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顶奢”龙凤茶

陆羽《茶经》中就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全球语言中关于“茶”的词汇,读音几乎都来自汉语北方发音(cha)或闽南语发音(te)。现在一般认为巴蜀地区最早兴起茶业,秦朝以后开始向东部和南部传播。早期茶叶可能是作为一种药品被服用,汉代以后又作为一种食物,与芝麻、桃仁等一同烧煮成粥食用。唐代以后,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饮茶之风大盛。明代屠隆《茶说》云:“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读陆羽《茶经》及黄儒《品茶要录》,其中时代递迁,制各有异。唐则熟碾细罗,宋为龙团金饼。”

宋代是茶文化真正兴盛普及的年代,既有顶级奢靡的茶饼,也有普通人家日常生活必备的茶叶。宋代社会上至帝王、下至乞丐都好饮茶。王安石曾说茶叶在民用之中,正和米、盐一样,不可一日或缺。南宋《梦粱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 顶奢的北苑贡茶

贡茶就是进贡皇室的茶叶,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些大臣向皇帝贡茶,形成制度则始于唐代,最早是湖州、常州一带的顾渚山紫笋茶,宋代更进一步,延续了南唐时北苑使在福建建安凤凰山(在今南平建瓯市)一带的贡茶基地,形成北苑茶园,专门供奉御用。北苑茶园是一个整体概念,下属茶园的数量有流动变化,北宋时一度有茶园三十九所,南宋淳熙年间,北苑共有茶园四十六所。

北苑贡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美,茶叶采摘后进行蒸造,然后需要研磨,最后装入模具定型。这种茶的茶汤光洁如银,仿佛融化的蜡液,也称之为蜡茶。从建州出产的建茶开始,发展出宋人茶汤尚白的审美,后来建茶中还出现独特的品种白茶,被宋人认为是建茶第一。宋徽宗认为白茶蒸焙得宜、制作精微,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

北苑最早进贡的茶饼,名为龙团、凤团,也叫龙凤茶。这种茶团仿龙凤之形,打开包装,映入眼前的便是活灵活现的盘龙和飞凤,精美绝伦。皇帝也常用龙凤团来赏赐近臣,“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

宋仁宗时进贡的茶饼又增加了小龙团和小凤团。宋代皇族非常独特,儿子往往早夭,十八位帝王中除去三位未能成年就去世或退位的,剩余十五人中竟有宋仁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宁宗、宋理宗五人无子继位。这一局面始于宋仁宗,他有三个儿子但全都早早夭折,晚年大臣们总是劝立太子,让他非常失落,当时担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便别出心裁,让北苑制作了小龙团和小凤团进贡,宽慰为太子一事心烦意乱的仁宗。仁宗内心大概是高兴的,表面上却斥责小团茶不合旧制,要对蔡襄治罪,其他大臣自然心领神会,纷纷求情,于是仁宗便顺水推舟,不但没有对蔡襄治罪,小团茶也成了每年进贡的定例。宋仁宗对小龙团非常珍惜,极少赏赐大臣,只在祭祀南郊之后,才给几位宰相赐一饼,让他们分着用。为了体现珍贵,宫中会用金箔剪成龙凤图案贴在小茶饼上。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舍不得用,都是收藏起来,聚会时拿出来给大家欣赏。直到宋仁宗去世前一年,才舍得在重要祭祀后给重要的大臣一人一饼。欧阳修在仁宗朝担任重要官职二十多年,也只得到一饼,他也一直舍不得用,每次拿来捧玩,想到已经去世的仁宗,难免泪流满面。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图中呈现宋代点茶法。画面左侧两位侍者正在备茶,一人跨坐矮几之上,手推茶磨撵茶,边上放置有棕制茶帚与拂末,用途是拂聚茶末。另一人立于桌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拿着茶瓶正在点茶。茶桌前的风炉中炉火炽热,其上的提梁鍑正在烧煮沸水。茶桌上摆放的分别是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

从小龙团、小凤团之后,北苑贡茶越来越精细,宋神宗时出现了更加精美的“密云龙”,茶饼越来越小,图案却越来越精致,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密云龙只供皇宫享用,终神宗一朝,始终不赐给大臣,直到神宗去世,年方九岁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为了拉近和大臣们的关系,高太后这才给宰相赏赐密云龙,每人也只是小丝囊里小小一包而已。开了这个头,其他没有得到赏赐的人就想尽办法托人去求,让皇亲国戚们去找太后讨要,太后说:我给你们一批小龙团如何?但他们还是不依不饶,就是想尝尝密云龙,搞得太后不胜其烦,抱怨说:“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尽管如此,此后密云龙还是慢慢开始赏赐宰相等重要大臣,宰相最多时可以拿到十饼,一般可以拿到三饼。后来,宋哲宗将密云龙改为“瑞云翔龙”。

