么营养物质了。这只流浪的小猫出现在安和威利·克里托(Ann und Wally Collito)的花园里。他们俩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阿特尔伯勒市(North Attleboro, Massachusetts)的一座小房子里,在那里他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令人倍感意外的现象。比如一只乌鸦陪伴在小猫崽的身边,很显然乌鸦把小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那鸟儿用蚯蚓和甲虫喂养这个小孤儿。当然克里托夫妇也不会无动于衷地坐视不管,他们也给小猫送去食物。就是到了成年以后,这只“小老虎”还是跟乌鸦保持着友谊,直到五年以后乌鸦不见了为止。

让我们再次回到有关本能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做母亲的感觉究竟是在潜意识的指令下产生的,还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决定的,本质上本无差别。最终,这些个体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感觉(!)是一致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情况在人类身上都会出现,而因激素的刺激所产生的本能反应更常见。即便动物的母爱不能被意识激发(那么收养其他动物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也还能通过潜意识来实现,而此种方式应该至少是同样美好、同样强烈的。松鼠妈妈背着幼崽,冒死穿越烈日暴晒下的草地,完全是出于深层的爱——对我来说,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更美好。 14v2w1PctvoBSHcJJvGGLlEKICJ++Rdv7AuynUO/m6Ytt2joGeS9wxEbKSDNA+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