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柏拉图|什么是爱?怎么去爱?
余明锋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是一个机缘论者。所谓机缘论者,就是把读书这件事情看作谈恋爱,需要合适的打开方式,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某种有一定偶然性的方式发生。

我想,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相遇,跟你和某个人的相遇很像。是你在一个下午,突然被一本书的封面吸引,打开之后就放不下,心里面不住地泛起波澜。这个时候你大呼一声:“这本书不就是写给我看的吗?这写的不就是我吗?”你有了这样一种共鸣感、意外的相遇感,感觉作者就站在你的面前,在和你说话。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在我们打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一同被打开了。这是什么呢?这不就是相爱吗?

相爱就是“自己和对方一同打开”的经验,所有的偶然,这个时候好像都是必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即便没有,我想大家也都能够理解:在这样一种相遇中,所有的文字好像都在瞬间变得栩栩如生,哪怕自己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能感到一种奇异的魅力。我想,这样的相遇感是非常重要的。

言归正传,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会饮》。推荐这本书,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这本书是我近几年个人最喜欢的一本书,我非常想写一个系统的解读;另一个原因,当然更加重要,就是我认为这可能是本大家会比较有相遇感的书。这本书很薄,我想这也是一个优点,大家未必一开始就要从大部头入手,甚至一开始最好别从大部头入手。先把书读完整,装在心里面,这其实很重要。我揣测,这是大家最有可能会有相遇感的一本哲学著作。

《会饮》是一篇柏拉图的对话。柏拉图哲学以对话这样一种文学体裁展开。而《会饮》可以说是其中最生动、戏剧性最强的一篇,是包括尼采在内的许多哲学家最喜爱的柏拉图对话。《会饮》的文学性很强,有关于这个文本的文学构造,我们往后稍微谈一下。

首先,我们不妨从核心处开始谈。这本书有精妙的结构,由七篇颂词组成。前六篇赞颂爱欲,第七篇赞颂苏格拉底。我个人建议朋友们在初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第四篇讲词,也就是最中心的那一篇,这一篇讲词的讲者是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多芬。

阿里斯多芬的讲词包含了整本书,甚至是全部柏拉图对话中最为著名的一篇神话。这篇神话讲人的来源。我们一般把一个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这篇神话说:我们其实是不完整的。我们原先是一个球形,有四条腿四只手。后来被神惩罚,被劈成了两半,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不再像圆球那样翻滚,而是直立行走的人,是一个个“半人”。我们这样的人存在一个根本的痛苦,就是不完整,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

我想大家都猜出来了,这个神话讲的就是爱情。这篇神话的要害是把爱欲(Eros)规定为人的本性。这个意义上的爱欲,是一种对整全性的追求。换言之,人有根本的匮乏,因此从根本上有着对整全性的欲求。阿里斯多芬的这篇讲词,事实上把爱欲规定为对整全性的欲求。

爱欲是《会饮》中的关键概念,它在《会饮》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两性之爱,也包括同性之爱;既包括身体之爱,也包括灵魂之爱;还包括个体之爱、集体之爱、荣誉之爱、超越性的善好之爱、真理之爱等。可以说几乎包括了一切可能的爱欲形式。

可是只有在阿里斯多芬这位喜剧诗人这里,关于爱欲的运用才牢牢地立于这个概念的狭义地基之上。这个狭义的地基,也就是我们往往难以启齿的性爱。只有喜剧诗人可以大方地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些,其他人无不有所顾忌、有所修饰。喜剧诗人的特点就在于他在搞笑的同时诉说严肃的事情,没有真正严肃的内核,也是无法构成喜剧的。因此,阿里斯多芬是严肃的思想家。历史上的阿里斯多芬是这样,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多芬也是这样。他通过谈论性爱而谈论了最为严肃的生命问题,那就是人性中本然的缺乏。

阿里斯多芬的这个视角尤其重要。一方面,像前面说的,他牢牢地把对爱欲的谈论固定在它最基本、最自然的现象地基之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爱欲现象中发现了严肃的生命问题。