早年的大龙茶、大凤茶每斤八饼,而小龙茶则是每斤十饼,到了密云龙则是每斤二十饼,只有小龙茶的一半重。到了宋徽宗时期,重量无法再“内卷”,便在材料上做文章,出现了“龙团胜雪”,只取茶叶嫩芽中心如针细的一缕来制茶,称为银线水芽,用模具制成小小茶饼后,有精巧的小龙蜿蜒在饼上。除了龙团胜雪,宋徽宗时北苑进贡的御茶有数十种,形状或方或圆,上面压制有不同图案,足可见宋徽宗的奢靡与审美。在这些供茶中,有的制作出来就是为了赏赐大臣,比如叫“启沃承恩”,显然是为赏赐大臣而定制的。

南宋迁都杭州,宋高宗晚年恢复了北苑贡茶,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制作工艺和名目都不再有创新,大概是因为宋徽宗时期已经登峰造极,后人再难超越。

二 斗茶与分茶

宋代茶叶生产主要有六道工序:采茶,拣茶,蒸茶,研茶,造茶,焙茶。饮用的时候一般都要先将其碾碎成末。当时流行的饮茶方式与唐代不同,由唐之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所谓的煎茶法,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就是水第一次烧开后加少许盐,再次沸腾时加入茶末,第三次沸腾时茶就煎好了。而点茶法是在煎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点茶之前需要碾茶,茶叶需要磨成粉末并过筛。点茶法不加盐,先用沸水将茶盏烫热,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再加入沸水调成膏状,之后再点入沸水,此时可以用工具轻轻搅动茶膏,等到茶汤表面浮起乳沫时茶便冲好了。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画中所绘为宋代街头民间斗茶情景。茶贩或注水点茶,或提壶,或举杯品茶。图右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又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

斗茶最早出现在唐代,曹邺(约816—875年)《梅妃传》载:“上(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宋代非常流行斗茶,其实就是茶叶品质和调茶手法的比拼。江休复《嘉祐杂志》中就记有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故事,苏舜元所使用的茶品质虽然劣于蔡襄,但因为用竹沥水煎茶,因而胜过了蔡襄。范仲淹有《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形象展示了斗茶的情景。在传世的图像中,有刘松年《茗园赌市图》《斗浆图》《品茶图》等。

元·钱选(传)《品茶图》
绘六人相遇斗茶场景

宋代点茶的茶艺中有种技艺叫作分茶,这和分茶酒店中的分茶是两回事。分茶类似今天的咖啡拉花,是在茶汤上用点茶形成的白沫创作出各色图案,也被称为“茶百戏”“汤戏”。最早发明这项技艺的是五代时期一个叫文了的法师,他曾为南平国开国君主高季兴表演,让高氏大为惊叹,称其为“汤神”,并给他弄了一个“华定水大师”的封号,当时人们都把文了称为“乳妖”。当时的茶艺师在这个方向大胆创新,能够使得“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这些图像实际上是点茶时的浮沫,所以须臾之际就会散灭,可谓刹那生灭的华美。北宋初年有一位叫福全的法师,把分茶和诗文结合,能在一盏茶上作出一句诗,如果需要完成一首四句绝句,就同时点四盏茶,信众们每天都跟着看这种汤戏。福全法师自己曾写诗“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后人也因此把这项技艺叫作“水丹青”。

宋·佚名《斗浆图》(局部)
所绘亦为斗茶情景

宋代分茶的代表人物多是僧人,大概是因为有不少僧人践行“禅茶一味”,专注于此道。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长诗《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是关于分茶的精彩文献,记录了他观看一位叫显上人的僧人表演分茶的情景:“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种种神奇的图案在老僧的手下瞬息而变,令人惊叹,这大概让杨万里更能体会佛法中的梦幻泡影与诸法实相。

北宋·赵佶(传)《文会图》(局部)
图像中人物正在点茶 7B66zzK6hPG3PokbzVRe1Ogy1xf2zL42P7aTs03Nln53Bvl2DDHV9rZsz3AfFO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