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食茶和把茶作为药物食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茶由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对茶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不重要的功效,把握了茶最为显著的功效——令人兴奋,并根据这种特殊的功效找到了利用茶的最佳方式——饮用,于是茶在中国终于成为一种饮料。这一转变大约在汉代完成。
王褒,字子渊,西汉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褒《僮约》记载了茶在四川成为普遍性饮料的情形。据记载,汉宣帝时期,奴仆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与茶有关,即“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其中“烹荼尽具”指的是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这成为仆人的日常劳动,说明在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经常饮用的家庭饮料,至少在王褒家里是这样的。“武阳买茶”中的武阳,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寿、眉山等地,以及双流的南部地区。这些地方距离王褒的家成都不远,是我国传统的产茶区。武阳在当时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型的茶叶市场。奴仆们几乎每天都去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茶叶的消耗量之大,假设作为药用,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消耗,这也从侧面反映茶在四川已经十分流行。
在汉代,茶作为饮料的功能正在逐渐强化,但是作为饮料的茶是无法与它的药用完全脱离的,由此形成了饮料与药用并存且相结合使用的形式。所谓药用与饮料并存,是指茶有时被当做药物,有时则被当做一种饮料。
汉代,许多关于茶的文献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许慎的《说文解字》、王褒《僮约》等等。这说明了茶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也体现了文人对茶的重视。由于饮茶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而这恰恰满足了文人写作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汉末,东汉王朝没落,逐渐兴起了玄谈之风。文人们终日高谈阔论,当然也需要助兴之物。茶可长饮而且令人神清气爽,于是饮茶在汉末迅速发展。
此外,从汉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叶产量与销量的规模,这反映了民间对茶叶的需求。说明喝茶在民间也很广泛,就像今天很多人喝茶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追求精神兴奋。民间对茶叶的这种观念,使茶成为一种更纯粹的饮料。
诸葛亮是云南茶区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这与其在南征中采取的安抚政策有关。这些政策在西南各民族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有不少与他相关的传说:基诺族的祖先跟随诸葛亮南征到达西双版纳,班师时因掉队而流落在当地山区,被称为“丢落人”,即今基诺族。他们所在的地方被称为乐山。诸葛亮派人给他们送来了茶籽,让他们在山上种植茶树为生。乐茶山从此不断发展,成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这些传说,虽缺乏史料的佐证,但云南茶区的广大茶农都尊奉诸葛亮为“茶祖”却是事实,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生日,不少村寨都举行“茶祖会”,祭拜诸葛亮,祭拜属于“武侯遗种”的古茶树,祈求茶叶丰收、茶山繁荣、茶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