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规劝项城 高不胜寒

1915 年 8 月,袁世凯的亲近谋士杨度(字皙子,1875—1931)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史称“筹安六君子”,以讨论国体为名,推动袁世凯称帝。长子袁克定想成为皇位继承人,父亲做大总统,他什么也捞不到,所以他和杨度是推动帝制最积极的两位。袁世凯心仪君主立宪,但碍于本人在位大总统,他表面上仍是维护共和。8 月 14 日,杨度等 6 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安会宣言,在全国各省广招会员,劝进帝制。

其实早在 1915 年初,杨度兜售君主立宪主张时,袁世凯也争求身边其他幕僚的意见。有关那段历史,方地山在为袁克权回忆录《镜清脞录》所作序言中有片段涉及:“回忆乙卯三月(1915 年三月)在春藕斋,见主座(袁项城),杂论家国琐事。”这里所说“杂论家国琐事”就是商讨袁家私事和国家大事,谐趣幽默是这位才子讨论正事的惯用笔法。大方向主公表明帝制不可行,共和是历史潮流,是民意不可逆转,中国历次改朝换代都有重要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机遇,而当时这两者均与项城不利。经过辛亥革命的广泛动员和成功迫使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世界新兴强国如美利坚亦为共和体制。老牌帝国大英和近邻日本的君主立宪均是既有皇朝改良。戊戌变法是中国实践君主立宪的唯一机会,因为名正言顺,且有内外压力。由于老佛爷慈禧的势力更大,她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很快流产。项城之所以不能搞君主立宪,大方唯恐他落入名不正的境地。如果以大清的名义搞,那是复辟,民心不容。如果项城自立朝代,南方革命党和已被共和思想唤起的民众亦会不从,会被批篡位。北洋众生因为项城身为大总统而前呼后拥,真要是你变共和国成为袁氏朝廷,北洋的有识之士和强人能臣也不会赞同。以公心他们认为这是害了国家,以私心讲是你袁家断了别人当政治国的可能。大方先生为此曾做政治隐喻对联《赠嫦娥》规劝项城:

灵药未应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

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上联谓民国宪政共和,看似一片“碧海青天”,唯我知项城仍心系君主立宪之理想,而且是“夜夜此心何所寄”,但大方还是给项城提出忠告:君主立宪虽是英、德、日等国的灵丹妙药,却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均与项城不利,所以“灵药未应偷”。下联语重心长地劝说项城,地球人只见明月几时光辉,唯有嫦娥身处月宫,她知道光辉的背后多么寒冷寂寞。项城若登基做皇帝,会面对众叛亲离、骑虎难下、高不胜寒的尴尬境地。上联身为幕僚与袁大总统谈理想论国策,远见真酌;下联作为友人为项城个人计议,莫图一时“琼楼玉宇”荣耀,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最终将自毁一世英名。

