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幸被言中:全球进入自然灾害频发阶段

2020年8月,当新冠疫情还处于高峰期时,比尔·盖茨就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将是继疫情之后人类面临的下一场危机。盖茨花了10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并预言:到21世纪中叶(2050年前后),气候变化可能变得跟新冠病毒一样致命。而到2100年,它的致命性可能会达到该流行病的5倍。 21世纪中叶,温室效应预计会使全球每10万人中的14人死亡;到21世纪末,如果碳排放量增速依旧很快,那么气候变化将导致每10万人中的75人死亡。除了盖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2020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也发出同样预警:地球升温和气候问题正愈演愈烈,灾害频发将与疫情反复叠加,给人类带来更致命的打击。这些情况不幸被言中,全球正进入极端灾害多发期。

危机正在降临!不只是新冠疫情,气候极端化导致魔幻的《后天》式灾难场景将会轮番上演。2022年夏季,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遭受了高温的炙烤。美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宣布进入高温紧急状态,超2亿人受到高温影响。英国气温自184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首次超过40℃,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2万公顷森林因高温遭山火侵袭,并造成山火蔓延,超过3.7万人被紧急疏散。在南半球,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都在2022年1月见证了历史性的热浪,澳大利亚西部的昂斯洛在1月的气温达到50.7℃。更令人担忧的是,南极、北极的气温均比以往高出30~40℃。2022年3月18日,科学家在全世界最冷的地区之一、南极冰穹C(Dome C)海拔3233米的康考迪亚科考站监测到-12.2℃的“特别异常”气温;在更高海拔的沃斯托克站更是监测到-17.7℃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纪录高出近15℃。 自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全国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6月13日至8月2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9.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三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遭受空前的极端高温天气“烤”验。

气候异常引发灾难的背后是“地球生病了”。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碳循环大体平衡——植物和其他物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但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大肆砍伐树木、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大自然原有生态失衡。地球吸收不了多余的二氧化碳,臭氧层被破坏,大气环流异常,全球气温攀升。2021年2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语气沉重地宣布:“过去的2020年,人类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瘟疫,也创造了过去1000年来全球的最高温,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目前,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已经上升了约1.1℃。2022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暂时性升高1.5℃的概率逐步增大,到2022—2026年期间,该概率将增至近50%。预计2022—2026年,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高出1.1~1.7℃。

过去80万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170ppm到300ppm之间波动,2022年8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度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414.7 0.1ppm,比2020年增加了2.6 0.1ppm,这是自1958年使用仪器记录以来第五次高增长,是现代观测记录中测量到的最高值。 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棉被,使得地球气候系统中的热量逐渐增加。而在这些增加的热量中,93.4%储存在海洋中,其余的大约6%中,2%加热陆地,2%加热大气,最后的2%左右融化冰盖及海冰。也就是说,全球升温产生的巨大能量很大程度上可由海洋吸收来缓解,但问题严峻到令海洋升温已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PICC)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几乎确定海洋上层2000米变暖趋势增强;1993—2017年的增暖速率至少为1969—1993年的2倍。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海洋变暖报告显示,在2021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4×10 21焦耳,几乎每10年都比前一个10年温度更高。 基于耦合气候模型的预估,海洋将在21世纪持续变暖,2018—2100年间海洋热含量上升的幅度,可能是1970—2017年间的5~7倍[RCP(路径浓度)为8.5时的情景]或2~4倍(RCP为2.6时的情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海洋学专家成里京形象地说:“如果我们把气候变化比喻成大象,海洋就是大象的身子,而地表温度的上升其实是大象的鼻子,比较灵活,变动也快,而‘底盘’其实在海洋。”可千万别小看了这头发烧的大象!尤其是吸收了大量热量的海洋,将变得异常狂暴。过去60年上层2000米的海洋平均温度上升了0.13℃,听上去似乎无关紧要,但若考虑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七成,体积约13.5亿立方千米,0.13℃的升温所蓄积的热量实则相当于每秒引爆4颗原子弹,并且持续引爆60年。 而且,热量还在逐步向深海蔓延,这导致海洋密度分层更加剧烈,也阻隔了氧气、营养物质的交换;加之海洋盐度分离加剧,咸的地方更咸,淡的地方更淡,海水酸化正导致珊瑚礁消失、物种灭绝。仅因为海洋热浪,2017年就有约1亿尾太平洋冷水鳕鱼消失。若不加以遏制,未来的海洋将从孕育万千生命的摇篮变成吞噬城市、屠戮生灵的恶魔!

水城威尼斯在21世纪已因为洪水两次被淹;印度尼西亚因为雅加达频繁受洪水威胁,正计划迁都;太平洋各岛国已然面临“灭顶之灾”,因为从1993年到现在,海平面已上升75毫米,其中40%由海水变暖的受热膨胀导致。科学家测算,如果《巴黎协定》的目标能够实现,到2100年海平面估计将上升0.43米,到2300年将上升1米;若不加限制,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84米,到2300年将上升3.5米。 这也意味着休斯敦、雅加达、曼谷、上海等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截至2017年,有3.39亿人居住在三角洲,其中3.29亿人来自发展中经济体或最不发达经济体。据估计,全球有7600万人居住的地区暴露在热带气旋所导致的洪涝风险下。 《科学报告》的研究显示,到2100年,受海岸洪水影响的土地会增加48%,2.87亿人将在海岸洪水中受灾,损失预计达14.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20%。 根据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的测算,最快在2030年,最慢也会在2050年,全球气温上升将突破1.5℃这个临界值。 全球气温上升2℃,2.8亿人居住的陆地将被淹没;全球气温上升4℃,7.6亿人将无家可归。

