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班婕妤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有宫廷的地方,就有怨妇。《哲妇》中的王昭君本来也是个怨妇,但她走了出去,成了和亲使者。而更多的怨妇却终身困在深宫之中,耗尽情感,也耗尽青春。这样的怨妇有多少?根本无人知晓,因为她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有一位宫廷贵妇,却把这寥落而幽怨的心情形诸笔墨,让我们不仅知道了她的存在,还意外地收获了一种诗歌题材——宫怨诗。这位才华横溢的宫廷贵妇,是西汉成帝的班婕妤。

说起古代诗歌,有许多题材我们现在还很熟悉。比如边塞诗,我们现在看到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还会随口吟诵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诗句;再比如田园诗,我们现在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打拼累了,仍然会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简朴生活;再比如送别诗,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一定有人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言来相互砥砺。但是,有一类题材,在古代特别常见,名篇辈出,但如今却很少有人想到了,那就是宫怨诗。为什么呢?因为时代不同,宫怨诗的土壤没有了。

所谓宫怨诗,主题就是描摹宫娥们无宠或者失宠的悲哀。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落实到皇帝头上,就是除了皇后之外,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这么多妃子只对应着一个皇帝,当然是得宠的少,无宠的多,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既然三千宠爱在一身,那剩下的人肯定就是无宠的了。这些人青春妙龄,幽闭深宫,怎么可能没有怨恨呢?这是一种怨,叫无宠。还有一种怨,叫失宠。虽然皇帝里偶尔也会有那么一两个情种,但大多数皇帝都是花心的,面对着源源不断选进宫中的美女,他们朝秦暮楚,今翠明红,很少会专情于一人。对那些得宠后又失宠的后妃来说,她们内心的寂寞和感慨,可能比从未得宠的妃嫔还更深刻些吧。这森严而又冷酷的深宫大内,这美貌而又寂寞的后宫女子,正是宫怨诗得以产生的基础土壤。当然,写宫怨诗的不光是深宫里的女子,更多的还是宦海沉浮的文人,他们觉得,自己怀才而不遇正如宫娥美貌而无宠。他们也写宫怨诗,把自己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宫娥和君主的关系,尽情抒发着自己的哀怨和渴望。

无论是宫娥写宫怨诗还是文人写宫怨诗,都有一个共同的鼻祖——班婕妤。班婕妤是西汉成帝的妃子,她既是宫娥,也是文人,她留下了中国第一首货真价实的宫怨诗,名为《怨歌行》,又叫《团扇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什么意思呢?齐地所出的上好丝绢刚刚裁出来,就像那洁白的霜雪。用它制成一把又圆又白的合欢团扇,仿佛是天上的明月。你那么喜欢这团扇,总是把它揣在衣袖间,只要热了就拿出来摇一摇,马上就有清风扑面。可那团扇却总是担心着秋天的到来,担心那凉风会取代夏天的炎热。到那个时候,团扇就会被扔进箱子里,你往日的恩情也就此中断。

事实上,班婕妤的人生,基本上就是按照这首诗展开的。先看前两句:“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这是在讲什么?讲团扇的出身。这团扇是齐地的丝绢裁剪出来的,而齐纨鲁缟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织品,这团扇的出身,是多么优秀啊。其实,这不仅是团扇的出身,也是班婕妤的出身。班婕妤是何许人?如今说到“班”姓,大家可能基本无感,但是,两汉时期的班氏,可是鼎鼎有名的高门大族。这个家族出身于芈姓,是楚国王室的后裔。既然出身芈姓,怎么又改成了班姓呢?据说当时楚国的令尹(宰相)子文是由老虎抚养长大的,楚国管老虎叫班,于是,这个家族的后裔也就姓了班。班氏家族在秦汉之际迁到了楼烦,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宁武,在那边养羊养马,富甲一方。后来,到班婕妤的父亲班况这一代,因为打匈奴立了战功,被授予左曹越骑校尉,这是个不小的武官。既然在朝廷当官,班况就把家迁到了扶风,也就是到了首都地区。父亲做着官,家里又有钱,班婕妤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功地成为气质超群的京师名媛。这样的好出身,好品貌,不就是“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吗?这样的姑娘,在哪个时代都是受欢迎的。

接下来就是第二句“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了。那么好的丝绢,总要有个好用处吧。这洁白的丝绢被裁成了团扇,像满月一样又亮又圆。同样,班姑娘这样的好人才,也应该有个好归宿呀。班婕妤嫁给谁了呢?她入宫了,先当了少使,后来,又升为婕妤。写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班姑娘叫什么名字,之所以叫她班婕妤,是因为她的封号是婕妤,这就好比王昭君的封号是昭君,我们就叫她王昭君一样。婕妤是第几等的妃嫔呢?看看西汉的后宫设置就知道了。西汉的后宫里,除皇后之外,妃子又分为十四等:第一等昭仪,第二等婕妤,第三等娙娥,第四等容华,第五等美人,第六等八子,第七等充依,第八等七子,第九等良人,第十等长使,第十一等少使,以下还有五官顺常等,一共是十四等。班婕妤入宫没多久,就从第十一等的少使晋升为第二等的婕妤,可见是相当得宠的。这就是“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合欢也罢,明月也罢,不正是夫妻爱情的象征吗?

