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形字,像正面站着,而且站得很稳的人。所以“立”就表示站着不动、很稳的意思,也表示这个人站立的位置。因此,用“立”构成的词语,都是描写静态的,也有一种高大、能担当的感觉,如伫立、顶天立地、巍然屹立等。“立”还有“树立、建立、做出来一定成就”的意思,比如,分门立户、当家立业、立德、立功、立言、立志等。“立”中蕴含的“稳、不移动”意味着暂时不会变化,就有了立规矩、立军令状等构词。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以“立”作为偏旁的字,多跟立的意义相关。
这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来和“立”是一个字,到了小篆才加了“人(亻)”,意思是在朝廷中官员站立的位置,于是“位”就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如贪位慕禄、身居高位、位列三公、位极人臣等。如果对一个人表达尊敬,就会说“一位”“那位”。
“直立”的意思,构词如竖立、胆寒发竖、柳眉倒竖等。因为长时间保持直立的往往是奴仆,所以,“竖”也用来指小孩子、宫廷里供职的小官员和宦官,“五尺竖子”就是指未成年的小孩儿。春秋时,齐桓公手下有个宦官叫竖刁,恃宠争权,造成齐国内乱。
指两脚站立,身体直立不动,跟“立”的意思几乎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站”替代了“立”,如站了一会儿、站没站相等。从元代以来,受蒙古语的影响,“站”也表示驿站等中途停留的地方,如车站、站台等。
表示人站在那里不歪斜、正、直。中国有一部传统典籍《礼记》,提出君子“九容”,其中“目容端”就是要目不斜视。“端”也用来形容人的德行,如人品端正、品行不端等。
“立”表音,“水(氵)”表意,表示无声或者小声流泪,所以叫啜泣、抽泣、泣不成声。与“哭”相比较,“哭”是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