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消费升级的各种因素驱动下,我国能源消费升级一方面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能源结构的优化。在研究制定“十四五”能源发展和中长期战略时,必须要对下述几个领域的能源消费升级方向和重点给予更多关注。
新一轮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工业革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颠覆现有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同时也将对工业用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以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为例,在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同时,用能也将由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向电力转变。未来机器人等先进生产技术逐渐普及,将显著提高工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
因此,在分析预测未来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时,必须要改变趋势外推传统这一预测思路,为工业部门的电力消费留出更多增长空间。
随着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提高和被动式建筑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建筑部门传统上用于冬季供暖的煤炭将逐步被电力、天然气、工业余热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减量化将成为建筑部门能源消费升级的亮点和主攻方向之一。
随着网购、微商、民宿、主播、外卖等新服务、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务活动呈现居家化的新特征,居民生活用能的时间将会延长。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住房采暖、空调、热水等普及率逐步提高,使用时间和使用的频繁程度将不断增加,必将导致电力消费增长加快。在服务业方面,“云大物智移”等新兴产业推动了数据中心用能持续增长,综合购物中心餐饮化、娱乐化等新模式将加大公共建筑的电力消费需求。
因此,在对未来建筑部门能源消费进行预测时,一方面,要努力将建筑部门煤炭消费压减到最低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当给未来建筑部门电力消费增长留出足够空间。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销售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保有量。2018年,我国电动车超过26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动车将增至3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达到15%~20%,到2030年我国电动车保有量会超过1亿辆。预计铁路电气化率将进一步提升,港口岸电、电动化船舶、货车将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与此同时,共享出行、车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和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将对物流系统进行全面优化,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支持更多人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出行,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服务品质和运行效率。
因此,在对未来交通运输部门的消费进行预测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交通工具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品种和数量的影响,改变传统上交通运输难以摆脱油品消费困局的思维;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所需的电力消费增长,为未来交通运输电力消费增长留出足够空间。
未来的能源系统将打破煤、油、气、电、热等“独立运行、各成体系”的传统能源供应模式,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既负责能源供应,也负责能源需求和能源负荷的调整。新城镇、新工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商务区和海岛地区等区域对电力、热力、制冷、天然气、压缩空气等多个终端能源品种的新增用能需求,可以通过统筹优化区域多能互补系统和多种负荷特性,实现多种能源需求的同时满足和交叉互补,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能源服务公司将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整合能源供需两侧的需求,整合多能源品种,整合能源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投融资等多个环节,采取“一站式”的服务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经济、更清洁、更安全的综合能源服务。
因此,在研究未来能源消费升级模式时,必须要把能源消费服务的模式转变考虑在内,从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视角出发,实施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制约能源消费升级的制度和政策瓶颈,为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研究重点地区能源消费升级时,针对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推进当地能源的清洁化,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煤炭深度减量化和能源清洁替代方案。
沿海发达地区要改变以依靠“北煤南运”“西电东送”为主的传统思路,在满足新增能源消费需求时更多依靠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国外进口的清洁能源。西部水电、风电、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要把大幅提高当地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作为突破口,率先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地区。
因此,在研究未来能源消费升级模式时,必须要结合当地资源特色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为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提供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高品质的能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