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扬州神童 风华少年

清光绪十二年春,江苏学政王先谦主持扬州府院试,考生经考试录取后即成为正式的生员,也叫诸生,亦即俗称的秀才或相公。张榜公布日,方氏兄弟双双中榜。扬州府下辖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宝应、兴化、泰州、东台 8 县,本地考生 23 名上榜,弟方泽山名列第五。两淮商籍考生 6 名上榜,兄方地山名列第一。商籍是明清两朝的商人因经商而留居他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于行商之省份,在当地参加科考。清朝特别为盐区子弟设立商籍,原因是盐商众多且多为有文化的儒商,其子弟也多以文化为荣。不知为何方地山是商籍生员,而方泽山是本地生员。虽然方家数代书香门第,但方地山以商藉户口参加扬州院试,这也印证了方家祖上经营盐业。

秀才者人才也,明清两朝选拔秀才每三年一次,学子们经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筛选。院试脱颖而出的秀才们参加在各省首府举行的乡试,乡试中举者称作举人,举人们来年春季进京师参加会试,会试入榜晋级者称作进士,进士们再参加皇宫殿试,最后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们继续科考的前途是升官耀祖,即便考举人不第,秀才也还是有些小特权,例如可永久免除纳税和徭役、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事可禀见知县等。清光绪十二年,扬州府院试的特点是出了 3 名年龄很小的秀才,人称“江都三幼童”,江都是扬州的古称。3 人中,王景沂(字义门)15 岁,方地山 14 岁,方泽山才 13 岁,当时较普遍的是 20 岁上下的秀才,江都三幼童同门登科传为美谈。大约从那时起,乡亲朋友们开始称方家二位神童“扬州二方”,又亲切地叫哥哥作“大方”、弟弟为“二方”。因为考试在三月,而大方、二方的生日分别在五月和八月,二人上榜时的实际年龄 13 和 12 周岁,方泽山曾刻有闲章“兄年十三弟十二”,纪念这段不凡经历。

考中秀才后,兄弟俩又同桌备考举人。为了让二人休息陶冶情操,父亲带他俩过江游览焦山。焦山是镇江城外长江之中的江心岛,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次游览焦山写题记。岛上有千年古刹定慧寺,山顶亭内有尊背靠背的“四面佛”。定慧寺方丈早闻扬州神童之说,又见其谈吐不凡,有心试他们的才气,当即指着佛像口诵上联:

面面皆空佛;

小地山不假思索,朗声应下联:

高高在上人。

方丈是以诗钟对联的形式考察孩子们的心智,他所出上联展现佛祖万物皆空的博大精深,以及佛像四面对外而内为中空的实景。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对答的双关语考题,没想到小地山随口所答便语出惊人,让方丈合掌称奇。他所答佛祖高高在人上的思想,充满了对神圣佛学的敬仰,身得方丈满意;而“高高在上人”又是在描述父子三人攀登焦山顶峰,一览长江浩荡的真实描述,也表达了自己志存高远的决心。如此完美的答卷竟在瞬间语出 14 岁的孩童之口,让老方丈大吃一惊。不久方地山再访焦山时,方丈请他将此联写下来。他略微沉思,将这首应对联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提笔写下:

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这是人们能收录到方地山最早的一副对联,也是他誉为神童的成名作。他日后被国人称之“联圣”,这首《题焦山四面佛》被楹联界列为经典。再仔细体会大方此副对联,上下联每个字和词都对丈工整,恰到妙处。“高高在上”对“面面皆空”,人之回头对佛之靠背。语意上呼应了“佛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佛教思想,更难得的是他将莫大的佛学境界与深刻的哲学内涵完美结合。即便是无所不能的佛祖也需靠背的依托,更何况人类。我们要永怀敬畏之心,每当取得成绩都要回头检讨,这样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扬州府的 3 位神童成名后准备两年,终于迎来光绪十四年戊子正科。江南乡试每三年的八月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安徽两省的新老秀才,约有 2 万人涌进了全国最大的考场江南贡院。因为江苏安徽两省在康熙六年之前是一个省,称江南省,这种两省联合考试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江南自古多才子,历史上江南贡院是全国考生最多,举人最多,最后进京夺状元的也多,所以它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考场,每次乡试中榜率不到百分之一。考生们要参加 3 场考试,每个考试 3 天,所以一场乡试考生要闷在窄小的考舍 9 天 6 夜,比文化还要拼耐力。对于十年寒窗的学子们来说,能否加官晋爵、鲤鱼跳龙门全在此一拼了。“扬州三少”方氏兄弟还有王景沂,与扬州“青溪旧屋”的刘富曾、刘显曾,一起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方、刘两家为世交,刘家兄弟四人,因刘氏兄弟年长方氏兄弟 20 多岁,方氏兄弟称他们三叔和四叔。光绪十四年的江南乡试考完,结果成竹在胸的刘氏兄弟中举人,准备不足的少年三人均落榜。所幸来年光绪皇帝大婚加开恩科,考生们不用苦等 3 年。扬州三少携手再赴南京,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乡试。结果王景沂榜上有名,方地山落榜。16 岁的方泽山一鸣惊人夺江南乡试第一,引起轰动,从此江南神童方泽山的名字传颂大江南北。中国古代乡试第一名称之解元,方泽山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江南解元。之前两位著名江南解元,一是清代康熙年间,方姓前辈方苞 32 岁摘得解元,进京会试得进士第四名,后因母亲病重回乡,未参加殿试。另一位很有名气的江南解元是明代大才子唐伯虎,29 岁得江南第一。