时任袁大总统秘书的吕碧城与舍生取义的秋瑾,并称晚清“女子双侠”,早年秋瑾组织同盟会反清、被捕就义,吕碧城派人为她收尸。后来清政府由书信往来追查到吕碧城,袁克文和大方又利用袁家关系掩护她,使之免于杀身之祸。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媒体人,也是诗书文字交,近代北京拍卖市场曾见二人合作为友人萧龙友题诗词书法扇面。萧龙友时任财政部机要秘书。作为风雨同舟的朋友,他们早年为项城的维新立宪做宣传,但是中国迈入共和的新时代,国家的掌舵人却被妖人鼓惑,日思夜想开历史倒车,让身旁的进步人士都感心寒。吕碧城心生退意,打算带着母亲远走上海,弃政从商。萧龙友退出政府,专事中医,解放后成为第一位中医出身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大方对几位友人说你们先行一步,我先辞了财政部的工作,因袁氏众公子的教育事宜,暂不能离开,但我决不会留到项城复辟当皇上那一日。吕碧城中年自上海出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常年游历欧美各国与中国之间,居瑞士雪山 10 年,创作了大量中英文诗词,并以海外投稿的方式参加方地山等人组织的诗词沙龙。吕碧城文采斐然,被誉为 300 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名列“民国四才女”之首,另 3 位是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大方的几位好友梁启超、吕碧城等陆续离开袁世凯政府南下,但大方与他们不同,毕竟他与袁家私交更深,还想尽其所能帮项城一把。前几年袁克文曾因六姨太之事与父兄有过一次不愉快,被大方妥善化解,袁世凯称帝是袁克文与父兄的第二次主要冲突。袁克文深受大方先生思想的影响,他不想父亲被帝制所害,既然大哥靠“筹安会六君子”推行帝制,那他也可以找些学者名人,反对帝制。于是袁克文与方地山、赵尔巽、李盛铎、何震彝、梁鸿志等京城名流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君主立宪对大总统不利,筹安会是捣乱。何震彝建议组织一个协会反制筹安会,大家推举政治元老赵尔巽和大总统顾问李盛铎主持。赵尔巽时任清史馆馆长,是袁世凯“嵩山四友”之一,以前曾任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这六人以前就是一个文化圈的朋友,面对国家重大转折关头,亦有同心救国免于倒退混乱。大家请何震彝起草反帝制宣言,与杨度的筹安会反其道而行之。何震彝和梁鸿志都是袁克文的“寒庐七子”密友,坏就坏在梁鸿志是个政治投机分子。梁鸿志(字众异,1882—1946)京师大学堂毕业,曾做亚细亚报编辑、京畿卫戍司令部秘书处处长。他探听到袁世凯心里的真实意图倾向于君主立宪国体,便转身投靠杨度,出卖了“反帝制六君子”。梁鸿志告密后,袁克定向袁世凯控告称大方和袁克文召集乱党,许多政治元老参与其中,何震彝还拟就了一份反政府宣言。袁世凯问袁克文,他以实相告:“我等并非组织乱党,只是担心父亲被杨度所害,欲成立一个协会,驳斥杨度谗言。”袁世凯当时尚未下决心复辟帝制,他担心两边公开论战引起动乱,就对袁克文表示:“杨度不过立此一说,我乃民国之大总统,不会让他胡来,你等也不要给我添乱了。”新成立的反筹安会组织和反帝制宣言都不得不掩声息鼓。事情因梁鸿志告密而败露,大方做联与何震彝开玩笑自嘲:

断发后于梁众异;

痴情不似柳湘莲。

意思是说你我写文章做学问是一流,搞政治还是算了吧,我们既无梁鸿志政治投机快,也缺少真正政治家之坚定性。梁鸿志人如其字“众异”,确实是个与众不同的异类。民国初他是“寒庐七子”中最早剪掉脑袋上大清臣民辫子的,如今又与反帝制的人士一刀两断,出卖朋友,后来他成立劝进请愿团,率数万人长跪数天劝进袁大总统当皇帝,我等君子怎比得了小丑梁众异?柳湘莲是《红楼梦》中文武双全的世家子弟,与尤三姐以“鸳鸯剑”定情。后来柳湘莲误以为尤三姐不守情,尤三姐为证清白,以“鸳鸯剑”雌锋自刎。柳湘莲深为感动,掣出“鸳鸯剑”的雄锋将满头乌丝一挥而尽,削发出家。大方以这段《红楼梦》殉情故事比喻民国政治,为了信仰就应像柳湘莲、尤三姐这样决绝坚定。这首对联先以“断发投机”嘲讽梁鸿志见风使舵、出卖朋友,再以柳湘莲“削发出家”,自我批判反帝制不坚定,文笔十分巧妙。事实也证明大方和何震彝虽聪明绝顶、政见进步,但他们真不是搞政治的料。他们当时不想当乱党与袁公决裂,便中了袁世凯口称不复辟的缓兵之计。如果他们在筹安会成立之初,就向全国人民揭穿筹安会复辟倒退的本质危害,或许后来的“洪宪闹剧”可以避免。由于周围没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筹安会搞民意调查、联署签名劝进,声势越来越大,袁世凯也撕下大总统面具、登基洪宪皇帝。何震彝为此悔恨至极,导致精神失常,1916 年卒于北京,年 37 岁,此乃洪宪元年京城政治一大悲剧。同道者惺惺相惜,大方特送挽联:

生小太聪明,转入糊涂因世变;

所遭皆富贵,自甘憔悴受人欺。

上联第一句讲何震彝少小聪明,不难理解。第二句指何震彝因上述政治事件受刺激精神失常。下联讲何震彝的家事,何家盐商巨富,但因何母早亡,何震彝在钱财上受制于他父亲的姨太太,此乃“所遭皆富贵”。何震彝的妻子是李盛铎的长女,据说是个“妻管严”,此谓“自甘憔悴受人欺”。何震彝因政治和家庭双重不幸,抑郁而终,可惜扬州才子末大展宏图。

袁世凯身边不但有“筹安六君子”和袁克定等人的谗言欺骗,还有政府内部及各省一大批军政要员劝进,他自己脑子里君主思想又根深蒂固,所以许多规劝帝制不可为的建议均没被采纳。大方作为身边人,所能做的就是为项城陈述利弊,希望他悬崖勒马。他为自己不能说服项城而急,更为国家命运所忧。从前袁世凯搞宪政改革、办洋务、推翻清廷建五族共和,方地山都积极支持,但他实不能与倒退复辟的袁世凯为伍。项城虽有大恩于他,但大方一生崇尚社会进步,岂能因私交而忘大义。此后,大方碍于两人之交情,对项城的邀请假装糊涂,总委以推诿。有一次他在北海给公子们上完课后,应邀到中南海的春藕斋与大总统谈话。袁公早知大方不看好帝制,但并没影响俩人的交情,从前他常请大方讲些历史和时事,此时他想请大方先生为他的新政提点建议。大方也知项城经过几个月的犹豫不定,已下帝制决心。文史记载他仅建一言:“与民更事而已,问将何之?”即施政者以民为本,政纲要顺民心而变,这还有什么好问的。其实大方是用简单一句话道出执政者重要准则,表达自己无奈的态度。言外之意,你们现在假借劝进民意,推行君主立宪,将来人民反对你当皇帝时,你也应该顺乎民意更改皇权。接着大方对袁公说以后还是别问我政见了:“狂士不足以语此,唯恐不合旨意,伤了两人十年感情。”对于将来袁皇帝登基后的封官许愿,他则打趣说:“知我莫若公,舍公其谁归,公其月至数百金,派我八大胡同行走可矣”。八大胡同是北京著名的青楼红灯区,清末民初政府各部委的官僚参政等职位,通称之为某某行走。大方先生与吾皇请命,去做青楼妓院的资政参议,还要月俸几百,这显然在跟项城打哈哈。袁项城听罢倒也不怒,反而哈哈大笑,也拿他没办法,算你能。众人皆知大方平生两件不良嗜好,醇酒与女人,敢与袁大总统开这种玩笑的也仅有狂士大方一人。他平常对大总统也很随便,口称项城,诙谐有如几十年老朋友。他说“他们阔人,天天听的是阿谀谄媚,唯唯诺诺,一片足恭之词。偶尔听到谐言笑语,便好像日食珍送,忽得山肴野蔌,喜快轻松,又是一番滋味,我是特用此术的”。用“术”也罢,真性情也好,反正他不能为了哄大总统高兴,就顺杆爬不说真话,那才是害了项城。

袁克文眼见自己组织反帝制的活动被父亲一手压下,而大哥袁克定和筹安会复辟帝制的企图越发明显,心中尽是郁闷,便与爱姬薛丽清到颐和园泛舟昆明湖,心中之焦虑仍难以平复,提笔写了惹下大祸的七律二章《分明》:

