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足”是人的小腿和脚的形状,所以字的本义是小腿和脚,即膝盖以下的部分。现在只用它表示脚,而且很少在日常说话时单独使用,主要用于组成其他词语,如足球、足浴,还保存在历史传承下来的诸多词汇中,如削足适履、手舞足蹈。由于动物的脚、带腿器物的下部与人脚相近,因此也称为“足”,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画蛇添足、三足鼎立等。
“足”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充足、满足,“足够”就是完全够用,“知足”是要懂得对已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这是因为“足”能带人走到某个目的地,因此有了“至”的意思,“至”又有顶点之意,而“满足”“充足”,就是到达某个量的顶点。
以“足”作为表意偏旁的字,大多与脚或者腿部动作有关。
指马牛羊的脚。古代汉语中,这个字还有“踢”的意思,柳宗元的《黔之驴》中有“驴不胜怒,蹄之”,这里的“蹄”就用作动词,读作dì。
指一些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脚趾中间的薄膜,比如,鸭子的脚就叫“蹼”。游泳时借助“脚蹼”可以游得更快。
既可以指脚,如趾高气扬,也可以指脚趾。注意“手指”和“脚趾”,虽然都是指头,但是因为位置不同,字形也是不同的。
这两个字常连用。二者是有区别的。“踊”是原地向上跳,古时候规定父母去世后,儿子要双脚跳跃捶胸痛哭,即“辟踊哭泣”,这里的“踊”就是原地向上跳,顿足或跺脚之类;“跃”是往前跳,如骐骥一跃、飞跃等,都有一定横跨度。
指用力向下踏。有学者根据“蹈”的同声符字“滔”,以及“蹈”的其他用法,判断“蹈”跟“踏”的不同在于,“蹈”有借助踏的反作用力向高处或前方跃起的意思,就像“滔”有浪向上涌起的意思一样。所以,“赴汤蹈火”和“舞蹈”,前者比喻不怕任何艰险,有昂扬的激情,后者包含向上的动作。“蹈”还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循规蹈矩”是遵守规矩,“蹈袭”是“因循、沿袭”的意思。“舞”“蹈”连用,从字形看,“舞”侧重于手部动作,如舞剑,“蹈”则侧重于足部动作,踏地动足为蹈,所以叫“手舞足蹈”。
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跬步”是跨出去一只脚,即半步。完成了两只脚的移动,为一步。
指脚向下用力。“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既可以是一种集体活动,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也可以是个体活动,边走边歌。具体到这句诗中,是汪伦独自来送李白,还是召集乡亲们一起来送,都有可能。
表示相隔的长度,即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