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一、本书涉及的概念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涉及汉字字体、繁简汉字以及“六书”等概念。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丰富的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先民的这些创意,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土的甲骨、青铜重器、刀币、符节、兵器、漆器、简牍、帛书等;地面上的碑刻、石刻、瓦当、玺印等;传世的手写本、印刷本等。不同的书写工具或者书写方式,如刀刻、模范铸造、毛笔书写……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汉字字体。

一般认为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主要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的小篆。今文字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周两代均有甲骨,只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出土量较大,因此以甲骨文作为殷商时代文字的代表。这个时期的汉字象形性强,图画意味重,字形结构不固定。

比如,“牢”字,在甲骨文字形中有几个异体字,其中的“牛”字,也会写作“羊”或“马”。

“渔”字也有好几种写法,有用渔网捕鱼的、用鱼钩钓鱼的,还有用抄网捞鱼的。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流行于商周或秦汉时期。因为书写载体和工具的变化,金文字形看起来肥厚粗壮、圆浑丰润。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金文阶段出现大量形声字,这也标志着汉字构形系统正在走向成熟。

战国文字 是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的所有文字的统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出现了“文字异形”的局面,地域分歧较大,即便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域内的文字也会出现多种写法,字形变化较为随意,简化倾向明显。也因此,本书在字体演变的编排中,没有放入战国文字。

小篆 是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实现对六国遗民的统治,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采用的字体,是在秦国文字基础上省改的文字。小篆已形成一个相对严密的汉字构形系统,我国第一本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就是以小篆为分析对象的。小篆也是文字发展史上首次由官方推行的规范字体,结束了战国文字混乱的局面。

隶书 包含秦隶和汉隶,有学者认为秦隶是属于古文阶段的汉字,汉隶是属于今文字阶段的汉字。秦隶是篆文的速写体,汉隶经过充分的发展,形成了蚕头燕尾、扁方平正的书写特点。汉字也就是经过“隶变”在书写上做了大量简化之后,摆脱了古文字婉曲的线条,象形意味减弱,正式进入今文字阶段。

楷书 因其结构严谨,堪称楷模,故称楷书。从楷书成熟迄今的一千多年中,汉字再没有产生新的字体。这主要受制于印刷术的发展,楷书在印刷体的加持下,形成了固定模式,约束了形体的变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繁体、简体)等主要字体的流变过程进行汉字的溯源。这样的编排,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看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以古文字为桥梁,理解汉字形体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本书也普及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知识。

本书在字体溯源和字形说解中,经常会涉及 繁体 简体 字形。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表意的特点、求区别的特点,要求汉字不断繁化,而汉字书写求简易的特点又要求汉字不断简化,纵观汉字发展史,就是一个在繁化和简化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本书涉及的繁体字在书中有以下三点作用。

第一,解释字体发展的过程。比如“马”字,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如果一下子简化为“马”,在字形的传承上看不到联系,所以呈现繁体的“馬”字,作为过渡字形。这样的安排,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繁体字,而是感受汉字字体的传承。

第二,解释部分多音字的来源。简化汉字和繁体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经常会一简对多繁,比如,“发”对应“發”和“髪”,反映在简化汉字中,“发”是个多音字,还原其历史字形,代表“發”时读作 fā,表示发射;代表髪时读作fà,表示头发。这样的繁简对应,可以通过来源和语境促进学习者记忆多音字读音。

第三,通过繁体字形联系语义特点。比如,“釆”字头下有“番”“释”“悉”“审”等几个字,“审”字由于简化,与“釆”在字形上没有联系,但通过还原繁体字,可以看出“审”在字形上与“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字的意思中依然包含有“釆”字携带的语义特点。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用到了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等术语。这些术语属于 “六书” 的内容,除了上述四种之外,还有 “转注” “假借” 。清代学者戴震通过对“六书”的分析,认为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二书是用字法,有“四体二用”说。“六书”中,“象形”是基础,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六书微义象形始”,也就是说其他的几种构字类型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也符合早期汉字与图画联系紧密的事实。早期的象形字是对自然界物象特点的描绘,通过象形字可以看到造字之初人们对自然观察之细致,以及为了凸显汉字求区别的特点,在捕捉事物典型特点方面做出的努力。比如,牛角是向内的,羊角是向外的,“牛”“羊”二字的显著区别就在角的部分;又如,月亮虽然也有圆的时候,并且圆月总是被人们赞美,但是在记录“月”字的时候,使用的是月缺的状态,因为这是月亮呈现的常态。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进行形体描绘,对于非直观的、难以图画的事物如何造字?于是就产生了“指事”“会意”“形声”等办法,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符号。比如,“刃”字,是在“刀”的基础上加点;再如,“上”“下”二字,以一条线作为衡量基准,在线上加点为“上”,线下加点为“下”,这是“指事”的方法。把一些图形合在一起,共同记录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场景,这是会意的方法。比如,“寇”字描绘了一个手持打击物到人家里打一个人的头部的场景,以此表示侵略;又如,“逐”字,在甲骨文中用一只脚表示追赶的步伐,用“鹿”“豕”“兔”等代表被追赶的动物,以此表达“追逐”的意思。也就是从这种方法开始,人们开始组合象形符号表达意思。