那之后呢?之后就是“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了。扇子被郎君放在衣袖之中,只要热了就拿出来摇一摇,享受那令人惬意的凉风扑面。看起来,这男子真是离不开这扇子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班婕妤已经从得宠到盛宠了。汉成帝有皇后,还有那么多妃嫔,可是,只有她随时随地和汉成帝待在一起,就像那把“出入君怀袖”的团扇一样。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班婕妤的这段好时光。据说,汉成帝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意命人做了一辆大号的辇车,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同车出游了。皇帝这样用心,也算是一番柔情蜜意了吧?可是他没想到,这番美意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班婕妤说:我闲来无事,经常看古代留下的那些图画,那图画里面,凡是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只有夏桀、商纣、周幽王那样的亡国之君,才会和嬖幸的妃子坐在一起。你如果和我同车进出,岂不是和他们一样了!这件事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就叫“婕妤却辇”。想想看,班婕妤是多么识大体、顾大局呀,不像个后宫的宠妃,倒像个前朝的谏臣。汉成帝虽然碰了钉子,但又由衷地觉得她有分寸,知进退,因而更宠爱她了。而且,不光汉成帝宠幸她,就连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连连夸赞,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是谁呢?樊姬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王后。当年,楚庄王沉湎于打猎,玩物丧志,樊姬坚决不吃野味,以此来劝诫楚庄王。楚庄王明白王后的心意,从此一心扑在国事上,终成一代霸主。所以后人都说“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樊姬也因此成了贤后的典范。班婕妤又得宠又懂事,不仅赢得了丈夫的爱情,还赢得了婆母的喜爱,而且这一切还不是靠狐媚惑主获得的,而是建立在守礼教、走正道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班婕妤的福气,甚至可以说是国家的福气了。就在这样的盛宠之下,班婕妤又生下一个儿子,人生的幸福,达到了巅峰。

有道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就像登山一样,如果攀上了顶峰,那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了。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班婕妤不是生了一个儿子吗?这小皇子只活了几个月就夭折了,这当然在她的心头刮起了一阵凉风。但是,真正的凉风还在后头。这凉风来自一对姐妹,一个叫赵飞燕,一个叫赵合德。赵飞燕本来是汉成帝姐姐阳阿公主家的歌女,汉成帝到姐姐家做客,迷上了“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赵飞燕,赵飞燕又引来了自己的亲妹妹赵合德,这两位美女一入宫,很快就被封为婕妤,而且,还在宫中掀起一阵狂飙。这狂飙,是一件巫蛊大案。所谓巫蛊,就是靠诅咒置人死地。《红楼梦》里,赵姨娘伙同贾宝玉的干娘马道婆,用布剪了两个小人儿,写上凤姐和宝玉的八字,再用针扎在小人儿的心口,咒他们死,这就是巫蛊。这种做法在今天属于封建迷信,没人真信,也没人真用。但是在古代,巫蛊却是一种很流行的法术,它号称杀人于无形之中,具有后宫那种暗戳戳、阴恻恻的气质,所以在后宫颇有拥趸者。有人用它诅咒别人,也有人用它罗织罪名,反咬一口。

这一次,班婕妤成了施行巫蛊的嫌疑人,而举报者,则是赵飞燕姐妹。怎么回事呢?当时,赵飞燕姐妹恃宠而骄,首先就得罪了汉成帝的许皇后。许皇后其实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班婕妤得宠,她也并没有为难她。但是,作为一个身份尊贵的皇后,她最多只能容忍班婕妤这样温顺懂礼,大家闺秀型的宠妃,她哪里看得上赵飞燕姐妹那样狐媚惑主的“狐狸精”呢!眼看这对姐妹越来越猖狂,许皇后的姐姐替妹妹着急,就想出一条下策,在寝宫中设置神坛,诅咒赵氏姐妹。这件事很快就被赵飞燕姐妹知道了,她们一不做、二不休,跑到汉成帝那里,控诉许皇后不仅诅咒她们姐妹,还诅咒皇帝。施行巫蛊,诅咒皇帝,这在当时可是重罪。汉成帝一听之下勃然大怒,就此废掉许皇后,把她贬到了昭台宫。本来,这件事到这儿也就结束了,可是赵氏姐妹并不满足,她们还想借此机会,顺手把跟她们品级相当,人品威望都是一流的班婕妤也一并拿掉。怎么拿呢?她们俩诬陷说,班婕妤也参与了巫蛊案。