在当下的全球经济版图上,最繁华的地方都在沿海沿江地区。面对海洋的“反噬”,各国显然准备不足。虽然气候危机是“温水煮青蛙”,但人类若心存侥幸,依旧只顾着国家争端、地区博弈,那么用不着人类穷兵黩武,气候危机就将大量消灭有生力量,摧毁经济基础。尤其是气候环境的突然逆转会改变经济形态,让各国措手不及。

一方面,美国西南部正遭遇12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胡佛大坝水位创历史新低,农民为节水不得不摧毁林木甚至庄稼。2021年6月,美媒报道,美国西部有72%的地区已陷入严重干旱,其中26%处于特大干旱状态,近1.5亿人受到影响。 实际上,这场干旱从1999年就已开始,持续了20多年。据监测,全美近2/3毗邻的土地都被异常干旱的环境所影响。和1963—1995年相比,2021年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低于当时的50%;除了中南部墨西哥湾等少数地区,美国全国土壤处于干燥状态,含水率极低,不适合播种,这对于美国这个全球大粮仓来说,无疑是重大危机。

另一方面,降水线北移,或在中国北方再造“江南”。中国的气候历来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南方湿润温暖,北方干旱寒冷,可近几年丰沛的降水不但过了秦岭,还穿越了青藏高原,甚至到了西北的塔里木和柴达木两大盆地,就连中国的雨极也从四川雅安推进到了陕西汉中一线。于是,新疆、青海、甘肃的植被随之迅速恢复,黄土高坡也在变绿,尤其是河套植被近3年恢复的数量达到过去20年的总量。未来一旦进入西周时期那样的气候温润年代,那么中国西北很可能从贫瘠的荒漠变成富饶的绿洲。

俄罗斯甚至表示,随着中国降水线的北移,水汽已经过了乌拉尔。伴随降水增多,东欧地区的阔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将进入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的耕地面积也将因此大大增加。未来,西伯利亚这个不毛之地经过土壤改造,有机会成为俄罗斯的新粮仓。甚至有俄罗斯专家乐观地发出豪言,俄罗斯会取代美国,变成全球最大粮仓。但也有专家悲观地预言,热浪席卷北极圈,永冻土加速融化,最遭殃的就是拥有广大冰原地带的俄罗斯。因为在永冻土变得适合耕种前,它会变得不适合通行和承载,建筑将被软化的地表甚至沼泽折损“吞没”,遑论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深层永冻土融化还将释放其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相同单位的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多25倍,一旦甲烷发生爆炸,其威力完全不亚于原子弹。更别提冰封其中的史前病毒和细菌了,一旦这些病菌如新冠病毒那样蔓延,整个地球就会变成人间地狱。

显然,气候变化是把双刃剑,危与机是共存的。1816年是“无夏之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北半球农作物歉收、家畜死亡,导致了19世纪最严重的饥荒;可也正因为当时马匹大量死亡,才直接催生了自行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交通史。历史就是在出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行的。科学家们坦言,气候不稳定才是地球的常态,当下,全球恰恰进入了气候变化的非稳定态。尽管当下全球升温已是共识,但气候变化是极端化与离散化并存的,带来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后果。美国既遭受着飓风、雪灾、旱灾等多重灾难的叠加影响,亦面临海水倒灌之忧,密西西比河流域也许会变成盐碱地。甚至有专家预言,北美一半的土地会在数十年内回到曾经的沼泽状态。如此意外的逆转,无疑将改变美国农作物种植模式和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经济布局。因此,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格局发生的连锁反应,人类应尽早未雨绸缪。

好在人类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和损失,各大国都给出了降碳承诺,但执行力度在国家利益博弈后还剩多少就很难说了,至少从目前看,人类的应对依然苍白无力!若人类再不主动改变,自有大自然之手逼迫人类去改变,这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调整——通过强制减少人类活动来修复地球。实际上,这不是一场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的考试。即便各国都完成降碳指标,也不能阻止温度上升,而是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因此,人类在享受了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胜利之后,也必然要承受由此对地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苦果,并拉开一场重新被环保格式化,因气候改变而造成的全面的经济与产业调整。

这样做,并不仅仅因为人类是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也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据美国银行的测算,21世纪末,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达到69万亿美元,而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将增至每年4万亿美元。尽管因为利益冲突,国家之间大打出手,比如贸易摩擦和科技围堵等,但国家间吵得再凶,也躲不过气候变化这一共同问题。2021年4月,中美在上海就气候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对策。当气候越来越极端化,变化越来越不确定,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时,所有国家都将在共同治理气候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以求打造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对此,中国率先做出表率。对内,2020年6月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便在摸清风险底细的基础上,构建防治体系和应急机制。加之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从大气治理到能源转型,各行各业都在行动。对外,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讲话。就如比尔·盖茨的预判,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霍金曾在BBC纪录片《探索新地球》中警告:地球在2032年将会有一场严重的气候危机,2060年,地球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到2215年地球会走向灭亡。未来百年内,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到外太空寻找可能居住的星球。虽然人类仰望星空,未来也必将冲出地球,但地球始终是我们的家园。人类有时因为思想强大,总觉得自己才是世界主宰,却忘了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的子民,只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已。 q63LM/5CUPiFhoSYf2ePxiAgIMGSIYh7k/qFNgCc4q4CZQu3hWpkXaBPO3jmy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