这个意义上的爱离不开身体性,但也不只是身体性。它带着一种人格性的关切。我想,对此大家在生活中都有体验,真正爱情的发生,那个人得是你,不能是任何一个人;那个人得是我,也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人。这样的要求,是一种人格性、精神性的要求,并且在这种关切中满足着自身对整全性的需要。当我们在拥抱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一种整全性。这种整全性,在没有发生爱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当爱发生以后我们会感到,只有另一个人在我身边,我才是完整的。如果另一个人不在场,他或她也会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这就是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虽然痛苦但甜蜜,因为我们在其中既感到缺乏又感到完整。

但是在阿里斯多芬这里,这种对整全性的欲求也有问题:它仅仅局限于个体,需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完整性。于是这带来了情爱这种爱欲现象的一个根本缺陷:人海茫茫,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很难找到另一半。对整全性的追求在现实当中往往以伤害和遗憾而告终。

总之,这篇对话是谈论爱的。谈论不同的爱的形式,谈论爱的问题、爱的追求,及其根本的动力。除了一种爱欲形式,其他所有的爱欲形式都有内在的问题,就需要有一个爱的阶梯引领着爱往上升,达到最终、最高,也最透彻的爱。这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智慧之爱,是对真善美的爱。苏格拉底其人正是这种爱欲的化身。

我们接着来谈苏格拉底讲词。苏格拉底的讲词是第六篇,最后还有一篇讲词,是那个时代一个叫阿尔喀比亚德的青年,他是个帅气的将军,喝醉后闯进来赞颂苏格拉底。严格来讲,七篇讲词里有六篇是以爱欲为赞颂对象,第七篇赞颂的是既被爱又爱人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讲词一方面是对阿里斯多芬的继承,因为他接续了人性之为整全欲求的话题,把爱欲的赞颂提升为一种人性分析,并且这种人性分析指出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可另一方面,他又对阿里斯多芬作出重要回应,大大拓展了爱欲的问题领域。不光个体性爱欲,家庭、政治、艺术、宗教和哲学也都在其中获得了自身的位置,都被解释为一种爱欲形式。

爱欲问题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升华,转变成了一种以“自我超出”来自我完成的解脱之道。换句话来说,爱欲在苏格拉底这里,是一种自我超出的结构。这种自我超出并非自我的放弃,而是自我的成就。

这里我非常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格拉底讲词的内核,这篇讲词非常复杂。最后我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和我们的时代问题做四个方面的总结,这四个方面也就是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四个严肃的思想性理由。

第一点,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都能有所感受,但是又不太能说得清楚的东西,并且它看似泛滥,但在今天又是我们最为匮乏的经验。这就是爱欲的经验。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会爱吗?我们真的理解什么叫爱吗?爱和我们通常讲的喜欢区别在哪里?爱首先意味着自我的打开,如果还没有打开自我,没有出让自身的完整性,去和另一个人共享一种完整性,那么我们就还只是在喜欢。

喜欢和爱的区别在于,在喜欢当中,我们坚持自身的完整性、主体性,没有出让自身,它是一种主体性占有的姿态;而爱的姿态不一样,爱首先有一种被动性,它有一种被打开,然后在打开之后去接纳另一个人,去和另一个人共享一种完整性的经验。

我们的时代流行很多关于爱情的歌曲、故事、影片等,爱似乎大有泛滥之势,可是我们在另一方面却最缺少真正的爱欲的经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敢去冒险,我们太斤斤计较,计较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得失,投入无边的生存竞争,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我想这是时代压在我们身上的生存竞争给我们造成的一个重大问题。看起来我们非常爱自己,但其实我们大大局限了自己,我们因为过于狭小的自我而不敢去爱,不敢冒险。可是如果从来没有开放的勇气,又哪里会有真正的生命之花呢?