“会意”的方法,使表意更加具体准确了,但是,这也使汉字形体变得日益复杂,表意的抽象性不足,聪明的人们又开始琢磨新的办法。世界万物是可以归类的,如果用一个符号代表一类字的意义,一个符号代表一类字的声音,组合起来,一个字既有意义又有声音,并且这样的组合,可以广泛发生,就实现了用有限的符号创造无限的汉字。所以,我们看到“水(氵)”可以跟很多声符组合成汉字:波、涛、汹、涌、江、河、湖、海……;而这些字中,比如“波”字中的“皮”,可以跟很多形符组合成汉字:破、颇、坡、陂、披、疲、蚾、被、波……如此不断地创造,就产生了大量的汉字,可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书面表达。形声字,是人们进行高层次抽象思维的结果。

关于“六书”,历代研究者基本都认为是古人造字的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小篆字形所进行的分析,就是采用了这套分析体系。近年也有学者经过审慎的分析考证,提出异议,认为“六书”是古人的汉字教学体系,《说文解字》的分析,跟“六书”不能对应。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因此对于历代确定的字形,采用了“六书”的说法,对于部分汉字则采用了构件功能解释的办法。

二、本书的编排体例

从整体看,本书选择了305个主要汉字作为字头。这些字头是常用汉字的高频构件,或者对于学习者而言的繁难构件。有的经常用作意符,有的经常用作声符。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很多字是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或者写错的。仅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统计范围,以“人(亻)”做偏旁的字有120个左右,以“仓”为构件的字有8个,以与其形近易混淆的“仑”为构件的字有7个,以“夋”为构件的字有6个,以“夌”为构件的字有4个。因此,本书将这300多个字头,分为意符篇和声符篇两部分。其中意符篇内部按照义类划分为几个小类编排,声符篇按照主要韵母a、o、e、i、u、ü来分类编排,每个韵母内部按照音序排列。

从部分看,本书针对每个字头做了三部分工作,分别是字头的形体溯源、字头的字义解释,以及针对该字头所构成的常用汉字的基本义做出解释,即“构字”部分。

字头形体溯源的部分,主要是考虑到汉字从创制以来,便具有“据形知义”的特点,但伴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尤其在经过隶变、简化之后,汉字的构形理据不太容易通过字面获得。为了帮读者感受到汉字的这种特点,本书对每个字头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繁体、简体)的演变做形体溯源。隶变与简化造成汉字形体的变异与混同。比如,本来一样的字形变得不一样了,“大”字头下的“亦”“去”,在甲骨文字形中,都含有“大”字,经过隶变,现代字形看不出这两个字曾经与“大”有关,这就是变异;再比如,本来不一样的字形变得一样了,“寒”字头下的“骞”“蹇”“赛”“寨”“塞”等,早期字形差异较大,隶变后字形粘合,上面的部分变得相同,这就是混同。对于这类型字的溯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理解汉字。

字头字义解释部分的目的,一方面是建立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建立汉字各意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比如,针对字头“木”的解释,先根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其为象形字,字的本义为“树木”,然后沿着本义的特点进行词义引申,“木”还可以指各种木本植物,由于人们一般认为树木无知无觉,因此又引申出“麻木”的意思。通过对如上两个方面的说解,希望读者能够建立关于汉字字形与字义的两个基本观念:第一,汉字具有“据形知义”的特点;第二,字本义与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与本义的特点密切相关。此外,在字义解释中,本书专门结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鱼”在中国古代常被视为信使,这个含义在古典诗歌中的用法,文中也会做出解释和交代。

“构字”部分,主要是字头作为常用构件,在所构字中承担功能的解释,以及对所构字常用义的解释。意符篇中的汉字字头,在所构成的汉字中,经常承担表意功能,粗略对应,这部分字头构成的字以会意和形声字为多。如字头为“火”的“光”“耿”“煮”“炙”“烧”“尉”等字,部分“火”发生了变形,在“光”“耿”“炙”“尉”中充当会意字的意符,在“煮”“烧”中充当形声字的表意偏旁。

