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不同年龄的人睡眠时长会有差异

从人的一生来看,睡眠模式其实一直在变。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人的新陈代谢率和睡眠需求都是不同的。睡眠的机制也非常多,并不是简单固定的节律和睡眠周期,任何一个影响睡眠的机制出问题都有副作用和后果。所以我们的健康习惯对于长期睡眠质量的保持至关重要。

刚生下来的婴儿每天需要16~20小时的睡眠时间,到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所需睡眠时间减少到12~14小时,青少年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睡眠时间,而成年人需要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老年人需要7.5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和睡眠研究学会联合发布的2015年最新版睡眠指南中,对现代人给出的建议如下(见图2-2)。

图2-2 不同年龄段建议睡眠时长

不仅睡觉总时长会随年龄变化,睡眠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深度睡眠会逐渐减少(见图2-3)

图2-3 睡眠结构随年龄变化图

在哺乳动物幼崽中,人类婴儿的睡眠时间最长。人类婴儿平均有8小时的快速眼动睡眠和8小时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在发育的最初几周中,婴儿的睡眠需求和结构与成人相比差异很大。在产后的几个月内,婴儿快速眼动睡眠所占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当孩子长大一些时,他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长为6~7小时,而快速眼动睡眠仅有大约1小时。不仅人类如此,而且许多依赖母乳喂养的动物也是如此。

欧美儿科医生对于儿童的睡眠建议如下:

1)根据上述年龄来计算合适的睡眠时长,并让儿童在21点前上床;

2)保证睡眠节律的长期一致性和规律性,优先安排睡眠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

3)睡眠的环境固定且适宜,以提供最高安全感;

4)每日都有30分钟以上足够的户外运动量,2小时以上的活动量和健康饮食习惯;

5)睡前禁止使用手机、电视等所有电子设备,不准带电子设备进入卧室;

6)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经历人际冲突;

7)训练儿童独立入睡的能力,无须陪睡,培养安全感;

8)白天儿童提出的生理和心理诉求都能得到满足,睡前没有怨气或挂念的事情;

9)儿童在入睡前心情平静且放松,睡前兴奋或不开心都不利于睡眠。

青春期睡眠行为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与儿童期相比,青春期睡眠时间开始减少,青少年开始喜欢熬夜晚睡,喜欢凌晨睡觉会成常态。到20岁左右,青少年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逐渐和成年人相同。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心理上的,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变化,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他人认可,更需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一个原因是影响生育能力的性激素变化。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为了便于交配繁殖,处在性巅峰期的青少年的入睡时间都会自动延迟。

进入成年期后,开始出现标准的人类睡眠结构,入睡时间和唤醒时间也更加符合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潜伏期以及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1和2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增加,而在快速眼动期和慢波睡眠期花费的时间似乎会减少。Backhaus等人的实验论文指出 ,中年人的陈述性记忆巩固能力的下降(实验人群年龄为48~55岁)是由于慢波睡眠整体时长较短。

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会缩短,在晚上入睡后很容易惊醒或自然醒来,然后再也无法入睡,如此导致睡眠效率明显下降。这些变化常与老年性脑萎缩、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根据Mander等人的研究,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灰质萎缩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缓慢活动中断的预测指标,这可能会损害老年人的记忆。例如,白天过度嗜睡和夜间失眠,通常也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或帕金森病(PD)的风险。现在我们推测老年人机能和昼夜节律控制的衰弱,导致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并因为睡眠质量下降导致加速衰老,形成恶性循环。老年人的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在还有很多未知待解答。如果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能有所改善,则对其健康和寿命都会有正面的影响。 8ivw3c8yXBzOYFUBaMZQ8MjfzG7mbKyhFzF87rZoxlcEyAheTMinihefgmzg2o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