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象形字,画的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子”就是“孩子”的意思,襁褓中的孩子,性别不是特别明晰,所以“子”在早期是男孩女孩的通称。《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就是妻子和儿女,“之子于归”中“子”指女孩子,都是这个意义的语言遗存。大概是因为古代农业对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男丁更加重要,“子”逐渐成了男孩的专名,后来又成了男子的专名或敬称,如太子、孔子、墨子,又转而成为一种爵位——公、侯、伯、子、男。“子”从婴儿意义又泛化出动物的卵或植物的种子等意义,如鱼子、莲子、瓜子。接着虚化为一般的词尾,不再表示“小”的意思,如桌子、椅子、胖子、乱子等。
以“子”为表意偏旁的字,大多和孩童有关。
最早是指小孩儿在说话之前发出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如婴儿之未孩”中,“未孩”就是还没有咿呀学语。在语言中,“孩”因为经常用来修饰小儿,逐渐受到同化,开始表示“儿童”这个意义。
指能爬行或学走路阶段的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孺子牛”的本义,就是伏在地上让孩子骑着玩的意思。《史记·留侯世家》中黄石公遇到张良,高兴地说“孺子可教”,是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期许,“孺子”有了“少年”的意思。
指幼年失去父母的孩子,也就是“孤儿”,所以“孤”从子。天下最孤苦的四类人是“鳏(ɡuān)寡孤独”,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从皿从子,金文作 ,字形像用一个器皿煮小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陋俗,“孟”的本义就是长子(详见“孟”字的说解)。
从禾,本义是幼苗,引申指最小的孩子。古人兄弟几人往往依照辈分,按“伯、仲、叔、季”的顺序起名字,因此,名字里带“伯”的往往是长兄,而带“季”的常常是最小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