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基本成形了。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此后,由孔子构建的礼仪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年。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张岂之等学者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于礼,“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仪呢?我们可以从“礼”和“仪”两个字的构造与演变入手来寻找答案,因为说文解字是追根溯源了解一个字或一个概念很好的方式。

一、“礼”字的由来

中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据考证,“礼”的甲骨文是“ ”,造字的本意是“击鼓献玉,敬奉神灵”,该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分是两串打着绳结的玉石,它也是我们甲骨文中的“玉”字,用丝绳串起来的宝石,就是玉。玉是中国古代祭祀常用的一种礼物或器物,后来发展为一种重要的玉礼器。其下部分也是一个象形文字——“ ”,在甲骨文中,它念“壴”(gǔ),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鼓”,“大鼓”的“鼓”。这个字上面的符号是“牛”,下面是一个豆状的圆形。“壴”的造字本义是用牛皮蒙成的鼓,即我们常说的“有脚架的大鼓”,现在这个字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鼓”的“鼓”字。

礼是一种行礼之器,就是祭祀用的礼器。“礼”的金文是“ ”,篆文、隶书出现以后,“礼”的字形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上面是玉串、下面是架鼓构成的金文逐渐演变成了上面是“曲”、下面是“豆”。字义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曲”的本义是甜酒,与我们常说的“金浆玉醴”的“醴”字意思是一样的。“豆”是装食物的高脚器皿。“豆”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的横是支架中间的圆形,表示一种容器,上面的横是个盖子。后来,豆也成为一种常用的青铜礼器。玉和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曲和豆。也就是说,祭祀的器物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美酒和佳肴”,大鼓换为食器、礼器。第二个变化是,在金文、篆文和隶书中,左边加了个示字旁,成为我们现在繁体常用的“礼”字。示字旁是什么意思呢?示字旁在甲骨文中有点像英文的大写字母“T”,有的是两横一竖,有点像“亍”。上面的一横或两横代表的是“天”或“天宇”;下面的一竖代表上天向人间显露迹象,即“天神以天象显露天意”。因此,加了示字旁就突出强调了“礼”的祭拜含义,即“祭祀以求天意来祈祷上天的福佑”。我们不难发现,有示字旁的很多字都和祭祀、祈福密切相关,如“神”“祖”“祠”“社(稷)”“祝福”“祈祷”“福祉”等。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示字旁的造字含义。我们再来看繁体字“禮”,左边是示字旁,右边是上“曲”、下“豆”,寓意是献玉石、佳肴、美酒进行祭祀,敬奉天地、神灵、祖先,祈祷它们的福佑。在《说文解字》中,也有这样的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就是履行祭拜仪式,敬神以礼,求神赐福。“履”字,意为鞋子,也就是“履而行之”。我们的礼是需要人们按照礼制来行使、来履行的。所以,礼仪之行贵在实践,要知行合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的词性和词义有了变化和引申。

(1)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祭祀祖先神灵,如礼拜天的“礼”。

(2)动词:尊敬、厚待,如礼宾、礼待、礼貌、礼让等。

(3)名词:表示敬重的礼品,如礼物、彩礼、礼金等。

(4)名词:敬重的言行举止、态度、德行和修养,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

(5)名词:维持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规范和准则,如礼俗、礼节、典礼等。

这些变化和引申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礼”从祭祀活动、礼器、仪式、礼品等外在形式发展到了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在要求,以及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规范人际交往、维持社会秩序及进行国家治理的礼规、礼节、礼法,发挥着以礼治国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从夏商的天命观与鬼神观走向了注重伦理道德的世界观。其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开始孕育礼乐道德要求,标志着周朝开始将礼乐系统化;另一方面,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

二、“仪”字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儀”的本字是“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義”,在篆文中加了人字旁,另造了“儀式”的“儀”字。所以,在古代,“儀”和“義”两字是通用的,本义是战争出征前的庄严仪式、典礼。

