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关于茶的药用价值,千百年来为众多的药书和茶书所记载。而且,茶的一些药用功能至今仍为人们所看重。
关于茶的药用功效,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老人去鸡窝里收鸡蛋,看见一条蛇吞了一颗鸡蛋,老人很生气就找了一个鹅卵石放在鸡窝里,第二天蛇吃了胀的难受,就吸篱笆旁边一棵树上的叶子,奇怪的是,不一会儿蛇肚子上胀起的疙瘩很快消失了。过了几天,老人也吃多了东西,肚子很胀,于是他也从那棵树上摘了几片叶子吃了,一会儿肚子就好了。此后,老人断定这棵树是宝树。人们便根据老人的姓称这棵树为“查树”,传到后来变成了“茶树”。这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其真实性不可考,但也说明了茶的助消化功能。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在长期搜索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尝百草”的亲身实践,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学和药物学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归纳和总结,人们也慢慢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以后便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植物。当然,传说中的神农发现茶叶不一定确有其事,茶叶的发现可能是无数先民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只不过是对先民的歌颂。
古人把茶的疗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因此,先秦时期关于茶药的记载并不多,这并不是人们不重视茶的药用作用,而是当时的人对药物学并无明确的概念分野。
西汉的《神农食经》中讲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此外,《神农本草》这本药物学著作也明确提到茶的医疗功效。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还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茶(当时写作“荼”字),也许正是因为茶能治病、提神,所以他把茶归入药材一类。
汉末华佗的《食论》再次对茶能治病、提神的说法进行了论证。这说明茶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茶在作为正式饮料之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典籍描述茶的药性。如南北朝任昉《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人们对茶的益智、少眠、提神作用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此外,食疗在中国民间也有悠久的传统,中国历来有“万食皆药”的观念,把茶既当作食物又当作药物是非常自然的。
茶疗,即利用茶叶及其他相关中草药或食物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它既保持了茶的特色和作用,又有茶本身所不具备的功效,可谓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茶在中国最早是以药物身份出现的,中国对茶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通过各种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等。在注重饮食保健的今天,饮茶更为风行。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而且充分发挥了茶的保健与养生功效,茶疗正以其独特的力受到人们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