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奢侈的宋代茶具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饮茶的世俗化风气较浓,这也使得茶具的艺术性部分丧失,甚至沦为朝廷和士大夫阶层炫耀豪富的工具。这一时期,建州窑的茶盏较为流行。

宋代文人的生活非常优越,但那种报国无门的痛苦却比任何朝代都要强烈,因此他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营造精巧雅致的生活氛围来满足自我,而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在文人与皇帝的参与下,宋代饮茶之风达到了巅峰之境。但是宋代茶风,过于追求精巧,这也导致了宋人对茶质、茶具以及茶艺的过分讲究,从而日趋背离了陆羽所提倡的自然饮茶原则。

斗茶之风对茶具的影响

从现存资料来看,宋人饮用的大小龙团仍然属于饼茶,所以现存的宋代茶具与唐茶具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饮茶方法上,宋与唐则大不相同,最大的变化是宋代的点茶法取代煎茶法而成为当时主要的饮茶方法。同时,唐代民间兴起的斗茶到了宋代也蔚然成风,由此衍生出来的分茶也十分流行。这种点茶法以及斗茶、分茶的风气极大地影响了宋代茶具的发展。

宋人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极力讲求烹渝技艺的高精,对茶水、器具精益求精,宋人改碗为盏,因为它形似小碗,敞口,细足厚壁,以便于观看茶色,其中著名的有龙泉窑青釉碗、定窑黑白瓷碗、耀州窑青瓷碗。为了便于观色,茶盏就要采用施黑釉者,于是建盏成了最受青睐的茶具。其中,产在建州(今福建建阳一带)的兔毫盏等,更被宋代茶人奉为珍品。因为茶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汤花相互映衬,汤花咬盏易于辨别,正是这样的特点,宋人斗茶必用“建盏”。可见,斗茶对宋代茶具的巨大影响。

宋代茶具的特点

建州窑所产的涂以黑釉的厚重茶盏称建盏。建盏品种不多,造型也很单一,但其特别注重色彩美。因为建盏并非是单调呆板的黑色,而是黑中有着美丽的斑纹图案,即《茶录》和《大观茶论》中所说的黑釉中隐现的呈放射状、纤长细密如兔毛的条状毫纹的“兔毫斑”这使的本来黑厚笨拙的建盏显得精致而又极富动感。

从现存资料与实物来看,建盏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其适于斗茶。拿兔毫盏来说,其釉色纷黑,与茶汤的颜色对比强烈,加上胎体厚重、保温性强,使茶汤在短时间内不冷却,同时又不烫手,受欢迎就是很正常的了。此外,建盏在外观上也独具匠心。其敞口如翻转的斗笠,面积大而多容汤花。在盏口沿下有一条明显的折痕,称“注汤线”,是专为斗茶者观察水痕而设计制造的。因建盏特别是兔毫盏备受推祟,宋代诗文里也有很多赞美之词,如苏轼“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毫斑”、梅尧臣“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等。

此外,宋代上层人物极力讲求茶具的奢华,以金银茶具为贵的奢靡之风气很浓。如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茶具的质地有极高的要求,认为炙茶、碾茶、点茶与贮水必须用金银茶具,用来表现茶的尊贵高雅。据史料记载,宋代还有专供宫廷用的瓷器,普通人不许使用。在宋代,这种奢靡之风已经蔓延全国,一些价值百金甚至千金的茶具成为士大夫们夸耀门庭的摆设。

知识小百科
著名的宋代“五窑”

宋代各地窑口林立,全国著名的窑口共有五处,即官窑、哥窑、定窑、汝窑和钧窑。

官窑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有北宋开封窑和南宋杭州窑。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鼻祖。

哥窑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它在釉色和造型上都有极高的造诣,有“青瓷之花”的美称。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因古时属定州而得名。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覆烧技术,可谓独创。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境内,原系民窑,到北宋晚期,朝廷令其烧制供御青瓷,史称“官窑汝瓷”,以绿色釉质见长,被瓷界称为“葱绿色”。

钧窑是北宋至金时的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古属钧州得名。它在烧造技术上独辟径,烧成了色釉,这是陶瓷史上的一大突破。 RGVIa6nRfOlFDDWH8ThG+eF2j5MqOgnGkou+GfyLphIOh7g204z+Yb1ZezlLFw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