乍着微棉强自胜,

古台荒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著,

云起摩崖梦欲腾。

偶向远林闻怨笛,

独临灵室转明灯。

绝怜高处多风雨,

莫到琼楼最上层。

小院西风送晚晴,

嚣嚣欢怨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

东去骄风黯九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

蛩声催梦欲三更。

山泉绕屋知深浅,

微念沧浪感不平。

大方知道君主立宪是项城一生的理想,眼看自己申明大义的劝导和玩世不恭的戏言都于事无补,于是他决定公开发表文章揭露筹安会复辟帝制的险恶用心以及对国家前途和袁公个人的危害,并发表他那首隐喻联《赠嫦娥》和袁克文的《分明》诗,向外界表明袁大总统身边的人并不都与杨度一样,他把文稿寄给老东家天津《大公报》,报社同仁十分钦佩大方的胆识,决定立即排版刊印。袁世凯一贯重视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他在报界耳目众多,得知《大公报》要发大方反对帝制的文章,急派人去天津《大公报》,听说版已排好,来人在军警帮助下,拆版毁样,造成《大公报》出报延误。尽管大方的文章未能见报,但文章和诗词对联内容却由报界友人传向公众。袁克文的《分明》诗在民国年间广为传颂,后来他的好友易实甫将两首诗压缩成一首七律,寓意更深,取名《感遇》,因此它有两个版本和两个名字。诗人蕴藉之意即有感对父亲是非不分,压制“反帝制六君子”愤愤不平,也分明了自己反倒退的态度,劝诫父兄不可妄为、逆天行事复辟称帝。当时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士也大多引用此诗,说袁家内部也有人反对帝制。袁克文《分明》的两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与老师方地山《赠嫦娥》的语句“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一脉相承。多年过后,袁克文又亲笔重书《分明》,赠予方地山女儿方初观,纪念两家那段风雨同舟的不凡经历。

当年大方发出《大公报》稿件便回家躲了起来,但身在暴风雨中岂能得安宁。由于公子师的身份特殊,袁世凯担心他反帝制的态度影响袁家诸公子,另外他也怕内心的秘密传给外界,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恰好袁克定抓住二弟的把柄,在父亲耳边煽风点火,说《分明》诗为反诗,大方先生不但教唆克文反对父亲,他还煽动民情,寄给《大公报》的文章也已外泄,造成南方革命党广为传唱“莫到琼楼最上层”,并且克文可能要南逃(诗中云“南回寒雁掩孤月”)。袁世凯一怒之下将方地山和袁克文师徒俩分别软禁在北海,以免他们坏了他的登基大事。纵观整个复辟过程,孙中山的革命党骨干多数流亡海外掀不起大浪,北洋政府中央和各省军政要人或阿谀奉承,或是碍于项城关系不便公开表态,复辟派甚嚣尘上。大方、克文师徒及云南拥兵的护国英雄蔡锷,还有反对复辟的财政总长周学熙,当时都被袁世凯看管起来,如此也可看出袁世凯防范之内外重点。

大方回首袁府 10 年出谋划策、尽心教学,他不求高官厚禄,但求良心为安,如今因政见不合身陷囹圄,满腹牢骚无处发泄,随手写了一首杂诗,讽刺政治,挖苦自己:

