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修身养性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中国古代茶道的含义较为广泛。它正式出现于我国的唐代中期,宋至明代则是我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道源于中国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性文化,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这也是中国茶道开始走向成熟的时代。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录》中提出的“茶道”概念主要是指陆羽倡导的饮茶之道,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品饮等一系列程序、礼法和规则。陆羽茶道强调的是“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怡静舒适的雅趣。因此,陆羽也被称为中国茶道的鼻祖。
唐代文化昌盛,文人正是茶道的主要群体,许多文人都将茶作为修身的一种方式,并写出了传世的名作。皎然诗中的“茶道”是我国古代关于“茶道”的最早阐述:“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就深谙其中之道。
此外,唐代佛门的茶道也很兴盛,佛家茶道以“茶禅一味”为主要特征。最为典型的就是“径山茶宴”,一群和尚以“茶宴”的形式待客,僧徒围坐,边品茗边论佛,边议事边叙景,意畅心清,清静无为,别有一番情趣。
宋代是中国茶道走向多样化的时期。当时文人茶道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温盏、点茶等过程,同时借茶励志,颇有淡泊清尚的风气。许多文人笔下都有对饮茶之道的细腻描述,如黄庭坚《阮郎归》一词中的“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眼”,十分精细地表现了饮茶后怡情悦志的感受。陆游《北岩采新茶》: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把饮新茶的口感和心理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的宫廷茶道非常奢侈,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宫廷茶道的主要特征和精神追求做了经典的阐述,他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由此可见,宫廷茶道讲究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它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
明代的茶道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思想。冯可宾在《芥茶笺》一书中讲“茶宜”的十三个条件:“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茶忌”七条:“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这反映了中国茶道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代茶人也主张“天人合一”,使生命行动和自然妙理一致,使生命的节律与自然的运作合拍,使人融入到自然之中。
修身类茶道是古今文人墨客熏陶自身与提高文化修养的一种途径。实践者通过饮活动修身养性,体悟大道,涵养情操,调和五行,心平气和,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一般而言,茶道场所需洁静雅致,一般是在室外,如风景秀美的山林野地、松石泉边、茂林修竹、月清风等等。修身类茶道把日常饮茶提升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从单纯的物质享受上升至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