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亲代抚育与群居生活

一只死去的、腐烂的老鼠在森林的地面上散发出了刺鼻的气味,空气中充斥着化学物质,这让埋葬虫嗅到了机会。它们是动物世界中的殡葬者,仅有2.5厘米长。埋葬虫很快就来到“新鲜”的尸体前,将其据为己有。成对的雄性和雌性携手击退对手,转移老鼠,将其埋入它们的地下室。埋葬虫在那里剥去老鼠的皮毛,并用特殊的分泌物保存它。雌性埋葬虫在尸体附近产卵,雄性会在一旁帮忙,守护地窖和幼崽。这种亲代抚育方式在昆虫中十分罕见。埋葬虫父母把老鼠当作育儿所来养育后代,也用它来喂养幼虫。这些甲虫是腐尸鉴赏家,它们清理森林地面上的死尸,回收各种小型脊椎动物的尸体,包括其他哺乳动物、鸟类甚至蛇类。这些小动物在死亡中孕育新的生命。

这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亲代抚育。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很恶心(我可没这么想)。一提起动物的育儿方式,人们总是会联想到鸡妈妈保护可爱的毛茸茸的小鸡的画面。但事实不止如此,育儿的方式有很多。一些昆虫,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创造最好的生存机会,往往演化出一些高度复杂的怪异行为。

在整个动物界,亲代抚育的差异极大,新的抚育方式层出不穷。例如近期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蛙,歌利亚蛙(Goliath frog)会用岩石筑巢保护自己正在发育的孩子。对于一些物种而言,根本不存在亲代抚育。例如许多无脊椎动物,它们在产卵后照常生活。而其他更复杂的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则会投入数年时间来抚育自己的孩子。

亲代以各种方式抚育后代,通常是筑巢、喂食和保护其后代免遭掠食者的伤害。埋葬虫等物种已经演化出了不寻常的、往往是极端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后代。以口育鱼为例,这些鱼会长时间停止进食,通过在口腔中孵卵来保护鱼卵。一旦鱼卵孵化,自由游动的小鱼苗就会在父母的口腔中寻求庇护,时间长达几周。父母常常要为其后代做出很多牺牲。亲代抚育时间漫长、限制诸多,有时会对父母产生不利甚至致命的影响。

许多动物过着群居生活。有些物种常年生活在一起,如巨大的企鹅群或家族关系紧密的大象群。有些物种只是暂时群居,在特定的时间(如交配季节)碰面。有些其他种类的埋葬虫甚至偶尔会分享捡来的尸体,把它们埋在一起,共同抚育后代,而后它们就会分开。群居生活可能有许多好处,如增强保护、增加寻找配偶和食物的机会,不过也有弊端,例如竞争更加激烈、疾病风险更大等。群居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全貌,提供大量的信息,例如不同物种有何互动,它们如何竞争、抚育和保护后代,怎样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等。

了解现生动物的亲代抚育和群居生活,是我们研究的起点,有助于我们推测其史前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肯定的是,和现代的动物一样,许多史前物种都会照顾自己的后代,但似乎无法弄清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寻找口中含着小鱼苗的口育鱼化石,或是藏在尸体里的埋葬虫,你若能想象到这些任务有多么艰难,大概就能理解化石记录工作面临的重重难关了。还原真相需要对化石进行谨慎的研究和判定,并与其现生类似物种进行比对。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多个案例作为参考。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史前动物群体也许更容易研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事实。古生物学家可以在这些化石储量丰富的地方进行大量的研究,许多这样的化石点被称为特异保存化石库(德语“ Lagerstätten ”)。这可不是什么花哨的德国啤酒品牌,而是专门用来描述化石点的词汇,即那些著名的化石点,或者化石储藏量大,或者生物体软组织保存良好(软组织通常无法在化石中保存下来),甚至二者兼备,如梅塞尔化石坑(见第1章)和伯吉斯页岩(本章后面会讲到)。这些化石库为了解古生态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们往往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化石,可以帮助描述这些动物可能有过的互动行为。在某个地层中可能会发现成百上千种植物和动物化石,它们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环境状况。根据这些化石,古生物学家可以对哪些动物成群生活、哪些动物是顶级掠食者等问题做出有依据的猜想。即便如此,这样的化石点(常常)也只能帮古生物学家找到线索,而无法提供直接的证据。

我们似乎需要直接的证据,来准确地研究解释动物的种种行为,比如保存在一起的亲代及其卵或幼崽,或者在完全相同的岩层中发现大量的动物以某种方式互动。那么,拿到这些化石后,应该做些什么?本章将深入研究一些非同寻常的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帮助了解原始动物的亲代抚育和动物群体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一些尘封在时间里的那些似曾相识的动物行为。 xSbiH9GeU8dQb7M36+Ok7o7KcE1VlrOxgfipb2OZcOpTlxhokH+zhjM8EjZfSR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