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北部、东北部大别山山脉带情况概述

鄂东大别山区域北部、东北部大别山山脉带是指鄂东境内大别山区域的北部和东北部区域,包括红安、麻城、罗田、英山4个县(市)。这里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最高超过1700米,具有共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种养业及特色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一、红安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县城距省会武汉100千米,车程1小时左右。红安县国土总面积为1796平方千米,辖13个乡镇(场),398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20年,红安县总人口51万。全县均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处杜家湾海拔30米。

红安县有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红安站)、合武高铁(红安西站)从县城南部穿过;过境的高速公路有沪蓉高速、麻竹高速(在建)。县城处在106、107、312、318四条国道的中心点,紧邻沪蓉、京珠、沪西三条高速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80千米,县域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0.88千米,其中,一级公路24.94千米,二级公路127.57千米,三级公路113.96千米,乡村公路1313.53千米。

红安县地形北高南低,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光照与雨量分布不同,从北至南为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冲积平原的梯状过渡。低山在500米左右,林特产品丰富,是集中的林业基地。中部多丘陵岗地,海拔100~500米,以旱地为主,是全县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园地、林地也有较大面积,优质茶叶大都产于该地域,水田也占有一定比重。南部均属河谷冲积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是粮、棉的主要产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较优越,土地适宜性较广,因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红安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续分了11个三级类;根据规划分类,分为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39个三级类。

花生、烟叶、茶叶、红薯、板栗是当地特产,花生产量居全省前列,天台翠峰茶被评为全省优质茶,中药材桔梗是传统产品。以粮食、油料、烟叶、林特、建材采矿、食品等生产加工配套经营的六大经济支柱正在形成。其中,红安苕、老君眉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红安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红安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二)文化特征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析置黄安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爆发了黄麻起义,民国二十年(1931年)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配合下,攻克黄安县城。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红安的一大特色。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谢富治、王近山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2人、少将军衔的52人。红安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0大军区中有八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后来十大军区改为八大军区,先后又有六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

红安境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天台三耿”(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红安绣花鞋垫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安绣花鞋垫源远流长,俗称“纳袜底”或“纳鞋底”,是在普通鞋垫基础上经红安刺绣艺术美化而成,其图案多以花草、动物为主,一度是农村男女的定情信物。红安文物胜迹遍布全县,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如天台山、香山湖、对天河、吴氏祠、老君山等。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九焰山(又名黄杨寨)、艾河谷等。

二、麻城市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麻城隶属湖北省,是由黄冈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北部,长江中游北岸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14°~115°和北纬30°~31°之间,北与河南省商城县、新县以山脊为界,东北同安徽省金寨县依界岭分水,东邻罗田县,南接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西与红安县毗连,西南距省会武汉113千米,距黄冈市110千米。

麻城市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湖北省政府规划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境内有“四高”(大广高速、麻武高速、麻竹高速、麻阳高速)、“三铁”(京九铁路、沪汉蓉铁路、汉麻铁路)、“两站”(麻城火车南站、麻城动车北站),106国道纵贯南北,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横穿东西。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千米、阳逻深水港码头70千米。据2017年5月麻城市政府网信息显示,麻城公路密度达到107.1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市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架设,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动脉,以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

麻城市国土面积3747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15个镇、1个乡;2019年年末户籍总人口115.39万;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10.25亿元。全境地势有如马蹄形,三面环山,东、北、西三部分山脉相连,群峰突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市总面积的40%为山地、30%为低山丘陵、30%为平原。麻城地表资源相当丰富,有耕地123万亩,林地282.6万亩,草地198.4万亩,多样化的土种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麻城全境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兼南北的气候特点,树种繁多。

