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无

没有只能换来没有。 25

——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1606)

[他]所由之而出的那种虚无以及他所被吞没于其中的那种无限,这二者都同等地是无法窥测的。 26

——布莱兹·帕斯卡,“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思想录》(1670)

……“光以太”的引用将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按照此处所要阐明的见解,绝对静止的空间[这一条件]并非必要。 27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905)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探索这个陌生而又奇妙的宇宙,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概念比“虚无”更加丰富。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想要了解某样东西是什么,必须先了解它不是什么。古希腊人说,要了解物质,必须先了解“空”(void),也就是“无物质”。公元前5世纪的留伯基(Leucippus) 认为,没有“空”就不会有运动,因为正是“空”为物质的运动提供了条件和场所。据佛教所言,要了解“自我”(ego),须先了解“空虚”的无我状态,即“空性”(śūnyatā)。要理解社会的文明效应,就必须理解人在脱离社会状态下的行为,正如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在他的小说《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中所深入探讨的那样。

那我就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来说说“虚无”它不是什么。 28 它不是某种特指或绝对的状态。在不同的语境中,虚无有着不同的含义。从生命的角度看,虚无可能意指死亡;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虚无可能是物质和能量的完全缺失(稍后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对于陷入爱河的人来说,爱人的离开就意味着虚无;于父母而言,虚无可能指孩子不在身边;对于像帕斯卡这样的哲学家或神学家来说,虚无意味着无限小,意味着只有上帝才能窥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领域;而李尔王对他女儿考迪利娅说的“没有只能换来没有”(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意思则是如果考迪利娅不向父亲表达自己无尽的爱,那么她从父亲的王国中所分得的财富将比那两个阿谀谄媚的姐姐要少得多。前一个“没有”是指考迪利娅的沉默,这与两位姐姐滔滔不绝的献媚形成鲜明对比,而第二个“没有”指的是与姐姐们富丽堂皇的宫殿相比,考迪利娅只能住进她那间简陋的屋舍。当然,这些“虚无”的反面,为虚无本身的含义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有许多种解释。

我自己对虚无最深切的体会,不是出现在我划分自己的王国或思考量子物理中不存在三维空间的时候,而是来自我9岁那年的一次奇妙体验。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在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家中,我独自站在卧室里,望着窗外空荡荡的街道,远处传来微弱的火车驶过的声音,恍惚间,我感觉自己正从身体之外看着自己。在那短暂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命,都不过是时间深渊中短暂的一瞬,在我存在之前,时间没有尽头,在我存在过后也是如此。在那短暂的瞬间,我还感受到了无限的空间。我好似离开了身体,也没有了思想,漂浮于浩瀚无垠的太空,太阳系,甚至银河系早就被抛在了后面,只见太空在我眼前一直、一直、一直延伸。我觉得自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宇宙对我、对任何卑微地存在着的小点毫不关心。宇宙就是如此。那时,我觉得在我年幼时经历的一切,欢愉也好、悲伤也罢,以及在那之后将要经历的一切,在宇宙的宏伟安排里都毫无意义。那是一种既解脱又可怕的领悟。然后,那一刻结束了,我回到了自己的身体中。

这段奇妙的幻觉只持续了1分钟左右。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过如此体验。虽然虚无似乎应该将包括意识在内的一切排除在外,但那次的童年经历确实有意识的参与,不过那不是在我脑中1000克重的灰质里存在着的寻常的意识,它有所不同。我不信宗教,也不相信超自然现象。我知道自己的思想一刻也未曾离开过身体。但有那么一会儿,我确实体会到某种深度的缺失,那是周遭熟悉的环境和我们为锚定生活而创造的思想的缺失。这也是一种虚无。或许和帕斯卡的虚无不同,这是一种个人体验的虚无。

虽然在不同的条件下,虚无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但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无论是哪种含义,都涉及与我们所知的物质或者条件的比较。也就是说,虚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无法想象出任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思想以及环境不相关的东西。比如,如果不参照快乐,悲伤就没有意义;贫穷是根据最低的收入和生活标准来定义的;饱腹感是相对于空腹的感觉才有的。在自然界中,许多现象的产生都由环境差异所致。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是因为机翼上方的气压与机翼下方的气压不同。倘若机翼上下的气压相同,无论数值几何,飞机都飞不起来。蒸汽机是利用蒸汽锅炉和周围材料之间的温度差异来驱动的。假设各处温度相同,那么蒸汽机也就无法工作。一个人是高,是重,还是聪明?与什么相比为高?又较之何物而聪明?绝对值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地,“无”只在与“有”相比较时才有意义。

