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体系内部问题,探索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障碍和创新路径问题。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再仅局限于体系内部问题,“跳出体系抓体系”将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挥农业科技在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笔者对北京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密云等区(县)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展开了调研,先后与北京市农业主管部门、市属科研院所、郊区(县)农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民进行座谈,并走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从体系自身建设和体系之外的环境建设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高端的引领作用

(1)建设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第一,北京市积极优化整合北京的科技、人才资源,搭建了以中央在京及市属农业科研院所(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为基础的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第二,截至2011年底,北京地区拥有与农业相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86家,占全国的30%以上。第三,累计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2家,企业研发机构262家。第四,在政府引导下探索促进科技资源开放的共享机制,强化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发,抢占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物联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制高点,打造全国科技创新源。

(2)聚焦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第一,围绕北京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着力突破了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第二,加快了新品种选育、设施育苗、环境友好栽培、病虫害综合控制、水肥营养调控、设施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提升了“菜篮子”的整体供给保障能力。第三,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瓜果、花卉、畜禽等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种业之都。第四,开展农产品保鲜综合控制、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第五,积极申办、举办和筹备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国际食用菌大会、首届农业嘉年华、园林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大会。第六,2012年北京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200家国内外企业参会(展),展出135个品种、17种栽培模式、75万株植株。第七,会展农业促进了国际间现代农业的科技交流,也促进了北京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3)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快速建设

2010年8月,科技部与北京市联合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任务。目前,农科城“一城五中心多园”格局基本形成。其中,网络服务中心连通20余个农产品行情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成果发布源,与6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网络实现了互联;成立了农科城投资管理委员会和投资有限公司,搭建了投融资服务平台;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研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昌平园、顺义园和通州园共入驻企业96家,形成了“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产业模式。

2.坚持深化改革,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

(1)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目前,北京在种植、农机、水产行业整合设置了187个综合性农技服务中心,畜牧行业设置了175个基层兽医站。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

(2)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

第一,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第三,推行推广教授(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

(3)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区合作,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

3.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而且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

(2)科技支撑绿色建设

北京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1)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

第一,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有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第二,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第三,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

(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

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缺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00家,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00家。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

2.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

(1)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信息发布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2)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

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

(3)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

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

3.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

(1)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政,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

(2)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

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的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所(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促进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理顺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理顺管理体制

本着“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理顺区(县)农委、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职能。重点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技术服务岗位工作,做到专人、专岗、专用,使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为“三农”服务。建议乡镇机构的人员、经费、资产等由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统一管理,在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中,充分听取乡镇政府意见。坚持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和主体地位,敦促落实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相关政策。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履行,科学核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保证专编专用,尽量防止在编不在岗和混岗混编现象。加快推进村级全科农技员工作,力争在北京10个远郊区(县)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农户覆盖率、解决问题有效率、农民满意率为主的动态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不定期的实用技能培训和中长期综合素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作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提升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加推广经费投入

大幅度提高区(县)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改善基层推广机构业务用房、仪器装备、基地建设、配套交通工具等条件。选择一批重点乡镇或中心区域站,重点支持其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现代化综合服务手段等改善,扶持一批示范展示效果好、运行管理模式新、“产学研”一体化、地点相对固定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套餐”工程等建设,并探索科技服务的新渠道和新模式。

2.完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服务

(1)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文件要求,完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和组织机构的建设,推动和扶持“五有”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鼓励和支持建立产业联合社。充分发挥农业专家指导组和辅导员队伍作用,加强对农民办社的指导、培训和服务,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2)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理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生产的关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机制。研究制定北京市院(校)区合作促进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办法,促进科研院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与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等领域中合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推广专项经费,完善科研与推广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研究项目等实际情况确定评估难度。进一步扩大农业推广教授(研究员)制度实施范围,将研究职称评价指标的设置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创新人才倾斜,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

(3)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教育、村级全科农技员培训、骨干农民培养等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造就具有一定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采取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的方式,培育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实施农村农业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对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3.搭建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1)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

加快北京市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促进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开展技术服务,采取手机短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服务手段,着力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服务水平。组建以合作组织、种养大户、运销大户为主体的信息员服务队伍,向农民及时传递各类信息。支持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逐步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新技术。

(2)壮大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实力

以区域特色产业或产品为基础,推动土地使用权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集中,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内部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等职能,以整体优势,提高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城镇社区、批发市场、超市与郊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加强市场的配套建设,完善仓储、保鲜、运输、检测、信息服务等功能,增强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

(四)小结

在推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未来农业发展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直接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实现北京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委领导提出:北京的农村是拓宽战略发展的新空间,北京的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北京的农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新农业。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赋予了“三农”继往开来的深刻内涵。为充分发挥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用,北京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跳出“就体系抓体系”的思维定式,坚持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来诠释新时期的科技服务工作。 MBdcmk38YGGIf6mAXujY6KqTPPZQJlUqchhwIYwpYSv2TpIq5Or5E/0diI7NRF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