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理论,离岸金融中心还可以按照形成的原始推动力,即离岸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模式,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国家建设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是指金融机构缓慢集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从而导致国际金融中心的最终形成。一般来说,金融中心往往是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或者具有特殊优势的城市。而金融产业总是以金融企业的集群形式出现在这些城市,其中的大多数能够形成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则又属于金融集聚的高级形式。正是因为金融中心具有自我保持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在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了金融中心的地位。这类离岸金融中心中的典型代表是伦敦离岸金融中心。伦敦离岸金融中心是在已经形成的欧洲美元市场基础上进行的自身推动与改革,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离岸金融市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离岸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冷战下,苏联、东欧为本国美元资产寻找投资出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金融领域采取严厉的干预和限制措施,而英国则急需美元来解决英镑的投机压力,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伦敦美元交易市场兴起,欧洲美元市场初步形成。此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系列抑制美元外流的管制措施和20世纪70年代大量石油美元的存在,逐步促使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除了得益于特殊的历史机遇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伦敦自身的经济条件、金融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都较为契合历史时机,同时政局稳定、金融业发达、法制健全、管制宽松、信用水平高等绝对优势都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些优势吸引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建立分支机构,于是资金汇聚愈加庞大,金融市场规模不断膨胀。
后续许多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顺应国际资本的流动自然形成。起初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在金融法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当大多数跨国公司出于避税目的来到原殖民地寻找资金的庇护地时,一些离岸金融中心作为某个国家的避税港便应运而生。由于大多离岸金融中心对避税采取宽容甚至鼓励态度,大量海外公司、金融机构和后来的富裕人士便纷至沓来,形成了金融机构林立、金融市场活跃的局面。
国家建设模式也称为政策推动型。市场所在国政府依靠政府的力量,由政府主观主导或形成国家意志推动而成。其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目的是发展经济、筹措资金。而今,政策推动因其高效性和明确指向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逐渐由自然形成型向政策推动型演变。在这之下,新兴经济体则具有源自自身更大的市场宽容度,可以通过以政策为引导从而推动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它们利用强势的政策优势,积极推动本国(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为其典型代表,以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最具标杆性。
在伦敦之后,现代离岸金融中心几乎无一例外是东道国政府为顺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依靠政府自身推动形成的。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美国国际银行设施、日本离岸金融市场,包括新兴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纳闽岛、泰国、中国台湾等一众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中都能看到政府的积极身影。例如,亚洲美元市场被认为是由新加坡政府精心策划、推动发展起来的离岸金融业务。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新加坡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急需利用外资来振兴经济,是典型的进口依赖型国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其最佳选择。1968年10月,新加坡政府允许设立亚洲货币单位,由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为非居民提供存贷等各项离岸金融业务。为了壮大亚洲货币单位,新加坡不仅给予财政上的奖励,还同时取消了外汇管制和20%的流动准备金。截至1975年底,新加坡共有66家亚洲货币单位,存款总额约156亿美元,是当年新加坡GDP的2.5倍。至此,新加坡逐步形成了经营多种货币的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随着离岸金融业务的扩张与发展,新加坡加快了金融改革,进一步放松管制,如全面放开外汇管制,与东盟国家通汇,将外国人持有新加坡银行股份限制比例由20%提高到40%,发展离岸保险业务,并对其中海运保险实行免税政策。1998年,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场所,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
随着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兴起,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得到推崇。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国策方面,金融甚至涉及一国经济安全,这对于规避、对冲,甚至重建发展一国(地区)的经济形态、调整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以上述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为例,由于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周边离岸金融中心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如此洪水猛兽般的国际金融风波,新加坡政府和离岸金融中心的各部门被迫开始寻求转型之道,如取消外资股权上限、放宽代扣上限、废除银行双轨制、逐步放松对交易佣金的管制、积极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重视吸引私人银行和对冲基金等业务,使新加坡走上了注重离岸市场信息披露与金融创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