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护后人 君子之道

大约在 1916 年底,大方为了躲开首都政治漩涡,也和许多清末民初失势政要及名士文人一样退居天津,家住英租界松寿里七号,后来大总统黎元洪和“辫帅”张勋下野后也住在松寿里,都是方家邻居。大方能上能下、待人真诚,他不随风就势的一个例子是如何对待失势的袁家后人。袁世凯去世后,袁家众妻妾带着一群未成年子女搬出中南海,先回河南老家彰德的养寿园。后来洹上村附近发生土匪抢劫,袁家许多人又陆续迁居天津。沈太夫人、金太夫人与袁克文的家眷最初住在河北区地纬路 10 号,那是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在北洋新区建的宅院。二公子袁克文在南方待了 10 年才回到天津。他晚年家住和平区两宜里,是成都道 93 号一座小洋楼。袁公去世树倒猢狲散,他的政敌南京政府还给他按了一顶“窃国大盗”的罪名,处处刁难袁家。从前因帝制与袁公分歧的大方先生非但不人云亦云,还念念不忘袁公生前友情,常来安抚袁公的妻妾,教导其儿女正确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虽然袁府适龄学生都上新式学堂,大方先生仍时常到袁家各处走动,几个大点的孩子喜欢与老师对赋诗词,讨教古玩字画知识。他更不畏外界风雨,履行两家以前的婚约,这与某些家庭因袁家倒台而变世态炎凉,还有一些旧部下对袁家后人避而远之成为鲜明对照,也突显大方重情重义、正人君子的人品。

袁世凯治国一世英名,因最后的败笔而大打折扣,他的治家之道却堪称旧式大家庭的典范。袁家同一屋檐下一妻九妾相处平安,正房于夫人母仪后宫人人敬着,随他打天下的大姨太沈夫人统领各位姨太太和大小佣人,财政大权交给精明过人的五姨太杨夫人。袁公发迹前父母为他定的原配于夫人,是河南老家财主女儿,文化不高,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袁世凯感情上一直不喜欢原配妻子,但仍尊重她正妻地位。他在感情和生理上另寻欢喜,不管是朝鲜公主、名门千金、还是交际名媛、青楼妓女,喜欢的就明媒正娶,为袁家生儿育女,不干那种只吃女人豆腐,不负责任的事。袁公一生操劳国家大事,后宅的大生产也从没闲着,临终还种一子,最小的儿子袁克友是遗腹子,他与大哥袁克定差 38 岁,可见袁公精力之旺盛。袁世凯不但重视子女教育,对夫人们的文化品位也尽心培养。家中请了专门的女教师领着大家学文化做女红,免得各家无事生非闹矛盾。太太们天天学习,自然对公子们的老师尊重有加。后室至尊的于夫人更是带头尊师,大方在袁家坐馆时,于夫人常让仆人送美味佳肴至课堂,令大方先生十分感动。袁公去世 3 年后,于夫人在津去世,方地山敬送挽联:

惟母乃邦人所瞻,子孙众多,为颂雅南无愧色;

