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说世界上还有像夫妻这般复杂的关系的话,那一定就是母女关系。夫妻间的矛盾,在各种早间剧场、每日剧场中演绎,得益于这样的斯巴达式教育,反而成了公开讨论的话题。但是,母女关系仍是未知的世界,包含的矛盾比任何的关系都要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感到你的母亲很辛苦,那这一定不仅仅是你跟她的问题。
母女的世界犹如交织在一起二三十年的线团似的。尽管如此,与大多数人热议的夫妻矛盾或是婆媳关系不一样,母女之间的矛盾才刚开始被关注。很多母女哪怕知道自己所处的艰难境地是因为对方造成的,也还是无法确定这到底是怎样的矛盾。
母女之间如此亲密,根本不会按照其他的人际关系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母女之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也都是被允许的。彼此靠得很近,仅仅因为是母女。因此,无法将两者的关系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互相感到辛苦的时候,只能用爱憎的关系来定义。
“妈妈!你干吗呀?”
“生个像你这样的女儿就知道了!嗯?”
比如,好朋友事先没有通知就跑来家里,还做了我最不爱吃的清酱汤,坐在我对面强迫我必须喝完。如果对她说:“今天不喝清酱汤吧。”她会说:“我比你更知道你的身体!就听我的,不会错的啦,别废话,吃吧。”然后她又说:“要是冰箱有剩一勺的话,明天我会继续给你做清酱汤的。”听完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家里弥漫着清酱汤的香气,像是个50年老店。
如果有这样一个爱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办,会不会觉得她可怕、不正常?可是,如果是妈妈有这样的行为,你又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她是妈妈,因为她爱你。母亲的爱从来都是强烈的、无私的,还一定会带着奇特的色彩。
只要真切地感受过一次清酱汤事件,那么你就能理解母亲的爱了。但问题是至少有上百种类似方式可以来表达爱。这样的爱的表达方式,当母亲过了青壮年时期后,会像汽车行驶在没有出口的公路上一样,渐渐地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人脑对关系变化的接受和适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缓慢。因此,如果母亲们在中年时期无法正视并跨越子女间问题的话,到了老年会深陷矛盾的深渊,从而使关系愈发恶化。母亲就像每天升起的烈日般依附在女儿身边……作为女儿,只想躲开这炙热的阳光。
母女关系往往不被当作问题,而忽视的原因,我觉得是妈妈们的表达方式不全然是暴力。因为母亲们温柔善良、无私又无助。不管谁都会认为,母亲仅仅是担心和爱护女儿,并没有暴力行为。更有甚,母亲的爱有时会巧妙到连本人都没有察觉其中的问题。
母亲把自己当作是女儿最亲密的朋友或是另一个自己。不仅认为女儿应该接受自己所有的感情,甚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顾忌。当女儿渐渐长大,她会发现:“我是母亲情绪的垃圾桶吗?”可是改变母亲的关系谈何容易。
Rika kayama,《女儿不是母亲的情绪垃圾桶》,第7页,行走的树木
家庭心理学专家Rika kayama描述母亲和女儿的关系时将其定义为“母女压力”。或许这会玷污母亲的爱,但母亲是某人的女儿,姥姥也是某人的女儿,心理上的关系如血缘关系般代代相传,可这也无法将母亲看作某个人的加害者,韩国父系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各种社会产物的结合体呈现出扭曲的母女关系。
还有一点,在韩国社会,母女关系是非同寻常的,母亲们会劝说着女儿,就算是恋爱的世界亦是如此。青涩懵懂的两个人想要交往,往往需要周围的人助力,身边人说的话会影响两人的感情发展。哪怕并非正在交往,若是总被人问起是不是在交往,两人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虽然嘴上否认,但会开始在意,若无其事地偷瞄一眼,又看一眼。因为公司里传闻不断,某天为了撇清传闻见了面,结果这一天,之前单身的两人真的开始交往了……类似这样的,总在你走的路上铺花,是不是不走也得走了?同样也有很多人在推动母女关系的发展。
“哎哟,要生女儿才行,儿子都没用哒,是别人的男人。”(女儿难道不是别人的女人吗?)