“義”字为什么会跟战争有关呢?我们来看一下最早的“義”字的构成: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羊”是个象形字,上面弯弯的像羊角,中间的竖是鼻梁,下面的“V”字形表示鼻孔。所以,“羊”的造字本义是一个两角弯曲的食草动物。它也代表着吉祥。羊性情温顺,比一般的山兽更容易捕获,味道也更加肥美,因此,羊在远古时代经常被人类当成肉食,也常被用于祭祀,从而引申出了“吉利、吉祥”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羊的解释:“羊,祥也。”下半部分是“我”。实际上,它跟战争是有关联的。在甲骨文中,“我”是一种武器的形状,这种武器有非常多的利齿。有一种说法,说它是一种超级锋利的兵器钺,可以用来砍或劈。所以,“我”的本义就是手持大钺、呐喊助威。在示威的时候,它会发出一种声音,如哦哦地叫。所以,“我”后来成了一个代词,即强者对自身的一种傲称,如“我辈”“我军”“我等”“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等。在古代,有时候为了表达尊敬,很少直接用“我”来说自己,而是用“在下”“鄙人”等。从“義”的构成,我们不难理解它的造字本义就是“出征前庄严的仪式和典礼”,也用于祭祀和占卜、预测战争的凶吉、祈祷神灵的福佑等。《说文解字》中的“義”指威仪,就是一种威武的出征仪式。简体的“义”字,有一个叉的形状,表示杀戮,也是跟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仪”字的词性和词义有了变化和引申。

(1)本义,名词:程序严格、隆重的典礼,源于战争的出征仪式,和祭祀密切相关,更侧重于指按程序进行的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形式。

(2)名词:正规的着装,整洁的外表。仪表、仪容、仪态,强调的都是外在的形式、容貌、风度等。

(3)动词:倾心,仰慕,羡慕,如心仪已久。

(4)名词:按一定程序操作的设备,如仪器。这里特别强调程序的规范,典礼活动要严格有序。

(5)名词:法度,典范,表率,如仪仗队。

三、礼仪的含义

“礼”和“仪”两字连起来用,最早出自《诗经·小雅·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这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全诗72句,分为6章,其中两次出现“礼仪”。第一次出现是描写人们的言谈举止,第二次出现是指我们祭祀的仪式。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把田地里的杂草、荆棘都清除掉,然后种下庄稼,如今获得了丰收,粮食堆满了粮仓,大家将其酿成酒、做成饭,拿来献神祭祖,祈求洪福。第二章描写祭祀活动。人们仪态端庄、步履整肃,把牛羊肉洗干净,放在鼎俎之中献给神灵、祖宗,请求他们都来享用祭品,赐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描写祭祀的场景。这里就出现了“礼仪”一词,这几句是说祭祀的场景非常有序,大家各司其职,此时宾主的举动都彬彬有礼、合乎规矩,谈笑也非常有分寸、合乎时宜。此时,祖先会大驾光临来赐福回报子孙。整个仪式井然有序、满怀敬意。第四章描写司仪来主持,代表大家致辞。第五章第二次出现“礼仪”一词,前后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我们的孝孙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所以司仪就向大家宣告祭祀要告一段落,我们的钟鼓要敲起来,送走祖宗神祇。第六章是祭祀的尾声,主要描写祭祀之后父老兄弟姐妹一起享受美味佳肴,享受家族的宴欢,共叙天伦之乐。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该诗结构非常严谨,风格非常典雅,从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再到尾声,就像交响乐一样,描写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热烈庄严的气氛和欢乐祥和的场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源于祭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礼仪有两大要素,即礼和仪,也就是思想和形式。礼,强调思想,是灵魂,指内心深处的德仁,需要借由形式表达出来;仪,是形式,是礼的外壳,直观、易学,但必须有思想作为灵魂和支撑,否则,就会徒有其表。因此,礼和仪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礼,是一种内化的德行,指伦理道德,是一种修养,表达敬重之义;仪,是一种外在表现,主要用来律己。比如,我们的言谈举止要符合行为规范,年轻人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候、用尊称,这传递的敬老的道理,就是礼。我们的问候、尊称,表达的形式,就是仪。所以,学习礼仪要做到“有礼有仪,德行合一”。

我们归纳一下,礼仪的内涵如下:①源于祭祀,表达尊敬;②注重仪式,藏礼于器;③赋予道德,形成礼制;④两大要素,德行合一。

英语中的“礼仪”一词是从法语étiquette演变而来的,原意是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这种通行证上记载着进入法庭应遵守的事项,后来其他公众场合也规定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这些规则由繁而简,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礼仪。