麻城特产丰富。境内土特产品有麻城肉糕,福田白菊,麻城油面,乘马岗花生,黄土岗金丝瓜咸菜,阎家河莲藕,野生茶油,盐田河板栗,龟山蚕茧,木子店老米酒,中馆驿空心面,绿壳鸡蛋,康王寨天麻,三河黑木耳,龟山、林店绿茶,黑山羊,野生葛粉,浮桥河鳜鱼、匙吻鲟,麻城老米酒,麻城糍粑等。其中,麻城福田白菊、麻城茶油、麻城黑山羊、木子店老米酒、麻城鱼面(俗称垂鱼)、龟山岩绿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文化特征

麻城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在中国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从元朝末年到清朝中期,麻城持续了500多年浩浩荡荡的移民史,成为“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输出中心,使得川渝地区迄今仍有6000多万麻城移民后裔,每年来麻城孝感寻根问祖的川渝人士络绎不绝。麻城移民文化滋养了川渝文化,磨砺了川渝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精彩篇章。

麻城民俗风情文化丰厚。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稀有地方剧种,其唱腔丰富、旋律优美、表演逼真、风格独特,是艺术潜力极大、群众基础深厚的优秀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在武昌洪山宾馆观看东路花鼓戏《杜鹃山》。麻城民歌刚柔相济,曲调优雅,以《三百六十调》最为闻名,包括号子、山歌、田歌、牧歌、小调、风俗歌、灯歌等。山歌包括四句式、五句式和鱼咬尾式三种,调子有正板、慢板、快板三种。牧歌歌词有《三百六十调》中现成的,也有即兴编的;内容有插科打诨的,有体现机智的,有怀古咏物的,也有表现男女爱情的。目前,麻城着力挖掘民歌资源,正在积极争创“中国民歌之乡”。

麻城花挑是湖北省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之一。相传,唐代兴建“双庙观”后,在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八的盛大庙会上,当地百姓创造了花挑歌舞。舞蹈动作主要有踮步、秧歌步及其他动作。在服饰上,花旦穿花衣和绿裤,腰系红绸飘带;男丑穿花衣褂和大脚裤,手拿一副竹板;女丑身穿大连襟衣服,耳坠胡萝卜,手拿破蒲扇。花挑唱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唱词每句七字,每段五句,加上一问一答两句,称之为“抢八句”。2006年,麻城花挑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城叉灯流行于福田河两路口一带,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多为节日演出。一般15人表演。一人手举伞形灯,位于舞台中央,其余男女各半围成圆圈,男的手拿竹板,女的手握方巾。先是举灯者边舞边念快板,其他男女绕其旋转。然后,举灯者念完快板词抛腔,众男女接腔小跳,转身亮相造型。基本步伐是半蹲行步和小跳步,造型有“犀牛望月”“丹凤朝阳”等。叉灯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谈玄逗趣之类,有固定词,也有即兴创作。1956年,麻城叉灯参加全省民间歌舞会演,荣获二等奖。

连响舞是流行于麻城各地的一种歌舞,其主要道具是用竹子、铜钱做成的“连响”。道具制作方式是,取三尺长竹棍,在竹棍两端的节与节之间破成对称小口,穿上铜钱即成。舞蹈时,敲打连响,沙沙作响。连响舞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各半,舞时每人拿一根连响,敲打左右手臂、腿脚,并按节奏做跳、走、进退、转弯、穿花等动作造型,以锣鼓、二胡等乐器伴奏。

采莲船,即用竹篾、彩纸扎成纸船,一人扮成美丽少女于船中,一人扮成艄公手握撑船竿。在锣鼓声中,艄公作撑船状。彩船绕场旋转,跑三圈后停下。艄公撑竿摇动,彩船作水中荡漾状。锣鼓停止,一人领唱,众人接腔。唱词多为喜庆祝贺之语,大多于春节、元宵节时表演。

蚌精舞,用竹篾纸布编扎成两片蚌壳,一表演者扮成美丽少女于蚌壳中(为蚌壳精),另一表演者扮成渔翁,手持渔网,作理网、撒网状。表演时,在锣鼓声中,蚌壳精手握两片蚌壳一张一合,凝眸渔翁;渔翁一边注视蚌壳,一边撒网,欲捕蚌壳精。如此反复兜圈子,直至渔翁将蚌壳精捕获。

