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部大别山山脉延伸带情况概述

鄂东大别山区域中部大别山山脉延伸带是指鄂东境内大别山区域的中部地带,包括团风、浠水、蕲春、黄梅4县。北部地势以丘陵岗地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最高超过1200米(浠水三角山、蕲春太平山庄、团风大崎山);南部靠近长江,地势比较平坦,海拔在100米以上。农业生产以粮食、油菜、棉花及水产养殖为主。

一、团风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团风县位于鄂东大别山中西部,长江中游北岸,与湖北省鄂州市、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麻城市相邻,版图面积838.4平方千米,辖10个乡镇,人口43万人。团风县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头堡”。2018年9月25日,团风县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团风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气候条件优越。全县面积125.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6.1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0.8%;水田面积21.3万亩,占16.9%;农作物播种面积69.6万亩,占55.3%;境内林地面积44.2万亩,占35.1%。全县拥有活林木储量53万立方米。境内有长江、巴河、举水三大水系,雨水充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团风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以优质稻、蛋鸡、水产品、蔬菜、花生、生猪为主的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了四大板块基地,分别是中部丘陵区优质稻板块基地、蛋鸡养殖基地、山区乡镇的花生基地、沿江一带水产养殖基地;构建了以团风兴隆米业、湖北永信食品、新华扬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的格局。团风兴隆米业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兴鄂”牌多个品种稻米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无公害产品。目前,全县优质稻复种面积达到36万多亩;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土豆种植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万亩。

团风的农特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谢河辣椒、团风苦荆茶、团风荸荠、团风大米、团风狗脚等。谢河辣椒原产于团风淋山河镇谢河村,是淋山河镇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谢河村独特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使得谢河辣椒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食之辣中带甜,甜中夹辣,既开胃又养颜,是难得的佳肴。团风苦荆茶属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分布于团风东北的山丘地区,近百年来它被作为茶叶饮用,味道独特,先苦后甘,生津止渴,口感甚好。苦荆茶是团风特有植物资源,鄂东大别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较适合苦荆茶的种植。团风已将其作为重要的产业给予扶持,经过多年的推广,现共有茶园2700多亩,年产苦荆茶精制品3万余千克,每年还有4万余千克成熟叶片(可作为加工饮料的原料)。随着苦荆茶推广种植面积的逐步增加,以及原有的苦荆茶树逐年进入丰产期,苦荆茶的产量迅速增长。团风荸荠是一种多年生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为食用部分。其球茎外形状如马蹄,因而两广人俗称其为马蹄。球茎颜色、外形、性味、主要营养成分与板栗相近,故北方人又称其为地栗。团风县荸荠栽培历史悠久,《黄冈县志》记载关于荸荠栽培的历史有300多年,目前以团风方高坪镇出产的荸荠最为有名。团风大米不仅品种多,而且含有丰富的铁、锌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色亮、质优、免淘的特点。团风狗脚系用白面粉、糖稀、红糖、麻油、五香和苏打和面做成的狗脚形食品,贴放在炉内烘坑上烘烤而成。其色泽金黄,松酥可口,香甜、耐存放,为团风镇特产。

(二)文化特征

团风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夏、商为荆州之域,周为弦子国,属扬州。《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战国时,楚王灭邾(邹),“迁江夏,故江夏有邾城”,即今黄州区堵城镇禹王城。

团风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神奇的山、神奇的水,更有神奇文化厚土孕育出的神奇名人。在举水和巴水之间,在大崎山以南到长江以北的百余平方千米的区间里,产生了连绵浑厚的文化传承,多彩绝伦、门类齐全的民间绘画剪纸艺术,灿若星辰的世界顶级人物,震撼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每踏一步都有不尽的传说。这里发生了“回龙山暴动”“夏家山事件”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诞生了清朝湖北第一个状元刘子壮、中国地质和石油的开山泰斗李四光、享誉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现代新儒学开山鼻祖熊十力、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张浩,还有民主斗士殷海光和文学大匠秦兆阳。

团风还是一个对中国革命和解放做出杰出贡献的地方。团风人的觉醒意识让人感动,早期维新知识分子严旭复办“坪江书院”,为结束封建帝王统治以造影响;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殷子衡、何季达、吴贡三创办“团风小学”与“日知会”,传达新学和进步思想。从这里走出了张荆野等十多名同盟会员,协助孙中山成就伟业;走出了包惠僧、林育英、林育南等一批五四运动的先驱,他们与陈潭秋、恽代英一起,于1921年成立了八斗湾共存社,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了共产党最早的组织;这里率先点燃了中国农民运动的火焰,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这里组织了回龙山暴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等革命武装;这里选送300余名英雄儿女在“团风大庙会议”后编入贺龙队伍,参加南昌起义;这里组建了鄂东抗日游击“五大队”,打响鄂东抗日第一枪;这里支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里组织千人参加了渡江战役;这里有万余儿女为了红色革命献出了生命。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深情地称赞黄冈“英雄土地、伟大人民”。

