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曾子的修身论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郑玄注:“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孔颖达疏:“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郑孔对篇旨作了揭示,却没有提到此篇的作者。

到了宋代,出于道统建构的需要,学者才开始关注《大学》的作者。明道云:“《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乃不差。” 伊川云:“《大学》,孔子之遗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 朱熹进一步推测:“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在《大学章句序》中,朱子又明确指出:“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在朱子看来,《大学》不但是孔子、曾子所作之书,而且是孔、曾之间道统相传的证明。二程视《大学》为孔子遗书,却未说明判断的依据。朱子解释了之所以如此判断的原因:

曰:子谓正经盖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何以知其然也?曰:正经辞约而理备,言近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然以其无他左验,且意其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质。至于传文,或引曾子之言,而又多与《中庸》、《孟子》者合,则知其成于曾氏门人之手,而子思以授孟子无疑也。盖《中庸》之所谓明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正心、修身之效也。《孟子》之所谓知性者,物格也;尽心者,知至也;存心、养性、修身者,诚意、正心、修身也。其他如谨独之云,不慊之说,义利之分,常言之序,亦无不吻合焉者。故程子以为孔氏之遗书,学者之先务,而《论》、《孟》犹处其次焉,亦可见矣。

朱子的推测或认定,是出于义理的判断,出于对道统之思想脉络的理解。具体而言,经文之所以推测为孔子之意,是因为其文“辞约而理备,言近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传文之所以推测为出于曾子门人之手,一是因为《大学》“诚意章”引了“曾子曰”,二是因为《大学》思想多与《中庸》、《孟子》相合。除了“引曾子之言”为客观证据外,其余都是出于义理的推断。从古人著述的通例看,“引曾子之言”的确可以说明《大学》与曾子的亲缘关系。 至于后者,应当说,好的义理判断,并非出于局部的推演,而是基于对思想形态与思想图景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而来的“言必有中”。但这种判断要求很高,相应地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朱子“圣经贤传”的认定,后来成了儒家的主流观点。清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大学》应是秦汉以后的作品。梁涛从几个方面列出了晚出说的依据,一一驳斥: 其一是说,《大学》反映了“大学制度”,而后者为晚出制度(晚至秦汉),实则大学制度未必晚出,且《大学》未直接涉及制度;其二是说,《大学》“修齐治平”的格局,成熟较晚(晚于《孟子》),实则这种思维方式根植于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组织形式,其踪迹见于《老子》、《中庸》、《孟子》等文献;其三是说,《大学》的“止”、“静”等观念,源于《荀子》, 实则郭店竹简即有“止”的观念,竹简《老子》即有“静”的观念。梁涛的辨明,反映了当前学界的一般倾向。其实,战国竹简出土之后,学界已经意识到,《礼记》的很多文献确实是先秦的遗存。具体到《大学》的问题,学者一般都会从《大学》与曾子思想(《论语》所见,或《曾子》十篇所见)的比较出发,肯定《大学》与曾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乃至继承关系; 也有学者,认定《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我们认为,《大学》很可能完成于曾子门人之手,但它代表了曾子的为学规模和思想形态,乃是孔子与子思之间思想发展的一座桥梁。或许,在确切作者无法征考的时候,思想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为重要。《大学》文本在思想史中的定位,既是思想史研究的结果,也是思想史澄清的前提。因此,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以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为依托,重新建立对《大学》古义的理解。 3Wcg4eCHGNL3IUnxKKAdJva0iI/TowyLezaG8CSBcz0ze8att+DfyKMX74a8lk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