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的“民”就是在“臣”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尖锐的刺,表示把俘虏、奴隶的眼睛刺瞎以防止逃跑。因此,“民”最初指的是奴隶,和“人”是有区别的,在春秋时代,“人”和“民”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人”是统治者、贵族,“民”是奴隶或被统治者。民因为被刺瞎了眼睛而被认为蒙昧无知,《论语》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是用来爱的,“民”是用来使唤的。统治阶级“人”的内部,又分为小人和君子,小人是知识程度、道德修养或者社会地位低的统治阶级,君子是有知识、有道德、有地位的“三有”人才。直到奴隶制破灭,这种对立才逐渐消亡。
“民”作为意符构成的字只有一个,就是“氓”。
“氓”在古汉语中读作ménɡ,指“民”。“氓”和“民”的区别在于,“民”是固定在一块土地上,没有任何自由,不能移动的一群人;而“氓”是亡民,亡是“逃亡、流亡”的意思,因此“氓”是流亡在外的民,流民、野民或流氓。可见早期“流氓”的意思比较单纯,就是无业游民,后来才把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称为流氓(mánɡ),读音也发生了变化。
“民”作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眠”“泯”“岷”等几个常用字。
从民,“民”既表读音也表意义。“民”本身是目盲的奴隶,“眠”指闭眼,后来引申为睡眠。冬眠、“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均表示睡觉的意思。
消失不见的意思。后来专用于人事,如良心未泯、童心未泯、泯灭。“民”在“泯”字中,既表示读音也表示意义。
这个字出现在《长征·七律》“更喜岷山千里雪”中,是一座山的名字,岷山主峰雪宝顶常年积雪,位于四川松潘,距离著名景点九寨沟不远。这座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就是在这里发源,浩浩荡荡一路奔驰而下,在都江堰被分流,缓慢地进入四川盆地,灌溉一方水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