忆昔待蒙师以礼,岁时馈问,至今肴核有余甘。

袁世凯深通齐家治国,带头尊重正室,家人和国人也都尊她为第一夫人,此乃上联第一句“惟母乃邦人所瞻”。第二句“子女众多”指袁氏大家庭 17 个儿子,15 位女娃。其实于夫人只生了长子克定,但按中国旧家礼制,所有姨太太的子女仍需称正房原配夫人为母亲大人。于夫人朴实善良,待各家子女都不薄。第三句中“雅南”一词出自《诗经》:“以雅以南,以龠不僭。”意指某人一帆风顺、光彩照人、温文尔雅。根据文献记载,于夫人的实际形象显然与“雅南”相去甚远。一帆风顺还说得过去,一个土财主家的女儿,只因嫁对了人,便荣登民国第一夫人,说她光彩照人则完全离谱。举例在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一次外交活动中某国公使满面笑容,按西方礼仪文质彬彬地伸出手来和第一夫人握手,于氏窘迫得满脸通红,慌里慌张地把手缩到背后,让这位外国公使尴尬不已,从此袁大总统再也不敢带第一夫人上台面了。上联颂扬第一夫人于国于家之尊稍有恭维之意,下联感谢夫人于大方本人之恩却是实实在在。三句话分别是,感谢昔日于夫人以家室至尊,带全家老少尊重本师,每到年终还以额外红包年货馈赠慰问,至今每每想到夫人恩德仍让我心存温暖。“余甘”是一种热带、亚热带落叶小乔木果实,俗称橄榄。余甘果实呈球形,有肉有核,初食时味酸涩,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故名“余甘”。或许当年大方给公子们上课时,女主人所送小吃点心中常有余甘蜜饯,至今仍回味无穷。大方以一件小事,点出于夫人关爱他人的美德,又借这种特别的食品表达了教书先生对女主人的仁德久久难以忘怀。

于夫人与袁世凯所生的唯一孩子是长子袁克定(字云台,1878—1957),别号慧能居士。他幼年随袁世凯历任各地,政治抱负很高。父亲去世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1937 年后再迁北平颐和园清华轩别墅。日据北平时期,日本人想借袁克定之名收罗北洋旧将,许他以北平市长,他拒绝日本人威逼利诱,登报声明:因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拒见宾客。解放后时任北京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将袁克定安排在文史馆,虚职挂名,月支人民币 60 元。有一天,文史馆来了两个人想请他回忆些袁世凯的旧事,他坐着看书,不理不会。他老伴终于忍不住说:“你们走吧,他不会为了这点钱把祖宗卖了。”看来这位皇太子骨头还是很硬的。方地山初来袁家时,克定 27 岁,大方先生对其影响不像克文等几个兄弟那样大,但袁克定仍尊称大方为师。他早年外派为官,每次回家都要来学堂看大方先生和诸位小弟,兴致勃勃地与大方先生请教文史。某日克定自作一副对联请先生指教,大方看后又回赠他一首《答云台》:

一握意难忘,许多眼底新娇,眉尖旧事;

三年香自在,各有袖中吴郡,襟上杭州。

上联大意说上次与克定握手一别,公子们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这次你回来眼前又见许多新娇(新时代,女子们也上学了);下联是说老夫真是羡慕云台,外派逍遥自在,三年换了苏杭两地美差,都是美甲天下的好地方。“袖中吴郡,襟上杭州”出自白居易《古衫》诗云:“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说的是白居易于长庆二年,以中书舍人外放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调苏州刺史。

袁世凯一生最爱,也是最信任的是大姨太沈夫人。她以前是上海滩一个烟花女子,袁世凯发迹前落魄上海,她以自己私房钱救助袁世凯,让他北上投奔淮军名将吴长庆。后来袁世凯仕途稍有所为,没有忘记沈氏的恩情,娶她进门做大姨太,且终生最爱。沈夫人有文化明事理,又阿娜多骄,自从正室于夫人出过外交洋相后,袁大总统都是带沈夫人出入公共场合,很有风范。袁克文的生母是朝鲜公主、袁公的三姨太金氏,因沈氏没有生育,袁世凯做主从小就将二子袁克文过继给沈氏,母子情深。袁家规定众子女管正房于夫人叫“娘”,管生母叫“妈”,而对大姨太沈氏则称“亲妈”。袁世凯去世后,袁克文就将沈夫人接到自己家赡养,直到沈夫人逝去。克文与大方是莫逆之交,又为儿女亲家,大方与沈夫人亦很熟很亲。大方赠沈夫人晚年联曰:

勋名富贵,视若尘埃,但期坐拥曾孙,以愉晚景;