麻城狮舞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民国。“青狮跳一跳,胜似打清醮。”狮舞是平安的象征,现一般在春节期间巡回表演,祝福人们新年幸福吉祥。狮舞出入由锣鼓、灯笼开道,场面壮观,每到一户人家,都要鞭炮相迎,十分热闹喜庆。

麻城文化遗产丰富,主要有蔡家山古窑、栗山岗遗址、白骨墩楚墓等。

三、罗田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罗田县位于鄂东大别山北部,大别山山脉南麓,东接英山,南临浠水,西与团风、麻城相邻,北与安徽金寨接壤,县境南北长105千米,东西宽54.7千米。罗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罗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老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6年,罗田县面积21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山林面积220万亩,下辖10个镇,2个乡,4个国有林场,412个行政村。2020年户籍人口63万人,常住人口47.31万人。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罗田县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北向南的山脉走向。东北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多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海拔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位于东北部边界,是著名的休养避暑风景区;中部地势渐趋开阔,是海拔200~500米的低山丘陵区;南部多为200米以下的波状起伏的浅丘陵区,其间有着面积不等的山间坪地和因河流冲积而成的平畈地,构成了罗田县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地理特点。

罗田地处东经115°、北纬30°~31°之间,属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28天,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是北部山区夏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温和,其特殊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农、林作物生长。2013年,罗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了38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造中低产田近4万亩,新增耕地1.5万亩。罗田县境内高山、丘陵、河流交错分布,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桑蚕之乡”“板栗之乡”“茯苓之乡”“甜柿之乡”。板栗产量全国第一,蚕茧年产量湖北之冠,“九资河茯苓”驰名中外,不需脱涩的錾字石甜柿乃是中华一绝。农特资源品质优异、独特,已形成品牌优势,极具开发价值。近年来,罗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板栗、中药材、黑山羊等特色产业,申报认证板栗、甜柿、茯苓、金银花、苍术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山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称号,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主要特色农产品有罗田板栗、罗田蚕桑、罗田甜柿、天然野菜、道地药材、老米酒、罗田香腊肉、罗田吊锅菜、罗田茯苓、黑木耳、罗米、罗田兰花、香露茶和观音仙茶、金樱子酒、罗田线麻、罗田楠竹、黄莲竹、罗田栲胶、构树皮、罗田板栗肴、松乳菇、罗田油桐、罗田蜂蜜、罗田楚乡酒、罗田垂枝杉、罗田水竹、水竹编织工艺、罗田栓皮、罗田印子粑,等等。罗田是中国板栗主要产区,素以“板栗之乡”著称,板栗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板栗主要品种有桂花香、九月寒、红光栗、早栗、油栗、羊毛栗等17种。罗田甜柿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世界唯一自然脱涩的甜柿品种,秋天成熟后,不需加工,可直接食用。罗田九资河的茯苓,属名贵中药材品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驰名特产,因主产于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而得名。因其质量好,药用价值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把它当作高级饮料,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文化特征

罗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语言习俗、风俗文化、民间艺术、山水人文等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罗田《大别山放歌》,集罗田民间音乐、民间歌舞和生产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于一体,是黄冈首部原生态民俗歌舞,体现了罗田民间民俗的传统特色和原始风貌,将独特的民风民俗、浓厚的乡风乡情较为完整系统地以艺术形式再现于舞台,同时展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罗田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

罗田东腔戏是唐宋时期罗田当地村民在劳作和生活之余,自发创作的“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民间声乐。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登上了《湖北省文艺志》。9代传承中,陈家山戏班打破了过去女戏男唱的传统,开始培养女演员。目前戏班的演员能唱东腔戏72种板腔中的50余种,保留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等30个中小戏剧目。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麻城、金寨、新县仍颇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三月才回家忙春耕。每逢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方圆百里的乡亲有请必到;县城广场、村野山坡、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特别是遇上农忙季节,冲冲畈畈“哦嗬”声一片,这边唱来那边和。嗓子好的歌手,歌声可翻滚几个山头。再加上独特地貌产生的自然回声,就形成了激荡人心的歌涛。

