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后,顾悠就去翻阅了《红楼梦》的相关解读以及一些有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和文章,感觉收获颇丰。
刚进入寒暄书院,顾悠就听到了顾玄吹牛的声音。
“上节课老师讲的那些,完全是我心中所想,我记得高尔基也曾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说过类似的话,什么契诃夫之类的。”顾玄挠着头,努力回想着。
“在谈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时,高尔基表示,我们很难绝对地说他们到底是现实主义者还是浪漫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似乎是结合在一起的。”顾悠得意洋洋地帮顾玄补充完了那句话,接着嘲笑道,“怎么样,吹牛吹翻车了吧?”
顾玄尴尬地冲周围的同学笑了笑:“她就是嫉妒我学习好长得帅,才老跟我作对。”
“嫉妒你?本小姐天生丽质,足智多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用得着嫉妒你?”顾悠心里这样想着,但并没有说出来,只是用眼神向顾玄传达着。而顾玄似乎也能读懂她眼神的含义,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应,这大概是兄妹之间特有的心有灵犀吧。
在两人眼神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曹雪芹老师走进了教室,看着吵闹的同学们,他提问道:“上节课主要讲了《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体现,今天我们聊一聊《红楼梦》的第一男主角——贾宝玉,谁先来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贾宝玉?”
“老师,我说了你可不要生气啊。”一个长相憨厚的男生站起来有些迟疑地说道。
“没关系,放开说,文学需要的就是争论,否则哪来的百家争鸣呢?”曹雪芹老师宽慰他道。
“我其实觉得贾宝玉有些‘娘’,换句话说,有点不男不女。我的依据有两个,其一是他幼年抓周礼时,那么多好物件都不要,偏偏选了女子的饰品。其二是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位男生说道。
曹雪芹老师听了,笑而不语,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贾宝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从头来看,他的出场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宝玉还未露面,众人就已经进行了铺垫。王夫人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贾敏说他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从这两句话即可推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是极其叛逆的,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富家少爷形象。”
“黛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心中对宝玉充满厌恶,不想与之过多接触,然而等真正见到宝玉后,黛玉的想法就逐渐发生了改变。在黛玉眼中,宝玉并无惫懒与懵懂,反而是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且很眼熟很有亲切感,对他产生了好奇。”曹雪芹老师说道。
“唉,看来,从古至今,这社会都是看脸的啊,还好我长得帅。”顾玄听了老师的话,不由自恋道。
“相貌的确重要,但相由心生,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丰盈与至善。”曹雪芹继续说道,“实际上,宝玉的美颜虽然让黛玉有了改观,但并不彻底,而接下来的交谈才使得黛玉相信宝玉与传言中的顽劣之徒是相距甚远的。”(如图3-3所示)
图3-3 对同一人物的不同印象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好。”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从书中这段描述便可看出,宝玉并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像老师一样,不一味死读四书五经,只是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对各种杂学却都有所涉猎。”做足了功课的顾悠说出了曹雪芹老师心中所想。
“生长在女儿堆里的他喜欢和女孩打交道,多情泛爱,因而被认为是风流浪荡。然而在众人眼中不肖无能的他却极受家中姐妹、丫鬟们的喜欢,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长得好看吗?”曹雪芹老师继续提问。
“不是,宝玉虽多情但不滥情,他喜欢与女性玩乐,但也尊重爱护她们。”顾悠再次抢答。
蒋兰兰也说道:“封建社会不像现在讲究男女平等,推崇的是男尊女卑,而宝玉却能和丫鬟们玩在一起,对女性体贴理解,敢为她们说话,这种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曹雪芹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宝玉之所以被认为是叛逆,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悖,与彼时世俗之情格格不入,他不愿接受封建传统的束缚,也无意追求功名利禄,因而被看作‘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也不安于封建礼教规定的本分,因而被看作‘富贵不知乐业的不肖子孙’。他心中追求的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在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宝玉选择了后者。”
“那为什么全篇看来,对贾宝玉的描述和评判都是贬义居多呢?”那位长相憨厚的男生又接着问道。
“很简单,老师使用的是寓褒于贬的写作手法。文学作品讲究寓意深远,切忌大白话,而这种方法能够增加思考品味的空间。”顾悠解释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书中宝玉的很多思想价值观与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不一致的,再加上老师本人与贾宝玉这一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只能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蒋兰兰也跟着说道。
“同学们说得都对,”曹雪芹老师说,“但相较于这些,我更想知道,你们从宝玉的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多情痴情又悲情!”
“反抗精神!”
……
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错,反抗精神!宝玉的反抗精神贯穿始终,从初次摔玉到最终出家,都是这一精神体现,”曹雪芹老师深深吸了一口气,“但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矛盾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叛逆和顺从的矛盾,他虽叛逆不羁,追寻自由,也不得不在父亲和老管家们面前唯唯诺诺,不得不为了家人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违心地顺从祖母娶了宝钗,直到最终一切的不如意积累到了极点,他才选择了离开这令人心烦意躁的俗世。”
“真是我待生活如初恋,生活却虐我千百遍啊。”顾玄一句话让正在感慨的曹雪芹老师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