照理讲,班婕妤在汉成帝身边那么多年,素以知书达理著称,汉成帝还能不了解她的为人吗?可是,就像香港的小说家亦舒调侃的那样,男人的通病就是翻脸不认人,何况这男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说一不二,又疑神疑鬼的皇帝!面对汉成帝的诘问,班婕妤伤心欲绝,却也从容不迫。她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什么意思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这辈子从来也不做非分之想。我觉得,若是神明有知,它肯定不会答应那些无理要求,若是神明无知,向它祈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仅不会搞什么巫蛊,更不屑于搞什么巫蛊!汉成帝就算再昏聩薄情,毕竟心里还有天理二字,终究没有顺着赵飞燕姐妹的意思拿掉班婕妤,反而赐予她黄金百斤,来弥补心中的愧疚。就这样,班婕妤度过了一劫。

可是,尽管如此,班婕妤却也失去了在汉成帝心中的位置。她永久性地退出了汉成帝的生活,最终无宠,无子,了此一生。这不就是诗中所说的“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吗!事实上,就是在后来那些寂寞的日子里,她思前想后,写下这首自怜自叹的《怨歌行》。这首诗写得抑扬顿挫,却又哀而不伤,历来认为,这不仅是宫怨诗的鼻祖,更是宫怨诗的典范。从这首诗里,还生发出来一个成语,叫“秋扇见捐”,比喻妇女被丈夫遗弃。再到后来,唐朝的大诗人王昌龄有感于班婕妤的一生,也写了一组宫怨诗,叫《长信秋词》五首,其中第三首最为出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什么意思呢?天色刚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的尘埃,百无聊赖,我手执团扇对影徘徊。我那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丑陋的乌鸦,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款款飞来。昭阳殿是赵合德的寝殿,这昭阳殿的日影,不就是投射到赵家姐妹身上的君恩吗?它也曾投射到班婕妤身上,只是已经转瞬即逝了!

可能有读者会想,这难道就是你要讲的班婕妤的一生吗?这样的故事虽然哀婉,但是也老套,这样的深宫怨女就算值得同情,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别急,故事还没讲完。《怨歌行》也许可以代表班婕妤的才华,但却并不足以代表她的智慧。事实上,班婕妤不仅仅是个怨妇,她更是一个智者。还是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叫作退路。当年,班婕妤还在最得宠的时候,就把侍奉自己的宫女李平推荐给了汉成帝。汉成帝很高兴,对李平说:“你别因为自己是侍女出身就自觉低人一等,当年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也出身微贱,我就封你为卫婕妤,给你长长精神吧。”于是,侍女李平就成了跟班婕妤平起平坐的卫婕妤。那班婕妤难道不嫉妒吗?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后来,班婕妤失宠了,卫婕妤却一直留在汉成帝身边。对于曾经出大力帮过她的班婕妤,她一直顾念,也时时照应。

第二个故事还叫退路。巫蛊事件之后,班婕妤的心就冷了,她再也不敢奢望汉成帝的信任,她怕赵飞燕姐妹还会再捅刀子。怎么办呢?当年,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不是夸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吗?这位王太后,就是后来篡汉的权臣王莽的姑姑,是个非常有实力的人。老太太喜欢她,而且还能压得住赵家姐妹。于是,班婕妤就自请到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去了。在王太后身边,她虽然寂寞,却也安全,赵飞燕姐妹受宠固然没她什么事,但是后来,赵飞燕姐妹失势自杀,也没她什么事。

可能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会觉得,班婕妤怎么像是《甄嬛传》里走出来的角色?她给皇帝推荐侍女的行为像华妃,依附太后的行为像沈眉庄,她难道也是宫斗的一把好手吗?却又不然。班婕妤是一个深谙宫廷生存之道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利用这种懂得而为非作歹,说到底,她也只是以智自防,以礼自守而已。她用冷静的智慧给自己留了后路,也给整个班氏家族留了后路。这个家族后来又出了修《汉书》的班固,写《女诫》的班昭和出使西域的班超,他们让整个中国历史都有了光彩。也许有人会说,凡是留了后路的爱情,都不是爱情,但是我想,班婕妤真心追求的,本来就不是以生以死的爱情,而是规行矩步的得体——得体的言语,得体的进退,同时也是得体的自我定位。这其实是一个儒士的追求,而班婕妤,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女儒士。

西汉绥和二年(前7),汉成帝驾崩。班婕妤向王太后提出请求,要给成帝守陵。也许,她终究还是忘不了当初并辇而归的日子吧。一年之后,班婕妤也病逝了,死后,就陪葬于汉成帝陵中。如今,班婕妤的墓还矗立在那里,老百姓叫它“愁娘娘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虽说班婕妤以《怨歌行》闻名,但仅仅说她是个幽怨的愁娘娘还远远不够,她其实更符合诸葛亮的那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ZMEjh+kXz+aEmnMzXLPQJIqCNJhitGsMawiLqPQ0PuldxF63TZ0hwvGkRTSzT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