狙公博爱群猴笑,

阮籍猖狂众口讥。

青眼看人尤有罪,

温言传我孰能违。

频年鹿马心和泪,

此日贤愚是更非。

故纸堆中能墨守,

不求花芳共依依。

明代刘伯温写过一则寓言故事《楚人养狙》,讲的是楚国养猴子的狙公残酷剥削猴子,猴子们觉醒后造反,最后主人被饿死。大方在第一行诗中反用这段寓言,袁公博爱重情,他一路高升不忘提携左右幕僚和部下,如今要登基天子,又为弟兄们加官晋爵,群猴一片欢呼,唯独不识抬举的阮籍(指大方本人)猖狂反对主公的好事,拒绝为主公登基写劝进书,招致北洋众生的一片讥讽和声讨。第二行诗“青眼看人”是有关阮籍的一个典故,他用黑眼珠正视尊敬之人,用白眼蔑视小人。大方尽管一贯尊敬项城,但因为帝制纷争还是得罪了主公,如今项城不计恩怨,再次温情地请他出山,对于重情重义的大方来说,违背主公一片好心确实难以抉择。第三行诗讲鹿和马的寓言,鹿与马为一块草地相争,鹿有犄角占优势,于是马就求助人赶跑了鹿,但马也因此丧失了自由,人给马套上缰绳,对它说“我帮你夺得肥沃草场,你从此就要听我指令乖乖地干活”。大方事业辉煌离不开袁公的帮助,10 年来他为报答知遇之恩,鞠躬尽瘁甘愿做主人家的一匹老马,但被人勒住缰绳、有得有失的感觉只有自己内心挣扎落泪。今日帝制之争乃大是大非,圣贤与愚昧一念之差,老马一定要挣脱缰绳,万不能与主人同赴深渊。在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刻,大方宁肯关禁闭,也不为帝制献一计,除了上次劝项城“与民更事”,他再没接受大总统的诚心邀请。最后一行诗进一步表明作者的态度,文人风骨不依芳草花香而飘散,大方要在故纸堆中守住寂寞,以浓墨重笔做学问对抗外面猴子们的喧嚣。大方失去自由两个月,虽然从前顾及交情,对项城的不义之举多是开玩笑推托,但这次他决意不屈服。下面这首诗更直接表明他心有正义光芒,不被强权和利益驱使的君子风范,他不再委曲求全,等待时机一发千钧:

斯人不是池中物,

屈尺求伸经岁年。

万丈光芒今尚在,

蛰伏夜夜气冲天。

袁世凯身旁的美国宪政顾问是最早鼓动君主立宪的人之一,他和英国公使都认为中国国民素质低下,不适合民主政治。日本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山东,夺得德国在华利益,又以撤军为条件提出《五款二十一条密约》威逼利诱袁世凯,袁世凯想当皇帝不假但不要卖国,他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陆徽祥据理力争,令外交家顾维钧活动美国向日本施压,中方与日方艰苦谈判 4 个月。中国政府为反制日本诡计,故意将日本所提“二十一条”无理要求泄露给报界,由此引发全国各地爱国运动,袁世凯又密电冯国璋联合十九省督军通电不惜对日一战,中国政府以民情不可违,迫使日本政府删除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条近似亡国的要求。1915 年 5 月 7 日,日本提出 48小时最后通牒、增兵奉天和山东,陈兵舰于渤海,以武力胁迫。中日国力悬殊,有甲午战争前车之鉴,袁世凯不得不同意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其内容比日本所要求的《五款二十一条》对中国利益的损害小了些许。袁世凯亲自将 5 月 9 日定为“国耻日”,发表声明号召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增加国力,10 年之后再与日本决胜负。在历史上,此事件成为袁世凯政治污点,但有胡适等人认为是弱国外交的成功,它在减小利益损失情况下将中日战争推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借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最终取得胜利。当时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力顾及中日纷争,即便是主战的陆军总长段祺瑞也坦称中国军队只能有效抵抗日军 48 小时。1915 年 10 月 6 日,杨度操纵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国体变更,曾经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因“二次革命”被袁取缔,梁启超因为不满袁世凯倒退而退出政府,他所领导的进步党也分崩离析,所以此时之国民代表大会根本不代表全体中国民意。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恳请袁皇帝登基的劝进声中,保守派和墙头草的各省督军竞相表忠心,长公子袁克定及身边既得利益者们上蹿下跳,为袁世凯登基不遗余力。确信得到世界列强的支持和虚假“民意”劝进,袁世凯自以为势在必得。事到如此,他要恢复帝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无必要保密,大方和克文都恢复了自由。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国号为“洪宪”,史称“洪宪复辟”。侨务秘书是大方在政府的最后一项差事,他没去上班,也无心去给袁家公子们上课,不想碰到新皇上尴尬。再像从前那样,跟项城讲荤段子素白菜肯定不合体统,可要让大方违心给新皇帝行君臣大礼也做不来,索性罢工天天睡大觉。为此他题诗明志:

千年大睡浑闲事,

何必陈抟见太平。

利且不为何况善,

安得高枕听鸡鸣。

方地山对这首诗注释曰:“丙辰(1916 年)初,日居京师,日日过午不起。”说明当时大方天天卧床装睡,拒绝访客,也拒绝袁皇帝登基的宴请。不起床自然也就不去袁府学堂教课了。诗的第一句字面意思明眼人一看便知,第二句则是借古喻今。陈抟(871—989)是晚唐后周和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诗人,长寿 118 岁,人称陈抟老祖。因其养生炼丹术高,被历朝皇帝召见,请教长生秘诀。陈抟左右推托,劝各位皇帝专心研究治国之术,不要花时间在旁门左道。最后两次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和太平兴国九年,陈抟再次来朝觐,宋太宗对在旁的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经历五代离乱之世,他的看法很值得一听。”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大方第二句“陈抟见太平”之出处。读懂了这个故事,大方先生第一、二句诗词的意思就再明确不过了。陈抟深山 40 年研究长生之道,本人道学和玄术远不及这位百岁老人,我准备大睡千年,就不用劳驾洪宪袁皇帝下旨召见了。太平年间,道学高深的陈抟老先生尚无道可传太祖赵光义,鄙人浅陋的昏睡笨招,就更不值袁皇帝三番五次不耻下问了。说白了,袁公之前做事利国利民,大方愿与君同行、献计献策,教育袁氏众公子更义不容辞;现在你不听劝告,行复辟之举,我大方不伺候了。第三、四句则说见利妄为乃不善,还是我日日高枕,躺在床上听鸡鸣心里踏实。我宁可家中坐吃山空,也不会在袁项城倒行逆施时,挣几个亏心钱。方地山再次用其看似消极的冷幽默展示了其清高狂妄,即便如四万万人之上的袁世凯行不义,本人概不待见。中华帝国皇帝登基,大方虽然无力回天但也决不助纣为虐,袁府派人来请,方老师就是足不出户,再题七绝《感事》自嘲:

低帷长枕度深宵,

愿化狐狸怯不毛。

雨少风多知觉变,

穴居倏忽目营巢。

大方自比聪明又胆怯的狐狸,预感风云变幻便筑巢隐藏,他判断复辟帝制是风声大雨点小,终将成不了气候,所以闭门谢客睡大觉,静待局势发生逆转。

其实此事大方并不孤单,身为袁府私塾专馆大总管的严修也对袁世凯当皇上不感冒,袁世凯称帝几次要封他为官,他均于以推托。为此大方有《赠严范孙联》:

君为光武故人,早有声名惊大地;

我亦淮南宾客,怕随鸡犬便升天。

上联把袁公比作大汉中兴的光武帝刘秀,自然是对其政绩的赞誉,而光武故人则是指袁公的老朋友严修。严修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时,任学部左侍郎,力推废科举和现代教育,大方赞美他“早有声名惊大地”,这是上联字面的第一层意思。大方的对联经常一语双关,严修是大学问家,第二层意思不点自明。熟悉东汉历史的人,就会联想到严修好比光武帝的朋友严光(字子陵)。这层意思可从《后汉书·严光传》中读懂:“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光武帝不忘故人,但交情和利益不能代替正义,袁世凯称帝,严修隐退,不与其为伍。读懂上联意思,下联大方本人对此事与严修持相同立场就一目了然了。本人虽是袁公厚待的淮南宾客(扬州古代属淮南王领地),却唯恐像某些势利之人,跟着洪宪皇帝鸡犬升天。考虑词性对仗,淮南王对光武帝,大方是将袁公比作淮南诸侯王刘安。他不循旧法,按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淮南地区欣欣向荣。刘安爱贤若渴,吸引了数千宾客,大家一起编巨著《淮南子》。后来刘安脑子发昏,谋反窥窃帝位,汉武帝刘彻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兴兵伐罪,刘安被迫自杀,追随其身边的数千宾客亦未免杀身之祸。下联隐含的第二层意思,我虽为袁大总统宾客,但不能见利忘义,追随帝制作鸡犬,否则只怕是帝制败落时,便是鸡犬们完蛋上西天。在此大方借用了淮南王刘安和他身边士子门客的悲剧,预示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短命。袁世凯称帝,对近身的士子严修和方地山封官许愿,仍未动摇二者反对历史倒退的态度,但限于当时两人尚在袁的势力范围,大方对袁皇帝的悲惨结局只是暗喻,这又是大方联语的巧妙。