烽火连天,哀鸿遍野,难得飘摇游子,及早归来。

上联讲沈夫人将以前的荣华富贵视若尘埃,即将降生的曾孙才是夫人最期盼的幸福晚年。“但期坐拥曾孙”指袁克文长子袁家嘏与方地山小女儿方初观结婚后,第一个孩子临产,方袁两家翘首期待,尤其是孩子的太奶奶沈夫人,更是期待四世同堂。“坐拥”二字特指沈夫人虽无亲生子女,但她对嗣子袁克文一生怜爱呵护,得济于克文视其为己母,孙辈视其为祖母,现在又“坐拥曾孙”,沈夫人晚年真幸福也。下联说当年军阀混战造成“烽火连天,哀鸿遍野”,难得流连江南的“飘摇游子”袁克文,也在长孙降临前及时归来。上下联结合讲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荣华富贵如尘埃终将落定,亲子爱孙合家团圆才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袁克权(字规庵,号百衲,1898—1941),是袁世凯二姨太吴氏(朝鲜人)所生。1915 年筹备洪宪帝制时,克权年仅 17 年,他既不像大哥克定对父亲谎报民意将他推上悬崖,也不像二哥克文题反诗公然与父亲唱反调。据说如果帝制成功,他最有可能成为父亲的接班人,因为大哥腿瘸有损国家形象,而且他人缘不好,二哥就更无可能,他是坚决反对帝制的。袁克权性情仁厚、内有城府,曾随严修先生游学欧洲,也从大方先生学得一手好文笔和官场历史,如果在中国搞君主立宪,他的内外条件确实有可能成为一位开明国君。下面是大方为袁克权照片所作《题规庵小影》:

早知丰下是英姿,

何事年来骨更奇。

玉立长身才半露,

已愁世上识通眉。

南朝才子才无福,

若作词臣益怆神。

我笑虬须思酬酒,

褐裘来者又何人。

前四句诗评论照片上袁五公子英俊潇洒的半身长像,和透过外貌所彰显的内在气质。大方先生看着五公子长大,从少年英姿到年轻俊秀。“通眉”字面意思是两眉相近,此处暗喻袁克权像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李商隐为李贺作小传云:“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他出身李唐王室后代,却仕途无门,常以诗的形式感慨生不逢时,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大方的第五、六句诗又以“南朝才子”谢灵运比袁克权,古人用“旧时王谢堂前燕”说某人出身显贵,谢灵运出身王、谢两大豪门。他的曾外祖父是“书圣”王羲之,他的祖父谢玄在曾叔祖父谢安指挥下,率 8 万晋军大败 80 万秦军,赢得淝水之战。谢灵运天资聪慧,美誉“南朝第一才子”,他一心想学祖辈建功立业,无奈不受朝廷重视,平生所任最重要的职位是担任南朝宋文帝的侍中,就是陪皇上饮酒作乐、谈论诗文的“词臣”,一生命运悲怆。作者用上述两位历史人物的怀才不遇讲述了“洪宪帝制”败落、袁公去世对年轻的袁克权身心理想的巨大打击,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忘掉治国抱负,在诗词创作和古物收藏中排遣心中的郁闷。大方的最后两句诗化用唐末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的句子“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故事讲的是雄心勃勃要创大业的虬髯客,见到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顿时心服口服,甘愿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伟业。李世民是隋末太原留守李渊的公子,人称“太原公子”,他18 岁出道政治时只是一介布衣百姓。“褐裘”是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大方蓄留长髯风度翩翩,他在许多场合自比胸怀壮志的虬髯客,本以为可以助袁公再建中华复兴之大业,结果因未能阻止袁公“洪宪复辟”的错误,大方的政治抱负也落个虎头蛇尾。尽管个人前途损失巨大,眼前政客也未见雄才伟略,但是大方对中国前途并没失去信心,所以他在诗的结尾举酒杯与袁五公子共勉,放下个人包袱,期待未来中国出现李世民式的布衣领袖,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照片上的袁克权戎装英姿,但袁公的临终败笔造成袁家公子们不可能再有大的政治作为。成人后的袁克权对父亲的功过是非已能够客观对待,曾著《镜清脞录》记录那段历史。大方先生为其写的序言说道:“辛丙之际(1915 年与 1916 年之交),是民国成立迄洪宪帝制。外间所传,每多误会。其间事实,大有可记。偶见规庵所录册子,近水楼台,非同蜃市。”

