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用文学探索内心世界

“悠悠,我来考考你,文艺复兴为什么被称作‘文艺复兴’?”顾玄刚看完一页书,就迫不及待地向顾悠挑衅道,“你肯定答不上来。”

“我要是回答上来了怎么办?”顾悠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你少唬人。”顾玄压根儿不信,顾悠自信地回答道:“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高度繁荣的文艺在教会统治的中世纪几乎没落,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便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希望衰败被湮没的古代文化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文艺复兴’由此得名。”

“不错,不错,挺厉害啊。”见顾悠回答得丝毫不差,顾玄输得心服口服。

就着顾玄挑起的头,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丝毫没有注意到莎士比亚老师的到来。

“嗯?我听见同学们刚才在讨论哈姆雷特王子?”莎士比亚老师侧耳听了一会,没忍住问出了声。

听到声音,大家纷纷看向门口,忙着准备回到座位上去。

“别着急,来,你们几个把刚才讨论的片段情景再现一下。”莎士比亚老师喊住了顾玄几个人。

于是,顾玄、一个高个子男生、一个小眼镜,还有两个女孩,把哈姆雷特回国看见叔父篡位与母亲结婚的片段演绎了一番。

“这个片段是开场,讲述的是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期间,得知父亲死亡的消息回国送葬,然而回国后他看到的却是,叔父篡夺了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大臣们纷纷向新主献媚,这令心怀美好的哈姆雷特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莎士比亚老师认真地给同学们解释。

“然后呢?”没有看过《哈姆雷特》的顾悠经老师这么一解释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禁追问道。

莎士比亚老师沉吟了一下,才开口:“看来,大家都只是知道《哈姆雷特》,完整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并不多,那么我就来做一个剧情介绍,帮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也让我自己温故知新。

“正当哈姆雷特郁闷痛苦之际,父王的鬼魂出现了,告诉他自己是被兄弟害死的。哈姆雷特听到这样的消息,非常震惊,内心是不想相信的,但眼前的一切又令他不得不信,为了验证鬼魂的话,躲避新王的监视,他开始装疯扮傻。篡位的新王对哈姆雷特的举动产生了怀疑,便派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和情人去试探他。哈姆雷特识破了新王的诡计,还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揭露谋杀者的罪行,谋杀者惊慌失措暴露了自己。”莎士比亚老师继续补充。

“哈姆雷特真了不起,有智谋有胆识,临危不乱。”顾悠感叹道。

“后来,王后前去找哈姆雷特谈话。其间,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于是提剑刺去,偷听者当场死去,原来是御前大臣,也就是他情人的父亲。至此,新王决心除掉哈姆雷特,便派遣他出使英国,欲借刀杀人,但哈姆雷特看穿了新王的心思,半路就折回了丹麦。新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备好毒酒毒剑,安排哈姆雷特与大臣比剑。比赛中,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伤,悲愤之下拼尽全力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大臣之子,王后也喝下了毒酒,四人同归于尽,悲剧收场。”莎士比亚老师动情地讲完,脸上是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表情。

“谁能简单说一下哈姆雷特这个形象?”莎士比亚老师顿了顿,突然问道。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代表。在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的哈姆雷特,受到了人文主义的熏陶,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心中充满美好理想,而当他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事件后,又开始陷入矛盾之中。哈姆雷特富有情感和思想,喜欢探索,擅长分析,但也因为此,过于谨慎,顾虑重重,导致思虑多于行动,或者说行动不起来。”蒋兰兰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嗯,”莎士比亚老师点点头表示赞同,继而说道,“《哈姆雷特》是一部典型的悲剧,而哈姆雷特王子就是悲剧的中心,造成其悲剧的原因除了强大的恶势力之外,也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是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是那个时代的显著标志。所以说,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有着多面性和矛盾性,他既是‘欢乐的王子’也是‘忧郁的王子’,既是‘延宕的王子’也是“行动的王子’。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人文主义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念又被叔父和母亲的伪善所粉碎,让他感到自己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想要立刻为父报仇,又不单单只想报仇,而是希望扭转乾坤,改变现状,但被孤立的无助感与艰巨的任务又使得他无法采取行动。”莎士比亚老师继续解释道。(如图2-4所示)

图2-4 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

“仇人的陷害、压迫者的欺凌、傲慢者的蔑视、人世间的鞭挞和讥讽、大臣官吏的谄媚和横暴、卑微者拼尽全力只能换得鄙视,哈姆雷特对这些丑恶的现象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内心备受煎熬,于是发出了那声振聋发聩的呐喊‘To be,or not to be’,这是一句极简单的话,却包含了太多。尽管这句话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但真正的意思很难被表达出来,它包含了‘活着还是死去’‘忍受还是反抗’‘生存还是毁灭’‘行动还是等待’等多重含义,叩问无数人的灵魂。”莎士比亚老师一口气说完,嘴唇还在微微颤动着。

“其实,哈姆雷特说的也是您想说的吧?”蒋兰兰看着老师的表情不由自主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显而易见,”莎士比亚老师调整了一下情绪,微微一笑,“不论是严谨周密、忧郁深沉的哈姆雷特,浪漫多情、勇敢追爱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是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刚正不阿、轻信别人的奥赛罗,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布鲁图斯,抑或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他们的内心世界既是我,也是人文主义者的痛苦、无奈、迷惘、反抗……”

莎士比亚老师的身影已消失于讲台之上,但他的声音依然回荡在教室中。同学们认真回味着莎士比亚老师的话,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 DnxKtV9I94erGR1Bg6wK3ARgaVOLO82FphMxDZXdtaWlo+gTZ3zShIqWVgYkrt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