洪宪袁皇帝上位后,京城上下人头攒动,一派复辟景象,大方虽罢教罢官足不出户,可总挡不住有人上门劝说,于是他与严修二人先后都去了天津的家,眼不见心为静。针对新皇帝登基,大方又发表了两首政治寓言诗《麻姑仙坛新记》和《皇龙出世篇》,极尽讽刺鞭挞:

心知东海必扬尘,

但种桑田待好春。

使得麻姑搔痒处,

为人鞭背总无因。

群仙争拥塞天衢,

鸾凤嘈嘈满太虚。

为问骑龙何所见,

手摩日月一长吁。

大方自跋:“蛰居津门,就当时所谓人望者为之讴歌。前一诗托之《仙坛记》,后一诗则取之皇甫湜《出世篇》。”所谓“人望者”显然是号称众望所归的洪宪皇帝袁世凯。仔细研读这首诗,大方为之讴歌简直就是对袁世凯的极尽挖苦和对新皇上的大逆不敬。《麻姑仙坛记》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名帖,内容是有关麻姑神仙的故事。传说麻姑见过东海 3 次变为桑田,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天上神仙,手似利爪。人间仙人蔡经见之心动“我后背总是瘙痒,如果能用麻姑这只手挠一挠,那多解痒!”他的师傅王方平早已明察蔡经的心思,当即用鞭子抽他后背,教训说:“麻姑仙手怎么可以用来抓背呢!”蔡经的后背阵阵疼痛,却看不到拿鞭子的人。王方平又说:“我的鞭子可不是轻易就能看到的。”大方以神话讽刺袁公的“后背之痒”是想当皇上,君主立宪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麻姑之手,他希望用这只手帮他实现皇帝梦,可到头来后背一定是讨伐的阵阵皮鞭。大方知道自己的两位好友梁启超和蔡锷将军策划武装讨袁,而被山呼万岁的袁公不知何时挨鞭子。既然史上东海曾 3 次变桑田,大方以“心知东海必扬尘,但种桑田待好春”隐喻“护国运动”将风起云涌,必定以填平东海之势扫除封建势力,共和的种子一定会在不远的春天生根发芽,东海变桑田。大方的预言一点不差,袁皇帝只当了 83 天,就在护国运动打击下草草收场,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正是来年春天。

读过唐代文人皇甫湜的散文《出世篇》头五句:“生当为大丈夫,断羁罗,出泥涂。四散号呶,俶扰无隅。”便可看出大方的为人和志向,须知大方自号“无隅”盖出此意,吾生当为大丈夫骑烈马,挣断羁罗束缚,抖出泥涂,长嘶鸣惊天动地。试想如此方大丈夫,怎会为了私交放弃原则,也不可能人云亦云,为所谓人望者讴歌。所以大方的第二首诗仍是无所畏惧,继续对袁皇帝和他身边攀岩附会的人们冷嘲热讽。“天衢”一词出自《楚辞》,本意指天上的道路。“群仙争拥塞天衢”意思是各路劝进朝圣的大仙小妖们争先恐后涌向洪宪天子。“鸾凤”是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两种神鸟,此处比喻袁皇帝为笼络人心,封了大批的亲王侯爵,这些鸟人新贵们嘈杂的叫声充斥京城。诗的最后两句,试问骑龙上天的袁皇帝见到了啥?袁公倒吸一口凉气,答曰手触日月一身惊,真是高处不胜寒啊!