袁克权与老师大方同在天津,彼此常在一起唱诗、交流收藏心得。由于历史的烙印,他性格由内向心重变得清高孤僻,不似克文风流广交。下面这首《访规庵百衲斋》是袁克权初到天津时,大方先生去百衲斋看望弟子,“畅谈竟日,喜而又作”:

髫龀识为保家主,

重揩老眼信无花。

吾曹文字宜收敛,

大地山河莫怨嗟。

江上时赓对床句,

闺中闲泼指书茶。

华山旧拓惊人物,

相对摩挲到日斜。

克权十分喜爱大方先生赠言,也赋一首七绝《和无隅师韵》:

萧萧压底无长物,

一幅仇英守岁花。

叱咤前雄同辟易,

沉沦异代想呰嗟。

拂尘细读西华字,

活火浓煎石鼎茶。

却忆先生高马去,

杨枝轻送日初斜。

“无隅”是大方的文号,师徒俩一唱一和。“髫龀”古时指少儿。大方第一行诗意是袁克权年少识大体,知道捍卫父亲的名誉,保存传家宝物,老夫没老眼昏花看错人。袁克权第一行谦虚地答曰:家中压箱底的没啥值钱物件儿,怎可比老师家收藏的仇英画,那才是长寿守岁的宝物。仇英是明代四大画家之一,如今他的画都值上千万,只可惜大方家这幅镇宅宝物最终不知去向。大方在第二行诗教导袁克权,在他父亲去世遭到国人指责的新形势下,袁家后人的文风要收敛。国仍是中国,家还是吾家,袁公对国家的功德终将会被国人认可,千万莫对养育我们的大地山河怨恨叹息。克权作答:先父叱咤风云、功过分明,我们都不必多言,只是我辈沉沦,常感有愧父亲和先生的栽培。大方第三行诗劝他以潇洒忘烦恼,红颜才女唱诗歌,泼墨书法品清茶。袁克权生活严谨,一妻无妾,亦不沾风尘女子。所以他回答:自己不似先生和二哥那般风流,无有佳丽陪伴,只有独自“拂尘细读西华字,活火浓煎石鼎茶”。活火浓煎、石壶细茶,它既反映了袁克权的性格,也折射了作者的心境,父亲去世后,外界世态炎凉,他唯有慢火浓茶,自我暖身。那么袁克权每日研读的“西华字”又是何物呢?那可不只是他压箱底的宝物,日后它还成了国家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文物。因此大方第四行诗有言“华山旧拓惊人物”,原来袁克权细读的西华字是华山旧帖,它是史上著名的《西岳华山庙碑》拓片。东汉隶书碑刻,延熹八年四月立于陕西华山,共 22 行 38 字。可惜此碑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幸而传下 4 部不同年代旧拓片。这四部华山碑拓,被称为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顺德本,是文史收藏界最重要的汉代碑帖。素有清末第一收藏家的两江总督端方利用关系和财力,收购了 4 本中的 3 本。现在长垣本和四明本已归北京故宫博物院,华阴本流入日本,顺德本存在香港中文大学。端方是旗人三才子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是袁世凯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两家政治联姻,袁克权娶了端方唯一女儿陶雍。既是家中唯一千金,陪嫁自是十分可观,最珍贵的就是“四明本”华山碑传世拓本。“四明本”明代藏在宁波丰熙万卷书楼,宁波古称四明,故以地名称之。袁克权收藏四明本华山拓片,大方早有耳闻,既来之岂不目睹为快?只见此本整纸装裱一轴,未经剪裁,保存了汉碑的原形,留下了碑额两旁的唐人题名,这是其他三 3 种拓本所缺少的。师徒俩逐字观摩,此碑法度严谨,笔意飞动,神骨俱佳,大方惊叹此乃汉碑隶书的典范。师徒俩相对而坐,只见古纸斑驳、墨彩浓淡变幻,真是爱不释手。他们边品边谈,不觉日落西山,大方仍是不忍离去,这是大方诗的最后两句描绘的动人情形。袁克权也对那一日师徒二人的聚会印象深刻,第四行回忆先生身旁有三夫人杨枝轻盈陪伴,夕阳西斜,高马回返。