声符篇中的汉字字头在所参与构成的汉字中,有时候充当形声字的声符,有时候则既是声符又是意符,这种情况的汉字是形声兼会意字,也就是同源字。比如,“巠”字出现在“径”“茎”“胫”“颈”等字中,巠是织布机上重要的线,具有直、长、细、重要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这组字中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青”是从矿石或者蓝草中经过提纯,提取出来的一种颜色,是矿石、蓝草的精华,因此,汉字中从青的字大多有“精华”的意思,“清”是水之精;“精”是米之精,又比喻人之精;“晴”是日之精;“睛”是目之精……由“巠”和“青”做声符的这两组字,既是形声兼会意的字,也是同源字。对这类型字的把握,可以帮助读者迅速理解字义,提高识字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字头和字的选择,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附录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范围的。在解说的过程中,又涉及一些来自古代汉语的词语、文化常识等。因此,本书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阅读。可以闲暇阅读,也可以用来做教学辅助用书。以教师的使用为例,本书可以:

1.还原理据,利于指导学生识字

本书每个字头都列举了字形演变的过程,这为还原汉字的理据提供了资料支撑。比如“髟”字头的字看起来笔画很多,字形很复杂,小学生容易畏难,但是经过字形的还原与分解,发现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长发散乱飘荡的样子,小篆变成两个部分,“髟”字的左边是“长(長)”的变形,右边的“彡”表示毛发。字形溯源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个字立体化,促进对字形的记忆和对字义的理解。

组织教学时,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请学生提前阅读每节课需要深入理解的汉字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互相讲述或者讲给全班听。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书中的内容呈现为ppt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汉字形体演变,理解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可以提供思考路径,请学生总结自己是如何学习这个字的。比如:我学会了哪几个字,哪些字的字形我能默写出来、字音我能读出来,我还知道这些字能够用在什么地方,我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会这几个字的。

2.归纳整理,实现积累与梳理

“积累与梳理”是2022版课标语文学习内容中的一个学习任务群,积累与梳理对象便是汉字的相关内容。每个字头下的释义部分,是对该字头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该字所构成的词语的积累;“构字”部分,是对该字头所构字形体的积累与梳理。也可以说,每个字头所构字本身就应该是对字头字从字形到意义梳理的结果。这为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梳理整组汉字提供了便利和样板。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字形,将教材中的汉字与生活中的汉字通过字形归类,进而总结汉字的构形规律,帮助学生在字感的基础上,抽象汉字字形的构成规律。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梳理释义中的词语和意义,引导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认识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感知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同源字,与教材中的文本建立联系。比如,从京的字,部分有“高大”的意思,“鲸”是海洋世界中最大的动物之一。语文书五年级上册五单元是个习作单元,其中有一篇例文《鲸》,是用来训练学生作说明文的,在讲解这一课时,教师不妨也引入语源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汉语中很多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识用结合,讲述汉字文化故事

本书选择的表意偏旁构字能力强,构成的一组组汉字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同一个概念域的汉字,常用同一个表意偏旁,这为类聚汉字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比如,“虫”字旁的字,包含了自然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昆虫,昆虫也是引导小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阅读材料中、生活中的虫字旁的字,然后,用这些虫字旁的字,讲述这些虫虫们的故事。把识字和用字结合起来,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比如,阅读“虫”字头的字以后,可以请蝗虫、螟蛉、蚍蜉(一种大蚂蚁)分别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之前,还可以查阅资料,补充到目前的文本中,既是对阅读内容的内化,也是对汉字意义的进一步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把汉字的学习与自然科学的学习以及故事的撰写、讲述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素养都有极大助益。

4.利用学习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单可以引导学生有结构地思考和积累。汉字个体有形体、结构和字用等要素,彼此之间有同音、形近等字际关系,汉字有读音系统、构形系统、意义系统等,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时,还有构词的规则和规律。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习单设计的基础。

以“刀”字为例,可以做如下字形积累,利用这样的表格,引导学生对偏旁变体类的字,如“火(灬)”“水(氵)”“心(忄、⺗)”“糸(纟)”……进行梳理。

或是对形近字的区别,以“浙”“渐”二字为例:

还可以进行构词联系,以“草”字为例,“草”在词头、词尾、三字词、四字词中的不同用法:

草:草丛、草绿、草稿、草药、草民、草书、草鞋、草编、草鱼……

草:枯草、灯草、水草、牧草、花草、碧草、稻草、衰草、香草……

草:鸭跖草、凤尾草、灯芯草、益母草、芸香草、猪笼草、墙头草……

总之,利用汉字的各种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创生出很多实践智慧,引导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思路条理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lbe6u4nhOGT9qmRYmPjcMJWayEhNSXENabj+C4Z5ihS631RLvJnQYRomOF8bLD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