方泽山在乡试中所作 3 篇文章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和《述职者,述所职也》。泽山少年老成,文章波澜深刻,书法苍劲古朴。光绪己丑年的主考官是翰林院修撰、上书房行走曹鸿勋和鸿胪寺的李端遇。主考官对泽山的考卷给予很高的评语:“于浅近处见深刻,于平淡中露精神。每至笔意将尽处,忽又打进一语,耐人十日思,此种笔路近来成广陵散,次于礼仪,字洗伐征,书理文法,无不妙入三分笔,为文如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考官阅卷时并不知考生姓名和年龄,写上述评语时,还以为文章出自阅历人生的老先生,张榜之日才知是少年才子方泽山,惊叹大清有幸,此等才俊前途不可限量!泽山的朱批解元范文被其后的莘莘学子研读仿效,他在乡试中的诗作《赋得江涵秋影鹰初飞(得秋字五言八韵)》也广为流传:

九日寒初至,登高豁远眸。

涵虚江有影,飞度鹰知秋。

倒映云容出,新看雪爪留。

清光濡两岸,疏点照孤洲。

临水痕逾淡,凌霄势乍浮。

波平开镜朗,天迥作书遒。

咏入苍茫冷,声传碧落幽。

烟霞休结伴,振翮凤池游。

乡试主考官都是皇帝钦定,各地官员无不殷切盼望本地考生金榜题名,时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与方氏兄弟的父亲交好,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教育厅长,他以自身经历为考生传授经验。陈伯陶(1855—1930)20 岁中秀才,25 岁广东乡试第一名解元,37 岁殿试第三名点探花,一生政绩突出,曾任皇帝的南书房行走,还是暨南大学的奠基人。方地山考前信心满满,落榜很是郁闷,无颜再见陈大人,便做了一副对联检讨自己失利原因:

将伯助予呼,信头脑冬烘,此次又遭红勒帛;

郁陶思君尔,念秀才康了,当时悔写黑蛮书。

“扬州神童”之长兄虽然考场名落孙山,但 17 岁才子的这首考试感言却传颂大江南北。它集诗经孟子、唐宋典故于一处,不但巧妙地将陈大人的名字“伯陶”镶嵌在上下联的第二字,还借古讽今表明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少年不屑与封建腐儒为伍的思想,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将伯助予”意思是请长者帮助,语出《诗经·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头脑冬烘”意思是不明事理、坚持己见,语出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红勒帛”是一则宋代科考典故,才子刘几的文章标新立异,好为险怪之语,他应考适逢大文豪欧阳修做考官,欧阳修深恶其文体,就用红笔在试卷上打了大横杠,刘几的命运可想而知,后人称红笔涂抹文章为“红勒帛”。上联提及陈大人在考前的指导,大概他也知道方家大儿子写文章虽好但不入八股文主流,特地叮咛要严格遵循考试内容和格式要求。方地山觉着上次考试规规矩矩没上榜,这次他要临场发挥,叛逆少年对《君子有三畏》之命题更不苟同,结果他的文章不入考官法眼,落榜是必然的。只有品尝到失败的苦果,方地山才想起陈大人谆谆教导的一片苦心,长叹“将伯助予呼”!下联开头“郁陶思君尔”意思是非常想念您,语出《孟子·万章上》:“象曰:‘郁陶思君尔。’”第二句“秀才康了”是秀才考试落榜的雅称,典自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应举忌落字》,讲了一位宋人科考着迷,害怕听到“落榜”二字,代以“康了”。“黑蛮书”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段传奇,话说李白科考遇上贪官国舅杨国忠和太尉高力士,因为没给二人送礼被捉弄,杨国忠说李白只配给他研墨,高力士说李白给他提鞋子都不够格,唐朝第一才子李白就这样落榜。后来唐玄宗收到渤海国送来一封蛮书,满朝文武无人通晓,于是翰林贺知章奏请让李白试解。李白告知唐玄宗蛮书内容,如有人能认识来信、用渤海国的文字写回信、并且回文能够令渤海国王心服,他甘心臣服大唐,否则威胁要诉诸武力,把唐朝管辖的高丽疆土划入该国版图,气势十分嚣张。唐玄宗见李白译蛮书应对自如,便赐酒请他给渤海国写回文,李白提出条件必须让杨国忠研墨、高力士提鞋子,二者只好乖乖执行。李白醉意中蘸黑墨奋笔草书回文,写了一封有理有据、气吞山河的战书,史称“黑蛮书”。渤海国王看过唐朝国书,惊叹大唐有天神相助,于是归顺唐王朝。方地山人小志气大,要学李白写“黑蛮书”,在考场写了篇君子三不畏的鸿篇大论,而且字迹奇异,一反考卷流行的馆阁体。李白醉写“黑蛮书”,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战成名;没想到方家大儿子的“黑蛮书”却是他仕途的灭顶之灾,所以他在下联有言“当时悔写黑蛮书”。尽管结果不尽人意,方地山也没太难过,他早就厌倦熬人的科举备考,正式宣布“念秀才康了”。他最感歉意的是辜负了陈大人等长辈对他寄予的厚望,说一声“郁陶思君尔”,感谢大人厚爱。