沧海扬尘离群索居,世态炎凉的世界并没使袁克权消沉无为,他继续耕耘文坛、著书写作。他出版了诗集《百衲诗选》和《忏昔楼诗存》两册,大方为他的诗集作跋《题袁克权诗集》:

沧海扬尘未是寄,

此间安乐欲何之。

心罗百种闲文字,

渐近无言后有诗。

敢说离群便索居,

相期言笑不嗟吁。

放翁老学终无补,

赖尔高歌一起予。

袁家是一个儿孙众多的超级大家庭,儿女婚配大都是袁世凯生前亲自安排的,亲家们个个是名门大户,感情的事不好说,起码孩子们前半生都在富裕中度过。大方先生作为袁家的师爷,与孩子们情深义重,看着他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也是满心欢喜,再加上他与许多亲家公都是熟人,袁家儿女们办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请大方先生。下面这首贺联是大方先生参加袁克相与晚清军机大臣那桐的长孙女张寿芳婚礼所作:

稽皇古兄弟,惟十有三,祝公子百年好合;

通满汉婚姻,乃一而再,率邦人五族共和。

新郎袁克相,袁世凯第十三子,生母郭夫人是袁世凯的八姨太,江苏绅士郭百万的小女儿。袁世凯故去后,郭夫人带两子一女搬到天津英租界大理道一幢英式三层别墅。袁克相毕业于燕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天津第 41 中学教英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毒打致死。新娘是张寿芳,民国后许多旗人不愿被歧视,改汉姓。她祖父是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镶黄旗人,克相与寿芳的婚礼在北京那家花园举行。那家花园占地 25 亩,房廊 300 多间,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私人园林和交际场所。

大方所赠上联说,新郎在众多兄弟排列第十三,祝公子与新娘百年好合。大方用“稽皇”指袁世凯,有调侃他 83 天洪宪皇帝滑稽作古的意思。考虑到大方对帝制一贯反对的态度,以及两人开玩笑不记仇的交情,项城在天之灵不会与这个没正形的师爷计较。大方的下联则充满民族和谐的正能量,从小两口新婚引申到民族大团结,充分赞扬了袁公“五族共和”的立国之本。五族指汉、满、蒙、回、藏,共和指国家政体,100 多年来中国基本没脱离袁公当初所设计的“五族共和”框架。具体解释下联,在清朝法律中满族高汉人一等,满汉通婚的禁令直至 1902 年才解除,大清倒台后满人地位一落千丈。下联第一句“通满汉婚姻”指那氏和袁氏满汉两族豪门带头通婚,为民族和解做表率。第二句“乃一而再”指袁家人与满族人结婚,乃一而再,再而三。其一是袁五子克权娶两江总督端方之女,其二是袁七女复祯嫁陆军大臣荫昌之子,其三是袁十三子克相娶军机大臣那桐之孙女张寿芳。最后一句“率邦人五族共和”很好理解,袁大总统率全国人民实现五族共和,可喜可贺。大方先生这副贺联上下对仗工整,由小及大,既有对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又有对国家走共和之路、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热切期待。道出两家豪门的特殊背景,又点评了袁公大政的功与过。大事小事,国家个人,关联的贴切入味,无任何生搬硬套痕迹。它不但是一副具有深刻内涵的新婚佳联,亦是为后人留下那个历史时期国事家事的真实史料。以大方先生与袁家公子小姐们的师生关系,他应是参加了许多豪门婚礼,赠送了许多贺联,只可惜百年沧桑,留传至今只收集到上面这一首。