二、浠水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浠水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它的位置在九江、黄石、武汉的长江开放开发区内,长江水道、柳界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平行过境;黄石长江大桥直跨浠水散花;京九铁路横穿境内,并建有客货两站,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网络。总面积为1949.3平方千米,2016年人口为108万人,辖15个乡镇(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浠水县原名蕲水县,为避免与蕲春县县名相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浠水县。

浠水地处鄂东腹地,南临长江,北依大别山,百里浠河绕城而去,千年古道穿城而行,北通荆楚,南及吴越,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便有“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境内1条铁路、4条高速纵横交错,3处深水码头通江达海。到武汉天河、九江国际机场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半径300千米范围内的省会城市有武汉、合肥、南京、南昌、长沙等。

浠水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处三角山海拔1055米,最低处梅子湖海拔14.5米,相对高差1040.5米。地理概貌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区,各占浠水县总面积的20.4%、63.9%、15.7%。全县地形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种类型,素有“三山六丘一平原,田园水面在其间”之说。低山多分布于县东部洗马镇和三角山旅游风景区,面积407.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0.4%;丘陵、岗地则遍及全县,面积1276.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3.9%;冲积平原多见于西南滨江地带,面积为314.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5.7%。

浠水农业历史悠久,耕作技术精良,特色产品风靡市场。已建成商品粮、商品棉、低芥酸油菜、瘦肉猪、淡水鱼、速生丰产林和新型蛋鸡养殖七大生产基地。油料生产位于全国百强大县之列。“芝麻湖藕”“策湖螃蟹”为明清两代贡品,被列入《中国菜谱》。

浠水特色农产品丰富,其中,“茅山螃蟹”后来畅销港澳市场,1999年在中国农业产品博览会上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芝麻湖藕”与黄州豆腐、樊口鳊鱼、武昌酒并为鄂东四大名产,自明清以来被列为朝廷贡品;“巴河鱼面”以望天湖优质鲜鱼、高级面粉、生粉为主要原料,配有鸡蛋、精盐等佐料使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历史上曾作为朝廷贡品,封为御面,20世纪80年代曾获农业部优质奖,2001年度被农业部评为名优产品;“安息香”又名避疫香,为浠水老字号吴林茂香铺秘方配制而成,始创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此香清香扑鼻,有提神解乏、驱蚊避疫、去秽避暑和增食欲、促睡眠之功效。193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又在南洋劝业展览会上三次获奖,并得到“天下第一香”的金字匾一块;“万重山牌双低油菜籽油”选用优质双低油菜籽精制而成,其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含量低(小于5%)。经常食用能有效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血栓,且有利于人体吸收。该产品在全国名优特新产品(沈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证书”。此外“浠水绿茶”“浠水豆油”等也非常有名。

(二)文化特征

浠水的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是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也是陈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这里有“陈沆殿试试卷”。陈沆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参加殿试时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策论试卷,气势雄浑,笔力奇健,现藏于县博物馆。浠水有“记者之县”的美誉。据浠水县委宣传部的不完全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浠水籍记者达千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有上百人,使得浠水“记者县”的称号不胫而走。这里有“巴河天狮”。巴河的天狮用金铂彩纸扎成,两根竹竿支起,由一个人举起来玩耍。传说巴河这种独特的天狮舞与他们的祖庭武落钟离山和始祖廪君极有渊源,武落钟离山位于长阳龙舟坪西南30千米处(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被湘鄂川黔土家人视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天狮洞洞口,雄踞一头由水浆石凝成的巨狮,清泉从狮胯下飞泻而出,蒸腾着缕缕白气,好似天狮一般。传说这头天狮就是巴族首领廪君的坐骑,东汉时期巴人“五溪蛮”暴动被镇压后,流放七千余口到鄂东巴水等五水地区,为了纪念先祖,巴人就把这种祭祀大礼的活动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这里的著名历史人物数不胜数。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著有《难经辨》数万言、《主对集》《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杨思义(生卒不详),明代官员。朱元璋即位时任户部尚书,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闻一多,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三、蕲春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以北,是著名的“教授县”,以人才辈出著称。蕲春县面积2397.6平方千米,总人口110万人(2017年),辖15个乡镇和2个省管开发区,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蕲春地处中国“中三角”中心地带,与武汉、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同属“1小时城市圈”,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大别山腹地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来往十分便利。蕲春火车站位于京九铁路中点,是阜九段唯一处于城区的火车站。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农业生产气候条件优越。

