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于明的紫砂壶
明代茶具以淡、雅为宗旨,而紫砂壶正好迎合了文人的审美意向,逐渐被人们接受,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以铭款为代表的明代紫砂壶艺术,也使茶壶艺术开始向工艺品转化。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明人周高起的《阳羡名壶系》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金沙寺僧是第一个把紫砂泥从一般的陶泥中分离出来的人,此前紫砂泥一直与陶土被视为低档原料,只用来制作水缸之类的日用陶器。金沙寺僧不是陶工,所以成型工艺没有采用陶业常用的工艺手段,而是另辟蹊径。所以,金沙寺僧是当之无愧的紫砂壶创始人。但是,这只是传闻而已。
紫砂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紫砂茶壶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明代后期。正德、嘉靖时开始出现了名家名作。到万历以后,随着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陈仲美、惠孟臣等制壶名家的出现,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紫砂壶泡茶具有其他陶瓷所不具备的优点。长期的实践证明,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不易变质,内壁无异味,而且能耐温度急剧变化,烹煮、冲泡沸水都不会炸裂,而且传热慢不烫手,非常适于泡茶。如文震亨《长物志》中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紫砂壶的兴起还有其社会原因。明代末期,皇帝怠政、政治黑暗,文人士大夫在现实面前深感无力,从而走上独善其身的道路,再加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提倡儒学的中庸之道,尚礼尚简,同时推崇佛教的内敛、喜平、祟定,并且祟尚道家的自然、平朴及虚无。这些思想倾向与人生哲学反映在茶艺上,除了崇尚自然、古朴,又增加了惟美情绪,对茶、水、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紫砂壶适应了这种审美心理,得以大行其道。此外,明代散茶大兴,而且制茶工艺有所改进,出现了发酵茶类,这自然对茶具有新的要求,紫砂茶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接受的。
紫砂壶艺术最为典型的是陶壶铭款,艺术价值非常高。明清时期最为有名的制壶大师是时大彬。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紫砂壶制作所沿袭的制壶工艺。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龚春,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被推崇为壶艺正宗。据史料记载,时大彬为自己所制壶镌款,最初是请擅长书法的人先以墨写在壶上,然后自己用刀来刻。后来,自己直接书写再下刀镌刻,因为时大彬所镌款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许多人争相模仿,可见紫砂壶是明代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尤其是时大彬所制壶更具有符号化的特征。
明代文人饮茶崇尚自然、精致,因此紫砂壶也讲究小巧、朴实。冯可宾《齐茶录》说:“茶壶以小为贵。”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渝旋吸,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低。”
综上所述,明代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而它的质地、造型更是迎合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时尚,并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下开始向工艺品转化,使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经历百年而不衰。
龚春是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制紫砂壶艺人,后人称其所制之壶为“龚春壶”(也可称为“供春壶”),艺术价值极高。明代遗民张在《陶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可见人们的珍视程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供春壶几乎失传,但在清朝时,吟咏龚壶的诗文还可以见到。如朱昆田的《碧川以界茶见走笔赋谢》:“龚壶与时洗,一一罗器皿。”吴锡德《天香 龚壶》:“细屑红泥,圆雕栗玉,乳花凝注多少。古色摩掌,空窑指点,可惜传沙人老。”等等。在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把紫砂壶,因壶把下有“供春”两字篆书款识,因此被认为是龚春所制。龚春之后,制紫砂壶者以时大彬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