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代的茶文化

清代,中国茶文化开始从文人文化向平民文化转变,并最终成为茶文化的主流。除了规模宏大的宫廷茶宴,茶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活动舞台。

清代,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从文人文化来讲,清代还沿袭着明代的茶文化的路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从目前流传下来的茶书或诗文看,不但数量少,而且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多是前代成果的总结和补充,基本没有超出前代茶文化的研究范围。但是宫廷茶宴却有较大的发展,为历代之最。

恢弘的清代宫廷茶宴

在我国的茶文化史上,真正的茶宴开始于唐朝。但是,宫廷茶宴最为繁盛的还是清代。清代的茶宴规模远超唐宋。据史料记载,在乾隆时期,仅重华宫举办的“三清茶宴”就有43次之多。

“三清茶宴”为乾隆所创,后固定在重华宫举办,所以也称为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时举办,参加者多为文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之前,都要选择一件朝廷的时事作为主题,然后群臣在茶宴上联句吟颂。宴会所用的“三清茶”由乾隆皇帝亲自调制,采用梅花、佛手、松石入茶,并以雪水烹之而成。在这里,茶象征着浩荡的皇恩和无限的荣耀。

此外,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宫廷中还举办过4次规模庞大的“千叟宴”,参加宴会的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000多人,真可谓“亘古未有之盛举”。每次“千叟宴”的程序都是先饮茶,然后饮酒,再饮茶。凡赏茶者,都是职位较高的王公大臣。

茶在宫廷大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宫廷礼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宫廷茶宴一反民间饮茶的朴实,其奢侈华贵的排场与茶道“清”、“俭”、“和”、“寂”背离。由此可见,宫廷茶宴虽精致、富贵,但文化上是肤浅的,其本质只是一种明伦理、敦教化、稳臣民的手段,其严格的等级关系也违背茶道的基本精神,即使是十分风雅的皇帝,在等级森严的大内皇宫也很难领会到茶文化的真谛。但宫廷饮茶的时间长、影响大,又有特定的茶俗茶礼,所以尽管其肤浅,仍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的鼎盛时期

中国的茶文化在清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文人文化向平民文化转变,茶开始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成为民间俗礼的一部分。茶在民间普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茶馆的兴起。“茶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的史料。明末张岱《陶庵蒙忆》中有“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的记载,而后茶馆成为通称。在明代末期,北京曾出现过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易露天茶摊。

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清代的茶馆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据有关的资料记载,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仅杭州就有大小茶馆八百多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庙门口都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由此可见当时茶馆的繁盛。

延伸阅读
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

民间流传着很多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进贡,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1752年),他初次南巡到杭州,在天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喝茶也是他的养生之法。 ujP3OtHujC7nbzM4pCnx2zt5gIoCPVWIp0WRVycGclME6awskertOYi4yktxyF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