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理论由哥伦比亚大学学者Glaser和Strauss(1967)提出,目的是解决研究过程中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再采用数据编码方法,总结归纳出相关理论和模型(田霖,2012)。扎根理论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到概念化和范畴化,再到最终形成理论和模型,都遵循严谨的流程。该理论虽然对收集的原始资料类型没有要求(文献资料、访谈记录、调查数据、案例报道等均可以使用),但是要求原始资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在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按照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步骤进行数据处理。开放性编码,是指在确定对一个中心特征和范畴进行编码前的持续比较分析过程(李志刚,2007)。研究者需要抱有开放和客观的心态,对原始资料进行反复的分析、斟酌和修改,从而达到概念提炼饱和。主轴性编码,是指通过分析和梳理,对分散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组合,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体系结构。主轴性编码一般按照“因果条件—现象—情境—中介条件—行动—结果”的过程构建全面的理论模型,这一过程被称为“典范模型”(张敬伟、马东俊,2009)。选择性编码,是指在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理论性采样中,由研究者通过某种关系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系起来,并对初步的理论与资料进行持续比较来完善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概念完全、关系充分的最终理论。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应尽可能地收集数据佐证核心范畴,并且和前后不断形成的范畴保持理论上的一致性。扎根理论的步骤如图3-1所示。
图3-1 扎根理论的步骤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原始资料总结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定性研究方法,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充足的理论依据,非常适合采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
本阶段的研究目的是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以农业创业人才为核心的创业系统,研究其构成要素不仅要明确构成主体或要素,还要厘清主体或要素的类别。因此,本阶段的研究主题包括:①探讨农业创业人才开展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②探究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③整理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基于以上研究主题,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案例整理的方式收集数据。深度访谈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在创业的农业创业人才,另一种是农业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访谈提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访谈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创建企业类型(或涉及的领域)等基本资料;②农业创业人才的创业动机、机会来源、资金获取渠道、创业过程中的障碍;③农业创业人才开展创业活动过程中涉及的组织或机构;④农业创业人才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⑤农业创业人才个体素质、能力、特质对创业活动的影响;⑥农业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或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⑦农业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或组织在发展和运营中涉及的机构或组织。在访谈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访谈对象的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