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寄寓着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将茶视为正义、质朴、圣洁的象征,并借茶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之道的敬仰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儒家茶人在饮茶时,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因为茶“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品茶活动也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个过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儒家的人格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仁”的特性就是强调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所树立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理想人格经孟子得以极大的发扬,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因为在儒家看来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良好的修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注重人格思想,追求人格完善,茶的中和特性也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因为茶道之中寄寓着儒家追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补之的《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借以赞美苏轼的品格和气节,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也能洁身自好。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华茶道的思想基础。茶是文明的饮料,是“饮中君子”,能表现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以及清高廉洁与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这是由茶本性决定的,喝茶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弊,茶自古就有君子之誉。同时,由于人们对君子之风的崇尚,使得茶的“君子性”在文人雅士的品饮活动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之余,在美妙的色、香、味的品赏之中,移情于物,托物寄情,从而受到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
关于茶的君子性,很多茶人都有论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示俭、示廉,倡导茶人的理想人格。宋代理学兴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茶人多受其思想熏陶。苏轼在《叶嘉传》中赞美茶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周履靖的《茶德颂》盛赞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秘传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鲁望之幽情”。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由此可见,宋代文人对茶性与人性的理解。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茶事活动有深刻的文化情结,其中以怡养性,塑造人格精神是其第一要务。“茶圣”陆羽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一生中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陆羽的《六羡歌》吟咏:“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充分表现了陆羽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苏轼也曾为茶立传,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裴汶、司马光等也都在品饮之中,将茶视为刚正、淳朴、高洁的象征,借茶表达高尚的人格理想。由此可见,众多文人雅士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并以此来寄托人格理想。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雪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斗取红窗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