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甘馨可口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素有“美景甲东南”之称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传说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好被天心庙的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他的病就好了,后来这个秀才中了状元。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将他带到三株高大的茶树前,告诉他当年治愈病的就是这种茶叶。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帝。老方丈答应了,状元带茶进京,恰逢皇后腹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到了九龙窠,状元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立刻闪出红色的光辉。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上面传说中提到的大红袍就是武夷岩茶中的极品。武夷岩茶的种类很多,一般而言凡是武夷山所产之茶都可称为武夷茶,但只有生长在山谷岩坑,并用乌龙茶工艺采制而得的茶才是武夷岩茶。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佛手高”、“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的历史

武夷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地,唐朝时武夷茶就已出名,被唐代进士徐夤赞誉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代起就被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不过,在元代以前,生产的均为蒸青绿茶,明代开始生产炒青绿茶。而作为乌龙茶的武夷岩茶出现较晚,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武夷山有“闽南第一名山”之称,茶树就生长在岩壑中,岩与茶交相呼应,因此得岩茶之名。这里的土壤因岩石风化而成,含丰富的矿物质,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积累极为有利。故所产茶叶香气馥郁,具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山岩风韵,深得古今茶人的喜爱。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之中的瑰宝,其外观条索壮结,色泽青褐润亮,部分叶面呈现蛙皮状小白点,俗称“蛤蟆背”。冲泡后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叶底软亮,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滋味也浓厚鲜醇,回甜明显,具有独特“岩韵”。当然不同岩茶品质也不同,如肉桂香气辛锐,透鼻诱人,且久泡犹存;乌龙则带有明显的蜜桃香,有隽永幽远之感;佛手高中带有雪梨香,滋味浓厚;水仙则香气高锐,有特有“兰花香”;奇种有天然花香,滋味醇厚甘爽。

武夷岩茶的采制

武夷岩茶的优良品质除了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外,更决定于其严格的采制工艺。岩茶的采摘以形成“驻芽”(俗称开面)的新梢顶部三四叶为标准,这与一般红、绿名茶的鲜叶标准不同。鲜叶力求新鲜、完整。对优质品种、名枞采摘时,还规定不能在烈日下、雨中或叶面带有露水时采,以免影响其品质,而且单枞、名枞的采制都要求分开进行,不得混淆。岩茶加工工艺细致复杂,要经过晒青、晾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扇、摊晾、拣剔、复焙、炖火、毛茶再簸拣、补火等15道工序方能得到成品岩茶,足见其来之不易。

延伸阅读
大红袍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其美丽的传说,更在于它的稀缺性。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岩壁上的那几棵。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数年前,有九龙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既然此茶如此珍贵,管理一定十分严格。据武夷山当地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军人看守过,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lpnaaVf33i3nhmscRfe3V2KERZrTS5zAxFoA8XBHL92Yf0L8BQOMZRqdtDosTZ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