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新时代的能源转型要求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和新征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加到90万亿元,服务业比重上升到5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创新能力提升,“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今后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2020年前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等攻坚战,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能源转型要求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快速工业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我国的工业经济支撑了基础设施、建筑和城市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能源消费激增。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新型工业化、持续城镇化进程以及城市中产阶层的形成,对未来能源消费形式的变革提出了挑战:工业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电气化与清洁能源的需求逐步增长;家庭汽车开始普及,增加了对交通能源的需求;随着人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先进能源服务如集中供热和供冷被大量使用;此外,我国与农业、建筑业相关的能源消耗也将出现增长。

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历程表明,能源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呈现增长趋势,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后达到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强度也普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如今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方式也在改变,各类行业技术正在加速向世界一流技术靠拢,能源使用效率逐渐提高。尽管能源需求还处于增长阶段,但是能源消费强度已经开始下降,在加大能源供给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今后能源工作的重点也要相应地从整体提高能源供应能力转化为解决能源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近中期要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坚持煤炭煤电领域去产能,推动降成本,基础设施和放管服领域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减少弃水弃风弃光,扩大优质增量清洁能源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从长期来看,要持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因此,2035年前我国终端能源需求和消费方式将持续增长和升级。我国能源发展既要整体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要大力调整终端和一次能源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本部分将分析能源情景的重点因素和边界条件,提出我国能源发展的中长期情景,并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预测中长期全社会和人均能源电力需求的规模、增速、结构等主要指标,研究未来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和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指导我国能源转型的目标、明晰我国能源发展路径提供支撑。 0gkifhNdD84XNRH91f9kg8sB6WI7czxF1pYy1zs6ctoTT+6ZNEecAdW4Hmf8GN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