袁世凯登基,全家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唯有二公子袁克文和三公主袁叔祯(字静雪)反对帝制。内务府为袁世凯准备了皇帝龙袍,大概因为心虚,他并没穿龙袍,而是身着大元帅礼服参加登基大典。家人们反倒是无所顾忌,皇后、娘娘、皇子、公主们都穿上典礼服饰照相庆贺。袁世凯特意令内务府为长子克定、次子克文、五子克权缝制太子服,而其他儿子穿公子服,不言而喻未来皇储将从这 3 人中选定。袁克文拒不穿太子服,也不去照相,对父亲登基很不以为然。他与蛰居的大方先生交谈此事,大方赋联比喻:

众鸟欣有托;

孤云独无依。

这是一首著名集句联,上联出自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13 首中的名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写自己的奇思异想和人生感悟。下联出自陶渊明的另一组园田诗《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作者这首对联以孤云比袁寒云,象征着他在袁家孤独无依的处境。大方取陶渊明两首不同意境的诗句合于一处,很恰当的比喻洪宪元年,袁氏家族上百口人全都栖息在袁皇帝这棵大树上欢呼雀跃,唯有袁寒云反对帝制,孤独无所依靠。袁克文对大方先生的比喻颔首称是,答曰:

鸟是众生,当有托为欣;

惟云之高,然无可依耳。

体现了克文理解众兄弟姐妹为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而依托于父亲,他本应为他们欣喜。然而袁克文非凡人众生,他宁可天高孤云、无依无靠,也决不失之正义,逆历史潮流。克文真乃大方嫡传,两首联语前后呼应,文字优美内涵深刻,表达了二人不追随袁世凯复辟倒退的决心。

中国古代历史已多次证明不论是王公还是名士,敢于以孤独之身守志,挑战皇权是很危险的。克文因其才子贤良为众公子之最,被长兄袁克定认为是其继承皇位的最大挑战。他凭手中握有军权,几次寻事刁难克文,情形十分险峻。方太师题诗明志,罢教公子的事迹传诵于南北护国运动,京城亦有别有用心的传言说方太师教唆皇子谋反,这下他的千年大觉是睡不安稳了。形势紧迫,大方顿起豪杰侠义之气,决心以“地山”之高大托起无所依靠的“寒云”。为防不测,方太师一不做二不休,与同心同德的“皇二子”袁克文,一起逃到上海英租界躲起来。因为那时租界有治外法权,中国政府无权在租界内抓人。克文因其品德和才气,是袁世凯众子女中的最爱,虽说他本人无任何政治野心,但京城复辟圈中总有袁皇帝应立贤不立长的争论。“皇二子”是克文故意给自己起的绰号,表明自己无意挑战“皇太子”袁克定,对当储君无半点兴趣。他的志向是成为老师大方那样的名士君子,所以他专门刻了几枚“皇二子”的印章,盖在自己的书法字画上,以示讽刺和清高。熟悉历史的人都知唐太宗李世民为争帝位,杀太子于长安玄武门的故事。大哥克定之前已几次为帝制问题刁难克文,师徒俩远走高飞的主要原因就是预防先皇死后之未然。俩人本就不赞成帝制,何必再蹚浑水,不要在 20 世纪再发生兄弟相残血溅新华门。袁克文之前在上海入了青帮,被推举成青帮大字辈,其最要好的三妹袁叔祯是个女汉子,也随二哥反帝制,在天津加入青帮。二人同入青帮洪门应有借青帮之势,防袁世凯过世后的不测风云的打算。 2bn91pk0jAIQVK++xJRENakvVAE2SrFU9iIPGkdYX002W3TSUvnK9uuEo5k2Rl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