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种生活态度,越来越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种文化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既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国务院之所以要讨论制定《意见》,目的就是指导各地规范旅游市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及国际化水平。

“十二五”以来,鄂东大别山区域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的奋斗目标,高举“四个大别山”伟大旗帜,突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双强双兴”发展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为“十三五”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事业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

第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鄂东大别山区域GDP达到1589.24亿元,是2010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0.7%;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31∶1;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连续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为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发展基础根本改善。2007年以来,鄂东大别山区域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系列机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重大产业发展,全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黄冈大道、麻阳高速,建成通车,麻竹高速即将通车,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8万千米,公路密度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千米,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水库除险加固、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相继完工,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第三,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湖北省黄冈市建成了全国有影响力的遗爱湖主题公园,黄冈白潭湖片区框架基本形成。大别山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实现“五年大变样”。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亮点纷呈,创造了“红安传奇”“浠水速度”。各县市区全面实施“双十”扩容提质工程,武穴城乡一体化、24个全国重点镇、21个文化小镇、109个美丽乡村试点进展顺利,18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黄梅小池、浠水散花、蕲春蕲州、武穴田镇等临江“四城”建设成效显著。以黄冈市区为龙头、各县市主城区为中心、特色小城镇为重点、美丽乡村和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第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鄂东大别山区域全面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作,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07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乡镇、310个市级生态村、812个绿色示范乡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成效显著,37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全部完成。全面禁烧秸秆,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4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数量居全省第一。启动“绿满黄冈”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41.36%。水土保持不断加强,空气质量全省排名位居前列。

“十三五”时期是鄂东大别山区域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十年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鄂东大别山区域贯彻落实《意见》,全面提升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影响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十三五”时期,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

第一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国家战略带来新机遇。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处于鄂东大别山区域的黄冈人口占17%,面积占16%,块头最大;湖北进入规划的5个市中,黄冈全境覆盖。《规划》明确了黄冈四大战略定位、六大农业产业基地、七项战略任务等系列支持措施。

第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新机遇。鄂东大别山区域位于吴头楚尾,境内长江岸线212.9千米,是湖北境内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地区,是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开放合作走廊、生态廊道的重要支点;地处鄂东大别山区域的黄冈市位于鄂、赣、皖三省交会的枢纽地带,是湖北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是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的实施,有助于黄冈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黄冈作为临港经济区和“临江四城”之一崛起的速度,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特色鲜明的中部强市和长江流域明星城市;也有助于带动鄂东大别山区域围绕“临江四城”提升旅游产品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特色,统筹各地旅游业协调发展,规范各地旅游市场,促进鄂东大别山区域全域旅游有效发展。

第三是“一元多层次”战略深入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对鄂东大别山区域提出了建设“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跨江联动的要求;《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鄂东三市“同城化”发展,有利于鄂东大别山区域深化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一元多层次”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鄂东大别山区域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将进入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一元多层次”战略深入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也为解决旅游产业自身发展问题、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战略机遇。

当然,“十三五”期间,鄂东大别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也将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利因素影响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从宏观发展环境看,鄂东大别山区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剧,使黄冈面临加快转型的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将是鄂东大别山区域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必须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加速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从生态建设角度看,鄂东大别山区域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会区,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大别山三大核心区之一,鄂东大别山区域承担着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鄂东大别山区域大多属于农村区域,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与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十三五”期间,鄂东大别山区域提出了“一区两带”发展战略,其重点之一就是建设黄冈长江经济带和鄂东大别山生态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鄂东大别山生态经济带建设,就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规划引领与规范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绿色农产品生态基地。唱响“李时珍”品牌,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建成国际性的养生养老基地。支持红安突破性发展壮大“武汉北”,争做跨越发展“代表作”;支持麻城打造创新试验先导区,建成鄂豫皖边界地区中等城市和鄂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罗田建成生态经济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持英山发挥名山、名泉、名产、名人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产业主阵地;支持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大别山南麓地区,以大别山旅游公路“一线穿珠”,共同做大做响“大别山”旅游品牌。注重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本地人口城镇化和外出人口回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十三五”期间,鄂东大别山制定了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全省“东禅西道”旅游开发战略,建设以黄梅为核心的黄冈禅文化旅游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按照预期,到“十三五”期末,鄂东大别山区域年接待游客量将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将突破200亿元,旅游与文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模式将基本形成,旅游业将成为全市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到2020年,将创建AAAAA景区2~4个、AAAA景区20个、AAA景区30个。

抓住大别山振兴发展国家战略,利用鄂东大别山区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契机,通过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对外宣传推介鄂东大别山区域的旅游景点文化,以建设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的旅游休闲中心,推进大别山乡村高质量发展,提升鄂东大别山区域的国际化水平,是鄂东大别山区域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

总之,旅游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种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各国旅游景点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涉外旅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发展是旅游爱好者、旅游文化研究者、经济学者的重要职责。

二、研究意义

鄂东大别山区域所属各地除了绿水青山、松海云峰、怪石奇川、鸟语花香、枫叶银杏等之外,其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鄂东大别山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还有李先念、董必武等革命先辈。鄂东大别山区域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其旅游与对外宣传研究既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外宣传,可以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鄂东大别山的声音。

第一,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文化的外宣水平是落实鄂东大别山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2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通过鄂东大别山旅游与外宣研究,可以更好地推介鄂东大别山区域的旅游景点,有利于统筹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合力打造鄂东大别山区域核心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全国著名、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

挖掘区域旅游产品,发展区域旅游产业,对于振兴发展鄂东大别山区域乡村经济意义重大。特别是围绕鄂东大别山区域的生态旅游点建设,可以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基点。如麻城的龟峰山景点、英山的吴家山景点、浠水的三角山景点、蕲春的云丹山景点、红安的天台山景点、团风的大奇山景点、罗田的大别山景点等,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文化的外宣水平是关注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表现。旅游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物质生活状况、社会安定状况、社会文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特征。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

如今的旅游休闲,不再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文化研究与外宣水平的提高、旅游景点的不断丰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享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指标。

第三,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文化的外宣水平是打造鄂东大别山区域国际旅游产品、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文化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共识,并且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8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的国际化水平,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鄂东大别山区域的旅游景点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全球。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在国际化方面居于领先的地位。鄂东大别山区域的旅游景点作为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加以科学的研究、开发,进行有效的外宣推介,打造鄂东大别山区域国际化旅游产品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四,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文化的外宣水平是弘扬鄂东大别山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传中华优秀的旅游文化,既可以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又可以充实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豪感。

鄂东大别山区域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和文化名城众多,有极具影响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乡俗民风、宗教文化、名山大川,东坡赤壁、黄梅四祖寺、黄梅五祖寺、罗田天堂寨、英山吴家山、大别山革命老区文化等旅游文化精品更是享誉海内外。宣传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不仅可以让国内外广大的旅游爱好者进一步了解鄂东大别山区域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景点的国际地位,增强鄂东人民的自豪感。

第五,研究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文化的外宣水平是发展鄂东大别山旅游经济的重要抓手。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富的重要产业。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明确提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务院明确规定,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

总之,通过对鄂东大别山区域旅游与对外宣传进行研究,转变发展思路,满足旅游产品及文化的有效供给,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实现鄂东大别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重大实践价值。 Bjn+ctI0jdRs6Q5DDdyOrlUzh3me9M7olD14rSaghflG2N/PbpfJVKIvCnR+HS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