方地山参加江南乡试举人落榜,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是中国古代科考除了他擅长的诗词,还要写八股文,大方是性情中人,每每有了灵感,文思泉涌,针砭时弊,直击要害。他的文章特立独行,不为八股所约。这种“思想危险”、文风不入主流的人,自然不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对象。第二,大方写诗作文章全凭灵感,他以思维敏捷、即兴发挥见长,而乡试、会试都是 9 天三考的马拉松比赛,他的灵性早被时间磨秃噜了。第三是他的字体不像常人所书“欧底赵面”的馆阁体,考卷以工整厚重为优。地山幼时书法参考北魏碑和《瘗鹤铭》,以古雅优美见佳,成人后更是自创独树一帜的“大方体”,试想一个循规蹈矩的考官看着这样不合大卷规矩的字又会有何感想?这年他才年满 17 岁,正是风华少年,但他已对升官发财的仕途心生厌恶。从大方后来事业发展的脉络看,当时多亏他举人失利,以他桀骜不驯、蔑视青紫的性格,即便走上仕途,最多也就是在中国政治底层又多了个怀才不遇的官员,损失的却是中国文坛的一代先师。一般人 20 岁考取秀才,之后就是艰难的科举路,十几年的科举挫折和八股文的束缚,到三四十岁金榜题名时已失去了青年时的锐气。方地山可没这般毅力,他考了两次便不想在科举浪费时光了。中国古代文官治国,参加科考的虽然都是文化人,但科考的本质不是选才子而是为皇上挑选官员。那些恃才自傲、离经叛道的奇人怪才都难入考官法眼,哪位考官也不想给皇上添麻烦。弟弟方泽山的性格、为人和文风皆与哥哥相反。他自小身体文弱,做事专注,因为有一个性格张扬的哥哥,二方之才华虽在大方之上,他有谋略却不显山露水,谦虚谨慎,善待他人。直到江南乡试解元第一,方泽山才一鸣惊人,他的才华和品格铸就其日后成为维新立宪和创建民国的栋梁之材,其事迹以后章节还有详情。

方地山善写策论和诗,王景沂则长于作时文(八股文)。据说大方曾为王景沂补习诗词,帮助他中举。王公子知恩图报,赠地山大洋 1000 块答谢。大方笑曰:“我为君散财造福如何?”不到一月,为人豪爽的大方把这笔钱都送了穷亲戚和请朋友吃酒席。二方有诗句道此事:“知君早被钱神弃,漫把黄金赠故人。”不管怎样,王景沂从此一路仕途高涨,最高做到中华民国国会代议长。方、王两家也成世代交好,下一代结连理枝,方泽山的两位公子娶了王景沂从弟王景琦的两个女儿。当年与方氏兄弟一起温书备考的刘氏兄弟,两家后人也续写姻缘。方地山的女儿嫁给了刘显曾的儿子。方、王、刘三家五相公同科考试,前途各有千秋,锦上添花的是三家亲上加亲,下一代居然还发展出三门儿女婚姻,这在扬州史上也成一段佳话。 ekLFpbqT8oRnSQfQjKy5Lp+pVX8+Mnfy9LZHtnsozgeUzhmL2qGpzn0iU+73Qt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