“等你老了就知道了,没有女儿的人最可怜,没什么可做的,无论如何要生一个女儿的。”(还随时劝我生个儿子)
这个社会,总是强调女性需要女儿。生儿子是为了家族,生女儿则是为了女性。为什么母亲这么需要女儿?
无论母亲多么认为自己已经想通了,总有一天,女儿会偏离母亲的预想。那一刻,女儿不再在意母亲的期望,而是遵循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还没上小学就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我想这样!”母亲会怎么看?与生儿子的母亲失恋般的感觉不一样,生女儿的母亲会觉得自己被养的狗咬了一口。
Rika kayama,《女儿不是母亲的情绪垃圾桶》,第111页,行走的树木
为此,女儿们需要克服“我与母亲是一样的”的想法。母亲永远都会站在我这边,是我心理层面的分身和支持者,是能分享故事的那个人,更是放松的港湾。因此,母亲想生女儿,也需要女儿。这种无意识的念头,在日常生活中隐蔽却随处可见。这是场非常细腻又平静的心理战争,比如说,母亲想煮四人份的饺子,可发现饺子不够,这个时候母亲会对女儿说:
“怎么办?饺子不够了。就给爸爸跟哥哥吃吧,我们吃别的,要不拉面?”
为什么这个时候,饺子没有女儿的份?为什么母亲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女儿会跟自己一样吃其他的东西呢?为什么女儿不是第一顺位?吃饺子的权利,都被简单地剥夺了。因为母亲有意无意地认为女儿就是自己的分身,就得站在自己这一边,自然会跟母亲一样选择放弃吃饺子,所以没有必要去问她的意见。
假如这个时候女儿说:“我不!我要吃饺子。哥哥,你别吃了,爸爸你也别吃!饺子是我的。”那会怎么样呢?会觉得女儿疯了吧,精神出问题了吧,这会变成母亲无法处理的家庭问题,这可是“抹黑”母亲的事情啊。被挑战了威严的母亲会失去家人对她的信任,变得毫无立足之地。大多数女儿或许会不开心,但因为很自然地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只会撕开拉面的包装袋来疏解内心烦闷的情绪。
在母亲还是个女儿的时候,母亲也一定因为姥姥伤心过。但当成为母亲后,她就忘记了过去,在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作用下,因为期待或是强迫给女儿施压。或许这就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曾经必须团结才能生存的一种方式,因为弱势群体唯有抱团才能存活。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有着各种微妙关系的母女问题,那么母女二人都很难实现各自心理上的独立与成长,女儿又会将这一团乱麻在自己的女儿身上重复上演。
结果就是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又对其他的社会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单单是对自己,甚至会影响子女、伴侣、恋人等各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母亲跟女儿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各自的生活空间里独立生活,这才是能让彼此幸福的途径。
有时母女关系会令人窒息,此时,为确保喘息的空间,应该各自后退一步,客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想要客观,如此即可。倘若将母亲对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转换成是朋友的母亲对她做的,那我会怎么想,我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假设发生在别人身上,又或者看作邻居家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客观的。
你跟母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那要怎么办啊”这话似乎在母女之间显得违和。我们彼此都是拥有美妙声音的乐器,因为不协调,反而总是发出刺耳的声音。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好了,这样我跟母亲就都能保留原有的声音,还能产生共鸣。为了适应与母亲心理上的距离感,因为她去探索无法具象的行为或者选择,努力不被卷入母亲的情感旋涡,为了自己舒服而利用母亲,帮助她以女性的角色存在,不强求女儿成为懂事的孩子,摒弃掌握女儿所有思想的想法……这类的心理层面探索过程可以被称为“调音”。
所有的关系都需要知识和技术,自然也包括母女关系。因为母女之间出现的情况里原本就没有这些。您与您的母亲关系是怎样的?是能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关系吗?因为过于亲密,你们反而成了“不能直视问题的”爱憎关系吗?探索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自己成长的挑战。去挑战吧!去探索吧!如同踏上从未触及的美丽热土一般。离世之前,一定要见证一次,这为自己而活的大地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