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起三落”的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黄茶,极有观赏价值。冲泡后的茶叶如根根银针在杯中三起三落,浑然一体,打开杯盖,更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宛如白鹤冲天,真可谓茶中奇观。
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据传初唐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八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在君山岛上。后来,他建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井。白鹤真人取井水冲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又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黄翎毛”。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皇帝喜爱,遂将白鹤茶与寺中井水定为贡品。有一年进贡时,由于风浪颠簸把随船带来的井水给泼掉了。押船的州官急中生智,取江水运到长安。皇帝泡茶时只见茶叶上下浮沉却不见白鹤冲天,便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岂料金口一开,即为玉言,从此寺中井水枯竭,白鹤真人也不知所踪。但是白鹤茶却流传下来,即是今天的君山银针茶。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君山茶,规定每年要进贡18斤,由官府派人监督僧侣制造。清代君山贡茶有“贡尖”与“贡蔸”之分。在山上先按一芽一叶(一旗一枪)将鲜叶采回,然后将每枝嫩梢上的芽头摘下,单独制作。制成的茶叶芽尖如箭,白毛茸然,作为纳贡茶品,称为“贡尖”。摘去芽头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茶叶,色暗而毫少,不做贡品,称为“贡蔸”。可见,君山银针是由贡尖茶演变发展而来。
君山银针的产地岳阳君山一带,竹木丛生,郁郁葱葱,四面环水,空气湿润,水雾缭绕,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壤土,具有名茶生产的优良生态环境。所以这里所产的茶叶具有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茸毛密被,色泽金黄,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滋味甘爽,叶底鲜亮的特点。用透明玻璃杯冲泡,可见茶在杯中“三起三落”的景象。刚开始时,茶芽在杯中根根竖立悬挂,似万笔书天;稍后陆续下沉,有的下沉后又上升,这样忽升忽沉,最多可达3次。最后沉于杯底的芽头仍根根直立,宛如群笋破土,堆绿叠翠,芽景汤色,交相辉映,赏心悦目。
君山银针对鲜叶采摘要求很严,每年开采期在清明的前3天,全部采摘肥硕重实的单芽。要求芽长25—30毫米,宽3—4毫米,芽蒂长约2毫米。为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通常盛茶筐内还要衬以白布,足见其采摘的精细。为保证鲜叶质量,还规定了“九不采”,即雨水芽、露水芽、细瘦芽、空心芽、紫色芽、冻伤芽、虫伤芽、病害芽、开口芽、弯曲芽不采。采回的芽叶要先拣剔除杂,然后方可付制。君山银针制作工艺精细而别具一格,分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10个工序。其中“初包”和“复包”为用纸包裹渥黄的工序,这是形成黄茶特有品质的关键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
君山银针于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被赞誉为“金镶玉”,并赢得金奖,因而名扬中外。
冲泡君山银针所用之水以清澈的山泉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具体的冲泡程序如下:用开水预热茶杯,并擦干杯子,以避免茶叶吸水而不竖立。用茶匙轻轻从罐中取出君山银针约3克,放入茶杯待泡。用水壶将70℃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盛茶的杯子,至1/2处,使茶芽湿透。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君山银针是一种以赏景为主的特种茶,讲究在欣赏中饮茶,在饮茶中欣赏。刚冲泡的君山银针是横卧于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春笋出土。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可谓茶之奇观。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就可以品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