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营养最佳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属于半烘炒片形绿茶。其所用原料和采制工艺,以及成茶品质在众多名茶之中独具一格,不同凡响,因而广受茶人青睐,盛名远扬。

1905年前后,六安州麻埠地区有一个茶行的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经炒制便作为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这种制茶方法不胫而走,麻埠的茶行也闻风而动,开始雇用当地妇女大规模生产这种优良的茶叶,并起名曰“峰翅”。之后这种制茶工艺又启发了齐头山的一家茶行,他们将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并分别老嫩炒制,结果事半功倍,制成的茶色、香、形均在“峰翅”之上。于是周围茶农纷纷仿制此法,齐头山附近的茶户,自然捷足先登。这种茶形如葵花子,遂称“瓜子片”,后经人流传就成了“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历史

“六安瓜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六安是淮南的著名茶区,早在东汉时就已有茶。唐朝中期六安茶区的茶园就初具规模,所产茶叶开始出名。陆羽《茶经》中就有“庐州六安(茶)”的记载。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在《六安州志》中也提到齐头山上产名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巨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位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给予“六安瓜片”很高的评价。

六安瓜片在清朝也被列为“贡品”。相传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同治帝。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的待遇了。

六安瓜片的品质特征

六安瓜片按产地常分为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内山瓜片产地主要在紧邻齐头山的金寨县齐山、响洪甸、鲜花岭,六安市黄涧河、独山、龙门冲,霍山县诸佛庵等地。因生态环境优越,加上茶树品种优良,内山瓜片品质优异。外形为单片,不带芽和梗,叶缘背卷顺直,形如瓜子,色泽宝绿,大小匀整;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清澈透明,叶底黄绿明亮,在名茶中独具一格。尤其以“齐山名片”质量最佳。外山瓜片主要产在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该地自然条件不如内山区,茶树长势较差,成茶品质相应较低。

六安瓜片的采制

六安瓜片采制与一般绿茶有很大不同,不是采非常细嫩芽叶,而是待新梢已形成“开面”(叶已全展,出现驻芽)时才采,采摘标准以对荚二三叶或一芽三叶为主,采摘季节通常较其他绿茶迟一些,在谷雨之后。采回的鲜叶不直接炒制,要先进行“板片”,即将新梢上的嫩叶(叶缘背卷,未完全展开)、老叶(叶缘完全展开)掰下分别归堆,然后将新梢各部分分别炒制成不同产品。

六安瓜片制作分为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五道工序。炒生锅即为杀青。炒熟锅主要起整形作用,边炒边拍,使茶叶逐渐成为片状。六安瓜片制作中烘焙较为特别,要烘三次,烘焙温度一次比一次高,每次之间间隔时间较长,达一天以上。通常拉毛火由茶农在熟锅炒完后进行,然后再完成后两次烘干,即拉小火和拉老火。这是对六安瓜片特殊品质形成影响极大的关键工序。烘至足干的茶叶要趁热装入铁桶,并用焊锡封口,以保持成茶品质。

知识小百科
六安瓜片的分级

历史上曾按鲜叶采摘时间来对六安瓜片进行分级:一般谷雨前后3—5天采制的称“名片”,品质最好;稍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瓜片”;进入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因鲜叶粗老,成茶品质较差。也有的产区按原料叶质嫩度来分级:新梢上下的第1、2片叶所制片茶为“提片”,原料最嫩,品质最好;第3片叶次之,为“瓜片”;第4片以上叶为梅片,品质最差。现在分级已作规范,“齐山名片”分1—3等;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QCKG74xKdifbgOKEJtB9qBSdXsVX5ZIsN6SLZQMUxtiTzHUTiyxaqqE7CyvB/A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