第二点,我们当代人除了缺乏前面讲的爱欲的经验之外,恐怕还缺乏对于爱欲经验之丰富性的体验。有关于此,《会饮》也给人很大的启发。家、国、天下,其实都是我们的爱欲形式,在这种种爱欲当中,虽然我们在历险,但其实我们会获得简单的欲望满足所无法替代的一种至高的生命快感、至高的生命完成感。我们需要守护这些爱欲形式。

我们这个时代倾向于把不同的爱欲形式做一种化约或还原,化约成房产、名利,化约成多巴胺、内啡肽。这里面恐怕有着巨大的问题。面对这种流行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守护这些爱欲形式,看到它们的差异,看到它们自身的独立性,看到它们自身的意义。并且,我们可能还需要保留向更高一层的爱欲形式的开放性。

爱欲的上升其实是自我的扩大,因为爱欲把我们从狭隘的自我意识中解放出来,投入更为广大的世界关系中去。我们时代的问题恐怕是自我太狭小的问题,当然有各种社会原因在里面起作用,让我们活得如此狭小。但其实真正的自我,它需要被打开,需要自我超出,才能够自我实现。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有大无畏的精神和生动的人格,才不会停留于单纯功利的境界,才不是只重利益的小人。

当然,爱欲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爱欲的满足、爱欲的追求自身会带来问题。比如说,在情爱里面有爱与被爱的问题。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爱欲没有同时打开,或者没有在相同的程度上打开。每一种爱欲形式都有它自身的问题。

此外,爱欲形式之间还会有很麻烦的冲突。比如个体之爱与家国之爱到底是何关系?家国之爱是否就要占据优先性?家国之爱和天下之爱间又是什么关系?它们会不会有冲突的时刻?对此,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观察。如果它们冲突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无论如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以爱智慧为最高的爱。爱智慧,就是“哲学”这个词的原意。我们把它翻译成哲学,会带来一种误解,以为它是一个学科。其实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那里,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一种特殊的爱欲形式,那就是爱智慧。这里我再讲一点个人体会,我并不认为苏格拉底的爱智慧是爱现成的最高之物,好像智慧是人类的爱欲阶梯当中的那个顶点,像一个现成的至高之物。我个人认为,爱智慧之所以最高,是因为爱智慧才让其他一切的爱欲得到纯化,并且各得其所。

第三点,爱欲是普遍的人性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文明当中,它是有不同的显现和构造的。比如在我们的文明当中,大家如果去想和“Eros”对应的中文词,我想不是“爱”,“爱”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流行词语。在中文里,更能够对应的其实应该是“情”。“情”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体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我们有各种形式的“情”。有关于此,大家可以去读读《红楼梦》,《红楼梦》在这个意义上和《会饮》有一种呼应,它在谈不同情的形式和情的痛苦。但即便如此,它没有绝情、无情,真正的超脱恰恰是通过最深的深情才达到的。

就《会饮》来说,大家可以通过这本书去看希腊人是怎么理解爱欲的,和我们有何不同,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形成一种差异,但这种差异同时又在同一性当中。我想,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就是如何展开文明的对话,如何理解文明的同一与差异。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爱欲这样一种最基本的人性现象的把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入手点。

第四点原因,《会饮》不是一篇哲学论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它是一部生动的哲学戏剧。这对大家可能首先构成一种障碍,因为真正要理解这本书,我们需要去体会里面鲜活的人物,通过他的对话,他的发言,他谈的话题来揣摩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要去看里面的各种戏剧性的情节,各篇讲词如何形成一种呼应,苏格拉底的讲词又如何回应所有的讲词里面所包含的问题。

不过,这种一开始的障碍恐怕也是我推荐大家去读的另一个理由,因为有些书读一生也并不算太久。我想柏拉图的《会饮》就是这样一本书。

祝朋友们能够鼓起爱欲的翅膀,以出离自我来成就自身。 amDGluw0iGYllFYRGygWONG99lZYS4qYyBmFozh93K4pEQ7EL34rVBXnMiTg4a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