我第一次在科学的物质世界中认识虚无,得追溯到我还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时候。读博的第二年,我选修了一门名叫“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的艰深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空间是如何被“能量场”填满的。引力有能量场,电、磁等也都有能量场。我们所认为的“物质”,不过是基础能量场的激发态。重要的一点是,根据量子物理定律,这些能量场处于持续攒动的状态——完全静止的能量场是不存在的——这种攒动状态会导致像电子和光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短暂地出现,然后马上消失,即使那片区域没有任何固定存在的物质。物理学家将太空中能量最低的区域称为“真空”(vacuum)。但是真空中不可能不存在能量场,因为能量场必然会渗透到所有空间。而能量场又在不断地攒动,从而产生物质,虽然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因此,现代物理学中的“真空”,和古希腊人所说的“空”并不相同。“空”根本不存在。(帕斯卡所说的“真空”可能更接近于物理学家们所说的概念。)宇宙中每1立方厘米的空间,实际上都是一个喧闹的马戏团,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空空如也,在亚原子粒子的尺度上,能量场在攒动,还有粒子于其中忽隐忽现。因此,在物质层面上,不存在虚无这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真空”的活跃性质已经在实验中被观察到了。20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电子(携带电荷的最小亚原子粒子)像小陀螺一样在不停旋转。跟普通的陀螺不一样的是,每一个电子的自旋量是相同的。电荷会产生磁性,所以,所有的电子除了是“小陀螺”,还是相同的微小磁铁。就像陀螺的自旋轴,当与重力方向不完全重合时,就会沿垂直方向产生进动(缓慢旋转)现象,电子在相对于磁场方向倾斜时也会发生进动。这一进动率是可以精确测得的,并且,其数值大小由电子的磁场强度所决定。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量子真空。如果空间里什么也没有,那么电子的磁场强度可以精确地预测为1个单位。但根据量子物理理论,真空中的电场会不断地产生一种被称为“光子”的无质量粒子,而光子会与所有带电粒子相互作用并改变它们的性质。这些幽灵般的光子从真空中冒出来,在享受完大约100亿亿分之一秒的生命后就会再次消失。在存在的短暂时间里,它们会与电子发生碰撞,从而轻微地改变电子的磁场强度。改变的强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值为1.001 159 652 21。相比之下,根据量子真空理论中复杂的、高度数学化的方程 预测 (我读博时的量子场论课本里有对此的详细说明),电子的磁场强度的数值应该是1.001 159 652 46——难以置信地验证了量子真空的理论。能如此深入地了解虚无的空间,这是人类智力的胜利。

早在我们了解量子真空之前,空间和虚无的概念就已经在现代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世纪中期的研究发现,光是一种行进中的电磁能量波,而传统观念认为,所有的波,如声波和水波等,都需要介质来传递。如果房间里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别人说话;如果将湖里的水抽干,也就无法产生水波。而“以太”就是人们假想中的传播光的介质。因为我们能够看到遥远的恒星所发出的光,所以太空中肯定充满着以太。因此,不存在所谓虚无的空间,空间都被以太填满了。

1887年,两名美国物理学家进行了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他们在如今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试图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他们的实验失败了。更确切地说,他们没有检测到以太产生的任何影响。1905年,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26岁专利局职员提出,以太并不存在。他猜想,与其他所有已知的波不同,光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这一切都发生在量子物理诞生之前。

年轻的爱因斯坦之所以否认以太的存在,而支持真空,是因为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假设: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情况。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没有绝对的运动。你不能说火车正以每小时80公里的绝对速度行驶,你只能说火车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比如火车站。只有两个物体之间的 相对 运动才有意义。爱因斯坦否认以太存在的原因在于,以太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如果以太这种物质填满了太空,那么就可以判定物体(相对于以太)是否处于绝对静止状态,就像我们可以确定湖里的船相对于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因此,通过爱因斯坦的研究,物质的空虚或虚无的概念与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联系了起来。总结一下,一开始,人们认为以太充满空间,然后爱因斯坦抹去了以太,留下了真空。接下来,其他物理学家又在真空中填入了量子能量场,但是量子能量场并不能成为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为它们不是静态的物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仍然成立。