在当今时代,礼仪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

(1)礼仪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被视为“国之基”“君之大柄”。左丘明就曾明确提出“礼以体政”的主张,孔子则明言“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2)礼仪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规范。荀子曾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即对人必须“约之以礼”。又指出:“礼者,节之准也。”《礼记》更是强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这些都明确了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礼仪是个人及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孔子曾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将礼仪作为一种做人的行为规范。我国的封建社会还提出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这些均为当时社会认为的“礼仪”。

(4)礼仪是各种正式的仪式。在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只能把“天”和“神”当作至高无上的主宰,对其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汉语中的“礼”本身就含有敬神的意思。我国古代出现过很多不同材质的礼器。我们以玉质礼器为例。《周礼》记载,玉礼器有“六瑞”和“六器”之分。其中,“六器”是指璧、琮、璜、圭、璋、琥。“六器”用来祭祀天地与四方之神,是古代玉器的核心部分。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是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天器具。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粗管形玉器。有些学者认为,琮的方和圆表示地和天,是礼地之器。璜是一种“半璧”玉器。目前发现的璜大多数为璧圆弧的1/3,少数为璧圆弧的1/2,所以有人认为,它的形状是古人仿照雨后天空中的彩虹形象创造出来的。璜是形式最复杂、数量最多的一种礼器,用来祭祀北方。圭是祭祀东方的器具。璋是祭祀南方的器具。琥是一种有虎形纹或者虎形的玉器,它是最晚加入“六器”行列的,大约出现在战国晚期。秦汉时期的儒生为天地四方选择玉器进行祭祀时,缺少礼西之玉,而西方的神主要是白虎,于是决定用玉虎来做祭祀西方的礼器。结合以上这些玉质礼器,我们不难理解,古代社会的礼大多是用来祭祀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礼仪的主旨,是明确地规定并严格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强调并坚持人的等级差异。对于这一点,荀子早就讲得很明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礼仪的定义:礼仪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大到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法律法规,小到各种各样的规则、守则,甚至体育老师上课时对各种动作的细小要求,都属于我们今天要讲的礼仪的范畴。

我们在谈到“礼”字时,经常会联想到“礼貌”“礼节”“仪表”“仪式”这几个词。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的惯用形式。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衣帽、服饰、姿态等。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专门化、规范化的活动。这几个词可以说是礼仪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

四、礼仪的特点

一般来说,礼仪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文明性。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当、夏娃用树叶遮身便是文明之举。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共享狩猎成果,从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学、论证无神,从战争到和平,尤其是文字被发明以后,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文明、宣传文明、实验文明、实践文明。文明体现的是尊重,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自然、和谐、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2)共通性。无论是交际礼仪还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认可的行为规范。尽管人们分散居住于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角落,但是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礼仪大体上是世界通用的。正是由于礼仪的共通性,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礼仪。

(3)规范性。礼仪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交际场合的言谈举止,而且是人们在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尺度。商务礼仪的规范性使其实施易于落到实处,也便于通过专门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4)差异性。由于国家、地区、宗教、民族、时间、对象等差异,商务礼仪的规范和方式也有很多不同,也就是说,礼仪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例如,在西方国家,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行拥抱礼和亲吻礼;日本以鞠躬礼为主;中国一般行拱手礼,现在较为常见的是握手礼。可见,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习俗。

(5)发展性。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逐渐发生改变,俗随时变,与时俱进。现代生活具有多元、丰富、多变等特点,现代礼仪也必须正确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内容。

五、礼仪的功能

关于礼仪的作用和重要性,自古以来,不少著名学者有过论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说: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载群物,制庶事。

在《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中,司马光再次强调:

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礼记·曲礼上》中也有论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诗经·鄘风·相鼠》也有如下论述: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仪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能离。

推荐阅读

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的修养
-01-

佛家有句偈语:“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可可·香奈儿曾说:“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岁的脸,是你自己选择的。”

你的脾气里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甚至你的教养和品格。

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不发脾气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强大。反观其他一些人,有多少事坏在了脾气上。

坏脾气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02-

孔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经意或不经意惹得自己恼羞成怒的人。此时,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他人,不因脾气而犯错。

少年林则徐虽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但是脾气过于急躁,经常因一两句不遂心愿的话便怒火中烧。

父亲林宾日为避免林则徐因为脾气而坏事,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两个大汉扭送一个年轻人去官府,控告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不孝之子。判官性子耿直而急躁,一怒之下,命人打了年轻人五十大板。

