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食茶文化考究

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食茶文化。

食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民间的各种传说还是历史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是茶文化形成的准备和铺垫。

传说中的食茶

在湘西民间流传着一段《苗族古歌》:“在那茫茫的太初,……天塌下来了,砸死了哪一个?砸死了有婆婆。把她埋在哪里?埋在靠河的地方。她伸腿就碰到了茶树………”这段古歌里所描绘的是苗族人上古时期的记忆,从歌中的情形看,可能是发生的一场剧烈地震,人们将死去的人埋在靠河的茶树旁。

古歌里专门提到了茶,显然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古歌中所描绘的“太初”所指的具体年代,但肯定是在种植业出现之前,那么古歌中所提到的茶树也不会是人工栽培的,而是自然生长的茶林,并且茶林的面积很大。所以,此时的茶不可能是药用或是饮用,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茶叶是人们用以果腹的食物。

历史悠久的食茶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及一些可食用植物为生,茶就很有可能被当作植物性食物而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可见,茶最初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原因很简单,在生存艰难、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作为药物而使用。

在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神农氏时期,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采集食物活动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生存,扩大食物来源是原始人的首要任务。原始人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用来充饥,只要不会中毒,就不会影响原始人的食用。这种现象从古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  礼运》)。由此可见,虽然农耕已经萌芽,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神农氏“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植物用以果腹是当时人们的第一目的和最初出发点。

事实上,茶叶也的确可以食用,尤其是茶树的新鲜叶芽。在春秋时期就有食茶的风俗。《晏子春秋》中就曾记载:“晏之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而食,五卵,茗菜而已。”晏子为春秋时人,茗菜就是用茶叶做成的菜羹,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茶在那个时候是被当作菜食用的。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食用茶树青叶的习惯,而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则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当菜吃。加工竹筒茶时,先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经搓揉后装进竹筒里,使茶叶在竹筒里慢慢地发酵,经两三个月后桶内的茶叶变黄,劈开竹筒,取出茶叶晒干,再加香油浸泡,然后作为蔬菜食用。

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也保留着加工和食用“腌菜”的习惯。他们将采集到的茶树青叶晒干或风干后保存起来(这是最原始的茶叶贮存方法,可以随时取用)。然后把晾晒过的茶树青叶压紧在瓦罐里,放置一段时间,做成“腌菜”。这些古老的民间习俗都折射出人类最初利用茶叶的方式。

延伸阅读
布朗族吃茶文化

布朗族是中国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岩冷把经人工栽培后的野生茶叫做“腊”,后来为傣族、基诺族、哈尼族的人们所借用。布朗族的风俗之中有菜茶的传统,并在制好的茶叶上加适量辣椒和盐嚼食。“菜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味甘甜,多食则成,该茶也是招待年长者和贵宾的佳品。此外,布朗族食茶的方式还有: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

古代布朗族把野茶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布朗族对“得责”的认识不断加深,并将其人工培植、转化成可以大面积种植的茶树,然后开始广泛种植。布朗族人常把茶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把它放到嘴里含着来消除劳累。 4qkT+kbaGiuRQYO8+Sx1Hn780+/wOmEw6U+FF1cgSGkkdXt+yNIW7hgVJelYwd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