袁世凯几个有才华成就的儿子,长子袁克定搞政治虎头蛇尾,但为了自己的太子梦,曾将老爹忽悠当皇上,也算本事不小,害得老子直骂“吾儿误我”。次子袁克文玩文化成仙,集风流至大成,列“民国四公子”之首,应是给老爹增了彩。五子袁克权性格和能力最有从政潜质,可惜政局突变,他只好深藏书阁。六子袁克桓(字心武,1898—1956)办实业遍布大江南北,抗日战争中还有保护三万难民和国军溃兵免于“南京大屠杀”的壮举,乃袁门虎子、北洋之光。袁克桓的母亲是五姨太杨夫人,袁公天津小站操练北洋新军时,娶的扬柳青姑娘。她生有四子两女,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玖、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玲祯(夭折)。她是大姨太沈夫人之外最为袁世凯信任和宠爱的姨太太,对子女要求很严,不宠不惯,更不放纵声色,尤其对长子袁克桓寄予厚望。1913 年他与五哥克权、七弟克齐一起跟随严修先生出游欧洲各国,就读于英国齐顿汉姆公学(Cheltenham College)一年,回国后在北海五龙亭总统府教育专馆跟着严修、大方等名士继续读书,父亲去世后随母亲迁居天津,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杨夫人深谋远虑,早年为孩子们的精心安排,包括良好的教育和豪华的亲友团,为长子袁克桓日后事业发达奠定了坚实基础。1906 年,周学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开办北洋实业。作为回馈,周学熙也向袁氏家族赠送了启新和开滦两家企业的大量股票。袁世凯去世后分家产,每个儿子 8 万元外加 40 两黄金,还有启新和开滦股票。杨夫人鼓励儿子袁克桓去启新水泥公司上班,参与企业管理。最初有周学熙的提携,他进步很快,1933 年担任总经理。大哥袁克定早期曾做滦州矿务局督办,后来滦州煤矿与英国资本的开平煤矿合办开滦矿务局,袁克桓任中方董事长。袁克桓资本雄厚,又陆续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上海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唐山等地的棉纱厂。新中国成立后袁克桓积极支持公私合营,他的工厂最后都成了国家骨干企业,国家为了感谢他,请他做天津市副市长,他因循母亲遗训远离政治,谢绝了国家的安排。

袁世凯与周馥两人同为朝廷维新改革重臣,一个是直隶总督,一个是两江总督,互相依靠。两家儿女结亲之后关系更铁,袁克桓的弟弟袁克轸娶周馥的三女周瑞珠为妻。大方与周、袁两家关系都密切,周馥 1921 年 85 岁去世,大方万分悲痛,连书多副挽联参加悼念,因袁克轸正在国外学习,其中有一幅大方代袁克轸挽岳丈周玉帅:

识英雄于未遇,真古道所希,数吾父知音,惟公最早;