罗田畈腔是罗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在农民们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音),其曲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最高音可达小组字“5”音。演唱时最少要2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领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儿(齐声唱和)。它曲目丰富,可分《歌儿》《挣音》《盘腔儿》等三大类。《歌儿》内有山歌、滚歌等;《挣音》没有固定歌词,全部借自戏文词;《盘腔儿》内有9种唱腔,有固定歌词。罗田畈腔的歌词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产、生活知识和民众的生活习俗以及道德礼义的劝教,是解读当地民众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维系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纽带。最重要的是它延续了古老的民间音乐的血脉,是大别山周边地区音乐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罗田地灵人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明代医圣万密斋、戏剧家余三胜、大河岸进士姚晋圻、江北才子周锡恩、方志学家王葆心等都是罗田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其中,万密斋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清康熙时被封为“医圣”。万密斋医术精湛,精通内科、妇科、儿科及养生学,尤以小儿科闻名于世。万密斋写了数十部很有价值的医学书籍,形成《万密斋医学全书》,仅次于《本草纲目》,后来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多次印刷出版。京剧鼻祖余三胜是罗田九资河七娘山人,是国粹京剧的创始人之一,被京剧界尊称为“祖师爷”。他甚至将罗田的口音带入京剧的唱念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中国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余三胜和他的儿子余紫云、孙子余叔岩通称为余氏“三门伶”。戏剧界尊称余紫云为“青衣泰斗”。余叔岩是京剧老生“余派”的创始人,至今学京剧老生者无不师从“余派”。

四、英山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英山县位于鄂东大别山区域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山脉南麓鄂皖交界处。北接安徽省金寨县、霍山县,东邻岳西县、太湖县,南连湖北省蕲春县、浠水县,西与罗田接壤,是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英山县总面积1449平方千米,辖3乡8镇,309个行政村。截至2016年,英山县总人口40.49万人。英山县武(汉)合(肥)高速、318国道、201省道、大广高速、大别山红色旅游线路贯穿全境。

英山县是中国茶叶之乡、丝绸之乡、药材之乡,是华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英山先后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6年11月,英山县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9月26日,英山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英山地跨东经115°31′~116°04′,北纬30°~31°08′之间,位于大别山腹地,属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英山县地壳以大别山古老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土壤母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的掩体,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英山共有五大土类,11个亚类,23个土属,89个土种。其中黄棕壤占总面积的86.97%,水稻土占总面积的12.29%,其他土类共占0.74%。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草木繁荣,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11种,分别是天鹅、小灵猫、林麝、豹、鹰类、勺鸡、白冠长尾雉、虎纹蛙、鹞、娃娃鱼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境内现存乔木树种172种,灌木树种236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树种25种,省重点保护植物15种。

英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产量位居湖北省第一,并进入全国四强,被国家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县”,并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就与安徽的“黄芽”“圻门”并列为“淮南三茗”,作为贡品运往当时的都城长安。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英山干部群众的共识。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茶叶经济作为富县富民的重大措施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提出了“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第一个县级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英山云雾茶》,规范了鲜叶采摘、加工制作、包装贮藏运输和质量安全等技术要求,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各个环节,确保茶叶质量上档次、上水平。英山云雾茶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第一批通过了农业部“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的验收。茶叶卫生指标达到了无公害食品(茶叶)NY 5017的标准。“毕昇牌云雾茶”获准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健生牌茶叶”获有机茶认证证书,获准使用“有机茶”标志。

