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道的基本精神

“道”在汉语中有很多意思,所以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林治在《中国茶道》中提出的“和、静、怡、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茶道,但是茶道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这给人们留下了较大的发挥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道形式和思想内容。所以关于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没有明确的归纳标准,林治《中国茶道》把“和、静、怡、真”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很有代表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的全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在饮茶的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等。

佛家提倡人们修习“中道妙理”。在茶道中,佛教的“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茶禅一味”,这实际上是外来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和会”。

道家的清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佛家把“静”视为归根复命之学。

此外,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也离不开静。苏东坡“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首充满哲理的诗,合于诗道,也合于茶道。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士高僧还是文人,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可谓殊途同归。

在中国茶道中,“怡”是人们从事茶事过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驱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乐人生。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原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在老庄哲学中,真与“天”、“自然”等概念相近,真即本性、本质,所以道家追求“返璞归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真迹真品;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另外,还包含了待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总之,茶事活动的每一步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延伸阅读
中国现代茶德

茶文化学家庄晚芳教授1990年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廉——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传统,弘扬中华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益的。 1Q55L8rmvhmizp4kwnJfoqa5FbGAZ61ho08Pz0FWQXEVjETFsQkigLRrf9ok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