略辈行为婚姻,真孤儿成立,痛老人聪训,从此无闻。

大方在上联写周、袁两家情谊源于周馥对袁世凯有伯乐识骏马之恩。两人相差 22岁,忘年交始于光绪六年(1880)。袁世凯在参加乡试落榜后,到京师谋事屡受挫折,幸遇已是翰林的老乡徐世昌。徐世昌与周馥有交情,他便资助袁世凯南下广东潮州投奔周馥,当时周是潮州知事兼办潮州海关。周馥十分理解年轻人需要机会,于是他留袁世凯在身边,从文书做起,这便是上联头两句“识英雄于未遇,真古道所希”之意。文秘工作就是写公文,做文章并非袁世凯强项,但在接触中,周馥发现袁世凯是一个头脑灵活、胸有大志的人才。他鼓励袁世凯奔更大前程,并亲自写信向李鸿章推荐袁世凯。这便是上联三、四句“数吾父知音,惟公最早”。袁世凯接过周馥这封直通晚清最有权势的高官推荐信,热血沸腾,再三感谢。可上路后他又开始嘀咕,这李鸿章的名气也太大了,他一个无名小卒真没勇气直接去找李大人。他仔细分析利弊,没去找李鸿章,而是弃笔从戎,去山东登州投奔李鸿章手下淮军悍将吴长庆,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征途和政治生涯,一发不可收。大方的下联为袁克轸悼岳父,“略辈行为婚姻”指袁克轸与周瑞珠的婚姻为双方父辈生前指定。袁公 1916 去世,克轸守孝 3 年后,1920 年与瑞珠成婚,一年后岳丈周玉老又撒手人寰。双方父母先后去世,好在小夫妻都已成人,这就是“真孤儿成立”的含义。最后两句“痛老人聪训,从此无闻”,晚辈切记岳父生前谆谆教导,痛哭从此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的声音。

袁世凯做大总统后,为了将副总统黎元洪拉进北洋阵营,两家政治联姻,袁家九公子,也就是杨夫人所生第二子袁克玖(字铸厚,1903—1973),娶黎元洪之二女儿黎绍芳为妻。黎元洪德厚众望,为先总统举行了隆重国葬,并没追究袁世凯称帝给国家造成的动荡混乱。后来黎元洪去世时,女婿袁克玖远在美国留学,又是大方老师代学生为岳父写的挽联:

每瞻我佛,视若家人,方知大德无违,真能容物;

倘见先父,莫谈国亊,只言群儿安命,并不忧天。

上联说,每次来黎家拜见我佛岳父,均被厚待如自家人,岳丈大德无彊能容万物。下联说倘若岳丈在天国遇见先父,千万莫谈国事,只请转告他老人家,袁家后人均安好,请父亲在天之灵放心。上联语意明确,颂扬黎元洪为人高尚、胸怀宽广。下联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在大方看来,袁世凯之后的北洋政府软弱无能,军阀大战,政局动荡,这些乱糟糟的国事,怎忍心再烦天国上的袁公呢?大方甚至说黎大总统的亡魂升天,见到袁大总统也莫谈国事,可见大方对民国政局失望至极。虽然大树倒下再无阴凉,大方先生鼓励袁家诸公子要自立自强,面对某些政客小人的漫骂攻击,不怨天尤人,各自安好才能告慰两位父亲在天之灵。大方作为两位大总统的生前友好,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大方与黎元洪是天津松寿里邻居。袁克玖少时留学美国待了十年,1930 年回国后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又帮助六哥袁克桓在启新洋灰公司办实业。

除了大哥袁克定,四子袁克端也曾梦想继承父亲皇位,他自比康熙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只因为他能力低,没人真把他当回事。随着袁公取消帝制、离开人间,袁克端无法接受现实导致精神失常,余生无所作为。1936 年端午节,报人张聊止将南行,画家赵松声等友人设宴饯行,席间谈及袁克端名字源于端午生人,大方口出一联:

自断此生遑问天,先生休矣;

以吾一日之长乎,来日大难。

大方生日五月初四,学生袁克端生于端午,袁公忌日在五月初六。上联乃大方自嘲洪宪年间自断生路,丢了教书的饭碗;下联戏言我只比学生年长一天,袁克端生日转天袁公大难,皇四子也疯了。此联看似说旧人旧事,高明之处是作者借机预示了自己的命理。大方熟知生辰八字和星象学,对联说他惶恐地问过老天,说自己来日有大难,本先生真要长眠休止矣。大方此后大病一场,年底即逝,后人常以此对联讲方氏一语成谶,一明一暗,主公忌日与本人命理合归一处。 Lo0RFxTAlOhyvyrmfx6h/ZRLIAn6bR691MUFNAno5WvET5VWbwZdrKo2xDGI3+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