退堂时,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闯上堂来,哭哭啼啼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吧!刚才有两个强盗溜进我家偷牛,被我儿子发现,我儿子想把他们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强盗捆走了。”

判官这才知道自己的脾气被人利用了。

林则徐恍然大悟。后来,他在书房醒目处挂起了亲笔书写的横匾“制怒”。

你要知道,愤怒、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

那些脾气暴烈的人,一般做起事来也会很急躁,于是情绪越急躁事情越糟糕,事情越糟糕,脾气越大……

-03-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把笑容送给别人,把坏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也是,对亲朋好友没有耐心,稍有不如意,就指责埋怨。

可在亲朋好友面前发脾气,不就是仗着他们对自己的爱,仗着他们会容忍自己的坏脾气吗?虽然他们不动声色,但无形中对他们也会造成伤害。

有个叫乔治的小男孩,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小伙伴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

有一天,乔治的父亲想到了教育儿子的方法。他对乔治说:“孩子,从今天开始,每当你生气的时候,就在外面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这样会比你向别人发脾气觉得更舒服。”

慢慢地,乔治生气的次数越来越少,脾气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当他生气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往篱笆上钉钉子。

一天,父亲带着乔治来到篱笆前,让乔治把篱笆上的钉子取下来。乔治费了好大劲才把钉子全部取下来。

这时,父亲对他说:“你看篱笆上的那些洞,每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就像在别人的心里钉上一根钉子,现在钉子拔除了,但是被钉子钉的洞仍然留在篱笆上,就像那些伤痛也会留在别人的心里一样,你明白吗?”

佛家有言:“怒者,心之奴。”上为奴,下为心,一个无法控制自身怒气的人,只怕时时处处都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困扰。

随着时间的流逝,钉子也许会消失,但钉子留下的痕迹却难以消除。坏脾气给人造成的伤害也像钉子留下的痕迹一样,难以弥补。

-04-

人只要脾气好,凡事都会好。

好脾气,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财富。

脾气不好,也可以说是自身的修为不够,缺乏应有的胸怀和气度。评价一个人是否大气、儒雅、有内涵,从他的脾气中就能窥见一二。

杜月笙这个人,不是读书出身,但他有一种温文尔雅、老老实实的神态,虽看起来弱不禁风,却有包容三教九流的本事。

他认为:

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有本事,脾气比谁都大。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有的人生性平和,有的人直率豪放,也有的人刚正不阿,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学会控制,千万别让你的脾气害了你,那样真的得不偿失。

-05-

养成好脾气,好运自然来。一个人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美好。

愿你能有一个好脾气,虽然好脾气不一定能使你拥有高尚的品格,但好脾气一定是你最美好雍容的姿态。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那么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那么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资料来源:https://www.jianshu.com/p/bea588932de1,有改动。

礼仪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行为。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在商务交往中,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就会缺乏协作的基础。如果交往双方都能按照礼仪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则不仅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感情对立与矛盾冲突,还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在众多行为规范中,礼仪规范可以使人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树立自我形象,尊重他人,并赢得尊重和友谊。

(2)沟通协调。礼仪具有很强的信息性,每一种礼仪都能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只有按照礼仪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际交往才可以顺利进行和延续。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还可以促使交流成功和交际范围扩大,进而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性。

(3)增进感情。在人类活动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些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两种感情状态:一种是感情共鸣,另一种是感情排斥。礼仪容易使双方互相吸引,增进感情,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如果不讲礼仪,说话粗俗不堪,就容易产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4)塑造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使组织获得公众的认可。所谓个人形象,就是公众对个人的总体评价。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应该从自己做起,积极地学习、研究和掌握现代商界的礼仪规范。我们每个人都应注重礼仪修养,做到礼仪无小事,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所谓树立企业形象,是指在激烈的商务竞争中,通过得体而诚挚的商务接待、拜访、宴请、社交等活动,为企业树立高效、讲信誉、善待商业伙伴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雇用一个整天不讲卫生的员工,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与一家不讲信誉、员工不懂礼貌的公司合作。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的竞争外,还有形象的竞争。商务人员需时刻注重礼仪,这既是个人和企业具有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与巩固个人和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0oQ7W6E4DcVtGSb8GZOfDFFLXMCtuEb2ElGBVp3bExKdAEppBZxnfxldGkqV19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