传奇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量子场论的先驱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末,费曼与他人共同发展了真空中的电子和幽灵般的光子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论。在该年代早期,年轻气盛的费曼还参与过曼哈顿计划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加州理工学院认识他时,他已经成熟了一些,但仍准备着在某个瞬间颠覆公众的普遍认知。他每天都只穿白色衬衫,他说这是因为白衬衫更容易与不同颜色的裤子搭配,而且他也讨厌把时间花在捯饬衣服上。此外,他还很厌恶哲学。尽管他很聪明,但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常常很直接,不屑于去思考纯粹的假设和主观推测的东西。他可以就量子真空的活动大谈几个小时,也确实这样做了,但不会在虚无的哲学或神学思考上浪费一分钟。和费曼相处的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一个人尽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而不必关心“为什么?”这类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科学可证明的范围。不过,费曼确实明白思想可以影响现实。1974年,我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他在我毕业典礼上发表的讲话透露出了这一点。那是5月底炎热的一天,典礼当然是在户外举行的,我们毕业生都戴着博士帽,穿着礼袍,热得满头大汗。在演讲中,费曼提出,在发表任何科学成果之前,我们应该考虑到所有可能出错的情况。“首要原则,”他说,“就是你不能欺骗你自己——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29

在沃卓斯基姐妹导演的里程碑式的电影《黑客帝国》(1999)中,观众一开始被带入剧情,后来才意识到剧中人物所经历的现实——街上的行人、建筑、餐馆和夜店以及整个城市——都是幻觉,是由一台主计算机在人类大脑中播放的虚假影像。而真正现实中的地球残破、荒凉,人类被囚禁在叶片般的容器中,被抽走生命能量为机器提供动力。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现实,大部分也是一种幻觉,或者至少是一种主要由我们的感觉塑造的对现实的认知。

首先,我们拥有自己的意识。我在后面的《永生》中会讲到,宏伟而强大的意识体验并不是某种脱离于物质世界的超凡品质,而是一种由我们神经元内部和神经元之间的数以万亿次的电活动和化学活动所引起的 感觉

我们人为建立的制度也是如此。我们自认为我们的艺术和文化、道德准则和法律是宏伟而永恒的存在。我们赋予这些制度一种远远超出我们自身的权威。但我想说,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以思想构建的。若非我们个人和集体赋予它们以现实,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中。

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徒一直都明白这一点,它在佛教中的“空性”和“无常”概念中也早有体现。我们赋予他人和人为制度以一种超然的、非物质的、长久的品质,这不过是一种虚妄,就像《黑客帝国》中由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一样。当然,我们人类确实取得了一些在自己看来可谓非凡的成就。我们有可以精准预测未来的科学理论,创造了我们认为美妙且有意义的绘画、音乐和文学,有一整套法律和社会规范体系。但是这些东西一旦脱离于我们思想之外,其本身不存在任何内在价值。可我们的思想又只是原子的集合,注定会分解和消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所有的意识和思想就此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和我们的制度都在向虚无靠拢。

那么,这种发人深省的想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既然现实只是暂时的、自我构建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是作为个人去生活,还是作为社会群体去生活?在接近个人体验的虚无时,我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思考这些深刻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正确的答案。我认为,若是作为社会群体去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有强大的力量能将法律和其他制度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没有外部权威,也没有外部约束。唯一能够制约我们的就是想象力。所以,我们应该开阔思维,花些时间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至于作为个人去生活,在实现能将思想上传至电脑之前,我们都只能被束缚在身体和大脑之中。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精神状态,无论它是好是坏,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现实,快乐和痛苦都无可避免,因为我们能够感知。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们也可以说:“我感故我在。”我所说的快乐或者痛苦并不仅仅指身体上的,而是如古代伊壁鸠鲁主义者所想的那样,包含了所有形式:思维的、艺术的、道德的、哲学的等等。这些就是我们身体和思想的现实,是内在的现实。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何不这样,最大化我的快乐,最小化我的痛苦。因此,我尝试美味的食物,供养我的家庭,创造美好的事物,帮助那些没有我幸运的人,因为这些能给我带来快乐。同时,我尽量不去做让自己痛苦的事,避免过枯燥的生活,避免放纵自己,避免伤害他人。这就是我应该有的生活方式。许多比我深刻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也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我所感和所知的是,时间洪流中的此刻,我就在这里。我不是虚空的一部分,不是量子真空的波动。尽管我知道有一天我的原子会消散在土壤和空气中,我将不复存在,但我现在还活着。我正在感受此刻。我能看到我的手放在写字台上。我能感受到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的温暖。向外望去,我能看到一条松柏丛生的小路直通大海。 8BHugGMTNXNGZAdyQy9LlyR75d1sUECmirvrDEB3feQkMKdSLam8tuMP2UzjZj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