蕲春县地形狭长,形如船帆,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北部为山区,层峦叠嶂,峡谷幽深,风光峻美;中部为丘陵地带,冈峦起伏,绿树成荫,风景旖旎;南部为平畈围区,湖泊棋布,港汊纵横,渔稻飘香。境内最高点为青石镇的云丹山主峰,海拔1244.1米,最低点为八里湖农场的龙凤寺闸,海拔12米。

蕲春全县养殖面积达16万亩,其中精养鱼池6.5万亩,湖库6万亩,塘堰3.5万亩,特别是沿江滨湖的七个乡镇场,渔业基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已成格局,水产综合实力位居鄂东大别山第三,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水产业成为蕲春农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蕲春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马铃薯、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黄豆、花生等;蕲春珍米为全国七大名米之一;油姜、山药、绿茶、螃蟹均品质独具,久负盛名。《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出产700余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蕲春是鄂东大别山蕲春珍稻主要分布区,已新建优质稻板块基地65万亩,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4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1个,蕲春珍米、蕲艾获国家地理标志。蕲春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多家。

(二)文化特征

蕲春历代名人辈出,宋代有参与纂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巨型类书的文学巨擘吴淑;明代有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著名战将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训诂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华北抗日联军司令董毓华,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胡风等。

蕲春县是著名的“医药文化县”,是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故里所在地,现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蕲春药材资源丰富,常用中草药不下400种。蕲州在明代中期就是全国著名的中草药进出港口和商埠,其药材“吞吐量为江淮之冠”。1996年国家确定蕲州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为全国17个专业药材市场之一。蕲春县被列为国家杜仲、厚朴生产基地县,现有170余个药材种植场,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李时珍药物种植场为全国重点药材种植基地。

蕲春是著名的“教授县”。到2012年,蕲春籍教授、副教授人数达到4300多位(县博物馆统计数据),遍布海内外,故有“教授县”美誉。蕲州东长街走出教授博士126位,有“博士街”之称。赤东镇范铺村堪称“教授县”里的“教授村”,110多位专家、教授出自同一个村。据蕲春县教育部门统计,北京大学有蕲春籍教授15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有蕲春籍教授50人,全国大学100强中有蕲春籍教授260人。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3人,长江学者1人,外籍院士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深院士1人、院士1人,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31人。

蕲春县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诗词组织,创办了濒湖诗社、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等机构,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32人,湖北诗词学会会员68人,黄冈东坡赤壁会员216人,其中,百余名会员出版有个人诗集。

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外,蕲春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有毛家咀遗址、坳上湾遗址、黄侃墓、顾景星墓、蕲州北门、羊角尖舍利塔、达城庙、万年台戏楼、金陵书院、昭化寺、仙人台庙、三角山摩崖题刻、詹大悲墓、高山铺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等。

蕲春特色地标产品负有盛名,特别是享有“蕲春四宝”美誉的“蕲蛇、蕲竹、蕲龟、蕲艾”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

四、黄梅县

(一)地理及经济特征

黄梅县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处,长江中游北岸,鄂东大别山中部,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千米,辖16个乡镇,总人口104万(2017年)。黄梅县地处东经115°43′~116°07′、北纬29°43′~30°18′,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黄梅县西与武穴市毗连,北与蕲春县山水相依,东邻安徽省安庆市,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

黄梅县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中部为丘陵及垄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南部为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县总面积的78%。黄梅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长江流经县南部分长达58.87千米,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黄梅县是鄂东大别山区域的“鱼米之乡”。全县耕地面积86.97万亩,山林50万亩,水体面积30余万亩(其中可养水面23.6万亩),黄梅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湖北省水产重点县。县城东南约15千米处的龙感湖,是全省四大淡水湖之一,在2001年已被列为省级自然湿地保护区,并在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万亩,可供开发水面12万亩,盛产天然名贵水产品,鱼肥水美,荷香菱甜。

(二)文化特征

黄梅建县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

黄梅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名胜古迹众多,全县拥有各类文物景点200多处,县中有省级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有驰名中外的“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有中华长梅寿星、蔡山晋梅,有新石器时代的焦墩遗址,有南北朝诗人鲍照墓,岳飞之子岳震、岳霆墓,宋代乱石塔,有避暑山庄挪步园、大源湖风景区、柳林乡漂流旅游村等,这些已与江西的庐山、石钟山,安徽的九华山、黄山,黄州的东坡赤壁等连成跨省旅游网络。

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发祥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挑花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黄梅戏”“黄梅挑花”和“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挑花曾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并作为民间艺术珍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这里诞生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四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千米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五祖寺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永徽五年(654年)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千米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五祖寺和四祖寺不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 VgPLRO9mWGVc42mjazXrCMW2sRcqWbth3cGv0hLN/CQJMpa0IT/XkPs2Ibvq0P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