茧丝绸产业是英山县的传统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6.5万亩(其中投产桑园4万亩),4.8万户5万蚕农种桑养蚕,年发种6万~7万张,年产茧400万斤左右。英山孔坊等6个乡镇每个乡镇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四顾墩等100个重点村每村的桑园面积确保在500亩以上,形成湖桑与杂交桑结合以湖桑为主,成片桑园与零星桑园结合以成片桑园为主的基地结构。正在推广的湖桑无性扦插一步成园技术、桑园平衡施肥技术、应用方格簇制茧新技术、桑园综合开发和桑蚕附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已形成缫丝、织绸、制衣等一条龙生产体系,梦丝家、雍华等丝制品品牌已在全国叫响。

英山处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特别适宜中药材生长,历来是湖北省重点药材产区之一,全县中药材品种多,道地药材多,且品质好,其中有些曾获国际大奖,是出口免检产品。英山中药材蕴藏量在16万担以上,其中植物类13万担,动物类200担,矿物类3万担。国内外比较出名的珍稀名贵和道地药材较多,主要有茯苓、桔梗、天麻、天冬、苍术、丹参、杜仲、厚朴、黄檗、射干等。其中珍稀名贵药材有天麻、杜仲、麝香、豹骨、三七、贝母6种。道地药材有茯苓、天冬、丹参、桔梗、苍术等8种。大宗药材有细叶胡枝子、香附子、野菊花、夏枯球、山楂、杜仲、黄荆、草乌、白扁豆、竹叶柴胡、金盆草、苦参、茵陈、姜虫、黑苏子等50多种。

(二)文化特征

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昇故里。这里曾孕育出一大批卓越有为的仁人志士。清代刑部尚书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西伯利亚调查专员王孰闻,民国时期上海律师公会会长李次山,曾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傅维钰,南昌卫戍司令、公安局局长的彭干臣等,现代著名作家刘醒龙、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长在英山。

英山美食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英山县地处湖北省鄂东、大别山南部。自古乡土气息、汉文化底蕴浓厚。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勤劳的英山人不光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创造了不少民间特色小吃。特别是枞菇肉片锅、土羊肉锅、蒸腊肉豆腐粑、蛋丝、红椒河鱼煎豆腐锅、煎油面、酥圆子、火烧粑、雪花粑、毕昇饼等美食享誉国内外。英山绿豆粉丝为中国名产,1938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章后,更是享誉中外。英山丝绸制品驰名中外,曾荣获轻工部、国家旅游局、商业部、省轻纺工业厅等单位颁发的天马奖、金鹤奖、楚星金杯奖,被评为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湖北省工业精品名牌消费品展销会金奖产品。

英山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文化史迹沉淀丰富。境内奇峰俊秀、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名山(大别山主峰)雄奇险峻,名泉(地热温泉)物华天宝,名产(茶叶、丝绸、板栗、山野菜)享誉全国,名人(毕昇)闻名中外,是华中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2000年被湖北省旅游局确定为大别山生态旅游县。已建成吴家山森林公园、桃花冲森林公园、毕昇森林公园、乌云山茶叶公园、桂枝山生态园和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六大景区景点。吴家山森林公园境内的龙潭河谷风景区被誉为“华中第一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英山旅游独具特色,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观景,冬可泳泉,已成为“鄂东旅游的支撑点,大都市的后花园”。

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二峰大同尖(海拔1698米)均在英山境内,原始生态面积占英山版图面积1/3以上。主峰天堂寨东面的龙潭河谷长12千米,上下落差800米,谷险潭深;二峰大同尖东面的桃花冲,幽深秀美,有“古有桃花源,今有桃花冲”之誉。林区生长着3000余种植物和600多种野生动物,是华北、华中、华东三地植物聚集地,为全国七大基因库之一。国家旅游局确立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扶持资金支持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计委、湖北省旅游局已将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列为湖北旅游发展重点,开通了英山旅游热线。 Bjn+ctI0jdRs6Q5DDdyOrlUzh3me9M7olD14rSaghflG2N/PbpfJVKIvCnR+HS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