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心脏的象形,在古代被认为是思考的器官。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都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蒙蔽,但是心会思考,所以一颗善于思考的心,是不会被蒙蔽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心思”“心想”“心得”“心领神会”等这些本来是大脑做的事情,都被认为是心在做了。因此,古人认为“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心性、品行等都非常重要,自信心、心态、良心、一片冰心等,都是人对于世界考量的结果。心从位置看,处在胸腔部位,心窝、心口就都指人的胸部。以此类推,其他事物的中央部位或者重要内容都可以叫“心”,如核心、市中心、圆心,再如花的心叫花蕊,“蕊”字里有三个心,灯的心叫灯芯,电脑最关键的部分是芯片。伴随着医学、生物学等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大脑和心脏的分工,认识愈益清晰。但是,“心”曾经被当作思考的器官,在语言中的遗留就这样被上述各种词语固化下来了。
以“心”作为表意偏旁的字,都跟心理活动有关系。在构字的时候,心有三种写法:心、忄、 。
从心,共声,在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候,态度虔诚而有礼貌,这种状态就是“恭敬”。从心,表示这是发自内心的“毕恭毕敬”,因此,这个词指一个人特别礼貌,甚至到了谦卑的地步。
从心,天声,这个字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是会构成“舔”“添”等字。“忝”表示心里感到耻辱、有愧,构成一些谦辞,如忝列门下、忝为人师等。
形声字,指人生来就具备的特质。“人之初,性本善”中的“性”,就是指天性。
从心,“恕”的造字非常有深意,愿你心如我心,蕴含了理解、宽容、体谅、心心相通等美好愿望,所以,有“宽恕”“饶恕”“怜恕”等充满敦厚、仁慈色彩的用法。
以“心”作为偏旁的字中,也有几组这样的字:“忘、忙”“忠、忡”“悲、悱”“恳、恨”,变化了构件的位置,便成了新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